107 P252L01-P253L09 | P253L09-P254L13-學菩薩行
原文:P252
【非以 此故 差別 如來!,】【一切 聲聞 獨覺 亦皆 得此 無分別 法性 喔。】【又 善男子,當觀我身 無有 限 量,無量 智慧,無量 佛 土,無量 成辦智,無量 光明輪,無量 清淨 音聲,汝亦 當 如是 修哇。」】【《十地 經》又 說:】【「譬如大船 入 大海 已,順風所吹 一日進程哪,未入 海前 勵力牽行,縱經 百年 亦 不能 進。如是 已至 八地,不 待 策勵,須臾進趣 一切 智道。若 未 得入 此地 之前,縱經 億劫 勵力 修道,亦 不能 辦!!。」(故若唱言 有速疾道,不須修學 菩薩行 者,是 自 誑自。)】
【又如 經 說:「著 施等 六,是為 魔業。」】【《三蘊 經》云(說):「墮所緣故 而行 布施,由戒 勝取 守護戒等,如是 一切 皆悉 懺悔。」】【《梵問 經》 說(云):「盡其所有 一切觀擇,皆是 分別,無分別者,即是 菩提。」】【於此等義 亦莫 誤解喔。】107B
【初 經義 者,謂於 二我 顛倒 執著,所起 施等 未 清淨故,說為 魔業,非說 施等 皆是 魔業喔。】【若不 爾者,啊 六度 俱說,靜慮 般若 亦當 許為 (是諸) 魔業啊。】
【(第二經義 ) 亦於 顛倒 執著 所起 未 清淨 者,(作 如是 說,非說 不應 修習 施等。)】【若 不爾 者,說 墮所緣 而行 布施,則 不 須說 墮 所緣 故,】【理應 總云 行施 當悔,(然 未作 如是說 故。)】【《修次 下編》哪 如P254是 回答,理 最 切要!。】【若 倒解 此,則 一切 行品 皆為 補特伽羅 或 法 我 相執,許為 有相 故。】
【又若 捨心 念捨 此物,及 防護心 防此 惡行,如是等類 諸 善分別,一切皆是 執著三輪 法我 執者,則 諸 已得 法 無我見,於 一切種 理應 斷除,如 瞋慢 等 不應 習近。】【又 諸分別 念此為此,一切皆是 分別三輪 (法) 我執者,則 思知識 所有功德,及思 暇滿,死沒 無常,諸 惡趣 苦,淨修 皈依,從 如此業 起 如是果,大慈 大悲 及 菩提 心,修學 行心 所有學處,一切皆思 此者為此,此 從此 生,此中 有此 功德過患 而引定解。啊 如於 此等 增長 定解,是當(是) 漸增 諸 法 我執,又 法無我 增長定解,此道 定解啊 漸趣 微劣。行見 二品 的啊 違如 寒熱,故於 二品 全無發生 猛利 恆常 定解之處。故如果位 安立 法身 為所應得,及立色身 為 二所 應得,二 無 相違!。】【於如是道時 二我相執 所緣之事啊,雖微塵許 戲論永離,引發定解,及於 此從此生,此中有此 功德過失,引發定解,二須無違喔。】【此復依賴 因位正見哪,】【決擇二諦(之) 道理啊,】【故以 教理 決擇 生死涅槃 一切 諸法,於 自本性 無 少自性 立 勝義 量!,與 因果法 各各決定 無 少紊亂,安立 因果 名言之量,此二 互相,況為 能損 所損,實 互為 伴!!。】【獲此 定解 啊,其後乃為 證 二諦 義呀,始得 墮落(入) 獲得 諸佛 密意 數中。此理 於毘缽舍那時,茲當 廣說。】
解說:107A 00’00”
[下面 一句話 很有意思。] 107A 00’05”
【非以 此故 差別 如來!,】
單單 對於 這一點 來說 的話,不是 說 三乘的 差別。《金剛經》上 有 這麼 一句 話:「一切聖賢(聖) 皆以 無為法 而有 差別。」既然是 無為法,為什麼 有 差別 呢? 有 的,同樣 證得 無為法,或者是 聲聞,或者是 緣覺,或者是 佛 菩薩,差別在 哪裡? 就在 這裡。說 他 下面 說: 107A 00’32”
【一切 聲聞 獨覺 亦皆 得此 無分別 法性 喔。】
喏,經 上 說得 明明 白白 喔…,啊 所以 我們 千萬 不要 誤解《金剛經》喔,然後呢,只講 空喔,這個 也錯了。107A 00’46”
【又 善男子,當觀我身 無有 限 量,無量 智慧,無量 佛 土,無量 成辦智,無量 光明輪,無量 清淨 音聲,汝亦 當 如是 修喔。」】
我的 一切 一切 你要 這樣 修喔。前天我們還 記得 吧? 佛的 這個啊 功德 是 不 得了、不 得了啊,啊 聲聞 是 絕對 不可能哪,完全 不能比,完全 不能 比 的 啊,差別 在 哪個地方? 就在 這裡。107A 01’16”
【《十地 經》又 說:】
差別 就在 要 廣行 六度 萬行(ㄏㄣˊ),而 這個 要什麼? 慧來 攝持的 方便。下面 又 說: 107A 01’24”
【「譬如大船 入 大海 已,順風所吹 一日進程哪,未入 海前 勵力牽行,縱經 百年 亦 不能 進。如是 已至 八地,不 待 策勵,須臾進趣 一切 智道。若 未 得入 此地 之前,縱經 億劫 勵力 修道,亦 不能 辦!!。」(故若唱言 有速疾道,不須修學 菩薩行 者,是 自 誑自。)】
下面 這個 非常重要,就像 大船 一樣,在 江 裡邊哪,唉啊,這個 要 拖啊、要 拉呀,不 行,啊 這是 沒有進入 大海。一進入 大海 啊,那個 大海啊 有 海闊天空,又這個 風 又 大,吹一天 所 進程的話,唉啊,在 沒有 進入 大海 之前哪,你 努力 去 拉呀,這 一百年 也 達不到 這一個。所以呀,到了 八地菩薩,所謂 不動地,(無) 任運 無功用行了,他「須臾」,任何 一 剎那!,在 一切 智 這一條 道路上 走 的 這個 功德啊,在 沒有 進入 這個 之前哪,經過 億劫 努力 修行 也 不能 辦。所以 經上 告訴我們,進了 八地菩薩,他 隨便 哪怕 一點 什麼 東西 給 狗吃,至於 做 一樣 東西,一點點事情 的 功 德,把他 所有 以前的 功德 積累起來 還要 超 過,就是 這樣。啊說 這個 關鍵 就在 這裡。107A 02’41”
那麼 為什麼 八地 菩薩 能 做,聲聞 不能 做呢? 差別 就在 這裡,就是說啊 他 先以 方便 攝持的 慧,而 這個 東西呀 一定是 方便 為 上首 的啊。現在 這一個 地方,下面 會 廣辯 此 事,詳細的。所以 我們哪 嗯沒有 證得 方便之前的啊 學 空,那 是 一條哇 是 一條 歪 路,是 一條 歪路。啊 我們 繼續 下去,關於 這個地方 啊,除了 我! 特別 說明 以外,你們 諸位 在座的 同 修,要想 走 這一條 直路,不走 冤枉路 的話,這個 概念 務必要 弄得 非常 清楚。107A 03’21”
有的人 說:欸,說 布施等 不是 不要,要 的啊。那麼 怎麼 辦呢? 107A 03’31”
【然 即於 此 無所思中 完具施等,不著 所施 能施 施物 具 無緣 施,如是餘度 亦悉具足。】
他 怎麼 說? 他 布施 要 的啊,只是呢 在「無所思」中,就是 你在那個 無分別 當中 啊,你就 可以 (完) 完備了。這樣 去 做 的話,才能夠 不著 說啊 所施、能施、施物,(我) 我們通常 所謂 三輪 空,這樣 才 對呀,啊 不但 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等等 亦是如此;說啊 持戒 而不著 戒相 等等。有的 人哪 這麼說的,這個 對不對? 下面 就 告訴我們,這個啊 也有 問題,也有問題。下面 這一段文 就是 說明。107A 04’16”
【經中 亦說 一一 度 中 攝 六六 故。】
是的 經,不但是 這個 人 這麼 想,經 裡邊 也 說的,每 一度,譬如說 布施,布施 含攝了 後面的 所有的 諸 度,持戒 也是 含攝了 其他,於是 他 就 這樣 想。107A 04’33”
【若僅 由此 便為 完足,則諸外道 心 一境性 奢摩他 中,亦當 具足 一切 波羅蜜多!,於住定時 亦無如是 執著 故!。】
說,下面就 辯,說這個 錯啦,不 對、不對。假定 說,你 住在 這個 定 當中,不去 分別 就算 完滿 一切 的話,很多 外道 得到 那個 定的 時候,在 奢摩他 中、定 當中,他心裡也 也沒有 想啊,沒有 想,不、不去 分別,那 豈不是 也應該 圓滿 一切了 嗎? 因為他 住在 定 當中,他 心裡面 也沒有 這種 執著啊,沒有 這種執著 的話,像你 這樣的 就三輪 空啊,三輪 空 的話 就 不是 具足了 嗎? 這個 不是 這樣嗎? 實際 上啊,不對 的啊,實際上 不對的啊。107A 05’17”
【特如前說 聲聞 獨覺,於諸法性 無分別 時,應成 大乘,具足 一切 菩薩行 故。】
或者 你會 這樣 說:「喔,不,外道 的是 定啊;定,哦 要 慧 才 行。」那麼 沒有 錯,好了,你說 慧吧,聲聞、獨覺,應該 是 慧吧,他 那個 慧 呀,安住在 這個法性 當中,也沒有 分別的啊。如果 像 你說 這樣 對 的話,他 也應該是 大乘,也應該 具足一切 菩薩行的啊。實際上 是不是? 當然 不是,所以 錯啦,所以 錯啦。啊 那麼 下面 的呢,下一堂課 再 說,這個 概念 很 清楚,啊 很 重要 啊。107A 05’58”
啊現在我們 繼續 下 去,啊 所以 上面 說的 兩段 話,啊 說 你 只要 住在 這個 無分別當中啊 就 可以啦。前面 第一種呢,他說:「你 只要 無分別啊!,那就 對啦,所有 那些 分別呀 ,那 都是 妄想 執著 啊。」 說:「惡分別啊 固然 是,善分別 也是 分別啊。」啊 你 記得 那一段 話吧,就是說 黑狗、白狗 咬人 都 傷人的啊,黑雲、白雲 都在 虛空的啊,所以呀 你 不要 分別呀,啊 這是 辯。實際上呢 在 (前) 最早 道前基礎 已經 辯,中間 也辯,這裡 也辯,因為 這個 概念哪 (流落) 流毒 太 大了、太 嚴重了,啊那麼 現在 這個地方的呢 真正 重要,說是 一開始 進入 大乘的時候 又 特別 說明。107A 06’48”
那麼 進一步,他又 說:「啊,那麼 要的,要的啊。」說 那 布施等 是 要的,因為 經上面 通通說 要的,他 當然 不能說 不要囉。啊 「但是 我這個 布施 怎麼呢? 那 你 就在 這個 無分別 當中 就 可以啊,行啦,而且 經上面 也說,一一度 當中啊,每一度 當中啊 就 含攝了 其他 六樣 東西 啦。」啊 所以 他 這一個地方的 說,假定 像你 這樣 說 的話,那麼 外道 住在 這個 定 當中,不是 也就 得了 嗎?;也許 你會 說啊:「這 外道啊,這個 外道啊,哦 這是 外道之 定,跟慧 不相應。」好了,如果 跟 慧 相應 的嘛,那麼 聲聞、緣覺 不是 也是 慧嗎?,他 豈不是 聲聞、緣覺 也就 等於 菩薩 一樣啦?,當然 不對 啊,所以 這個 一層、一層的 辯明。107A 07’35”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 攝 六 六度,便 以為 足,若爾 供獻 曼陀羅 中 「具 牛糞水 即是 施」等 文,亦說 具六,唯應 修此 啊!。】
所以 呀,他 下面 說了,假定你 看見說 經上面 講 了,每一度 當中啊 都有 其他的 六度,就 這樣 就 算 夠 的話,那麼 我們 剛開始 的 時候啊,供 那個 曼陀羅 的 時候啊,他 就 這樣 念:啊「不管 任何的 東西,哪怕 是 牛糞 水啊,你呀 觀想 也成 施。」那 豈不是 也 樣樣 都 具足了嗎?。啊 實際上 呢,這一個 是 這個啊 藏系的 說法,我們哪 這個 《大乘 止觀》哪,就是 智者大師的 師父啊 --- 啊 南獄 慧思禪師,這是 何等 了不起的,他 這個《大乘 止觀》當中,他 也 這麼 說:如果 你能夠 觀想 的話,再髒的 東西,哪怕 你 上 大號,你 觀想 也 可以!。啊 這是 同樣的 引 這種 東西。啊 於是 我們 往往為了 --- 好了,你 只要 觀想、觀想 就 行啦,你 不要 實際上 去 布施。那 是一個 誤解,不是 不要你 觀想,啊 不要你 觀想,換句話 說,你 觀想的 時候 也可以 行 施,施的 時候 也 可以 觀想,所以 一定是 方便 攝 慧,慧 攝 方便。現在啊 我們哪 只講 其中的 一個,另外一個 就 不要了,就像 這樣的 人 一樣,也就是說 半個 人,其他 半個 就 不要了,哦 就是說 犯了 這種 毛病。啊所以 他下面 緊跟著 說:107A 09’14”
【故 見 攝 行,方便 攝 慧 者,】
啊 所以 我們 必定要 了解,這 兩樣 具足的喔,要 用、用 智慧 來 攝 方便,說 這 就是 見攝 行,然後呢,用 方便 來 攝 智慧。他 下面 這個 比喻 非常 妙、非常妙。啊你 懂得 這個 比喻,那個 時候 你就 曉得 說 大乘的 所謂 的啊 「三輪 空」,這一個 是 怎麼 講 法?,乃至於 無緣的 悲 等等 怎麼個 講 法?。看 喏! 107A 09’50”
【譬如 慈母 喪失 愛子,憂惱 所逼,與諸 餘人 言說 等 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 雖未 暫捨,然非 一切心 皆是 憂心。】
譬如 說 一個 慈母,啊 一個 非常 慈愛的 母親,又是 一個 獨生子,這個兒子 好得 不得了,哦 家財 萬貫。那 我們 可以 想像得到的,這一個 兒子啊 死掉了 以後,這一個 心裡面的 憂惱 的啊,不 曉得 怎麼 辦,這個時候啊,在 任何情況之下,跟人 講話 或者 什麼 等等啊,她 心裡邊哪 這個 憂心啊 一直 在。但是 並不是 說 任何時候 都是 憂心喔,她 照樣 吃飯、照樣 做事情、照樣 什麼,照樣 講 話,事情 照做,可是 那個 憂愁的心 還在。那麼 現在這個 比喻,比喻 什麼呢?,看 下面 諾,這 一段話 非常 重要。107A 10’48”
【如是 解 空性 慧,若 勢 猛 利,】
啊 同樣的,現在 你 假定 解 空性的 智慧 非常 猛利 的話,那麼 你 對於 107A 11’00”
【布施,禮拜,旋繞,念誦 等 時啊,緣此 諸心哪 雖非 空解,然 與 空解 勢力 俱轉,實無 相違。】
對的,現在你 同樣的,菩薩 不是 喪失愛子的 這個 憂惱心,菩薩 是 見到了 空性 以後的 這個 空的 這種力量,這個 行勢 非常 猛利。因為 證得了 空性,所以 那個時候 你 照樣 布施、禮拜 做 什麼事情啊,欸!,對不起,那一個 解 空性的 心啊 一直 跟著 他,做你 所做的事情啊 跟著 一起。(與 與) 所以 說 「與 空解啊 勢力 俱轉,實無 相違」,一樣 的嘛,凡夫 尚且 如此,何況 證得 菩薩呀,對吧。啊 所以 他 證得了 空性 以後,住 一切 時處啊 都是 在 這個 空 當中,但是呢 的的確確,所有的 其他 任何 事情哪,不 捨棄的。107A 11’55”
【如 初修 時 若 菩提心 猛利(勢) 為先,入 空定 時,其 菩提心 雖非 現有,此力攝持 亦無相違,故 於 如此 名 無緣 施。】
反過來,反過來,前面 剛才說的 是 「解 空慧」;現在 反過來 呢,「方 便」。就是說 你 剛開始 修的時候哈,先修 菩提心,那個 修菩提心 修到 非常 猛利的 時候,那個時候啊 你 證得 空定的時候哈,欸,雖然 空性 現前了,但是 那個 菩提心的 勢力 非常 強,非常 強。所以 啊,雖然哪 你 證得了 空性了,因為 一個 菩提心的心力 攝持啊,你 不會 墮在 這個 空 當中,這一個 就是 整個 大乘的 關鍵 所 在。這一點 非常 重要喔。否則的 你 一解得 空,完了,既然 是 空的,你還 忙 什麼? 你 發現 前面說 煩惱的 中心 是 什麼啊?,煩惱的 中心 --- 實 執,尤其是 實執當中 有個 我執;「我!」固然 是 沒有,說 我所執的 法 也 沒有,找 不到了,你 找不到了,你 還 忙 什麼?。欸,但是 因為 在你 沒有 證得 空性之前,有 很 強烈的、非常 猛利的 菩提心,所以 你 證得了 空性 以後,那個 菩提心 還在 推動 你,所以 他在 空性當中 能夠 動,「動」 這個是個 關鍵問題 所在。啊所以 為什麼 他 修學 大乘佛法,一定 先修 菩提心,不能 先修 空 的啊,一修 空 停在 這裡,沒有的 力量了…。啊 這一個 我們要 倒 這個 我們要 倒的 懂得了。107A 13’34”
【若 全無捨心 則 不能 施啊,】
假定 你沒有 捨心 的話,哦 根本不能 布施,何況 換句話說 你沒有 布施心,不能 布施。那 布施心 怎麼來的呢? 為了 是要 求 大菩提心 啊。107A 13’46”
【如是 亦(於)餘啊 亦當了知。方便 智慧 不離之理,當知 亦爾啊。】
其他的 都是 這樣。所以 方便 跟 智慧 不離,互相 攝持的 這個 道理,就在 這裡、就在 這裡呦,啊 所以 叫 「悲智 雙運」哪。《金剛經》上面 所以 告訴我們「菩薩 應無 所住!」,這個 是 什麼啊? 安住 在 空性 的 時候,卻是 行於 布施,現在 了解了 沒有? 很 清楚、很 明白。所以《金剛經》一開頭 的 時候啊,他 就 這麼 說!,是,他是 講的 空,可是 一開頭 他 怎麼 講呢? 我把 那個 經文哪,在 這個地方 給 大家 唸 一遍。說 〈大乘 正宗 分(ㄈㄣˋ)〉,這個 大乘的 中心問題 在 哪裡啊? 「佛告 須菩提:諸 菩薩 摩訶薩 應 如是 降伏 其心」,是啊 是的,菩薩 摩訶薩 真正 學 大乘 行者,他 怎麼 修啦?,怎麼 調伏 這 心啊? 說 欸 「所有 一切 眾生 之類」,所有 一切眾生,嗯沒有 一點 分黨,沒有 一個 例外。「若 卵生、若 胎生、若 溼生、若 化生」,這 四生;「若 有色、若 無色、若 有想、若 無想、若 非 有想、若 非無想,我! 皆 令入 無餘 涅槃 而 滅度之。」我要 度、救 他們 滅度。這 第一個,這是 方便。107A 15’13”
下面呢,「又 如是滅度 無量無邊 眾生,實無 眾生 得 滅度 者」,欸,你把 所有的 眾生 滅度了、救濟了 以後啊,卻 找不到 一個 可度的 眾生,為 什麼啊? 就是 慧 所攝 方便,喏,就在 這裡。說他 一開頭的 時候 ,一定 有 它的 次第,所以 本論的 真正 殊勝的 方便。下面 不是 又 告訴我們,說 〈妙行 無住 分〉當中 有這 幾句 話,所以 菩薩呀 「不 住色 布施,不住 聲、香、味、觸、法 布施。須菩提 菩薩 應 如是布施,不住 於 相。」 菩薩 要 這樣布施的 --- 啊 布施 而不住於 相。107A 15’56”
現在我們 了解了:喔,原來 這樣,他 因為 前面 有 方便 攝持的 慧,所以 證得空性的 時候啊,他 雖 雖然哪 證得了 空性了,但是啊 方便的力量 很 強,所以 他 那個 空解啊,跟 那個 方便 俱轉,他 還可以 照樣 做。反過來 呢,以 這個 方便的力量,這個 方便 就是 發 菩提心 喔,這個 發的 菩提心哪,由於 證得了 空性的 關係,證得了 空性的 關係,所以呀 這個時候啊,他 兩樣東西呀 互相 俱 轉。行 方便的 時候呢,不會 著在 愛見 上面,不會 有所 執著;然後呢,安住 空性的時候呢 ,他 不會 沈在 這個 裡面,而 能夠 由 方便 提持。這樣 才能夠 廣行 一切 萬行(ㄒㄧㄥˊ),才能夠 證得 佛地的 種種 功德。這 嗯沒有 這個條件 的話,一證空性,好囉。107A 16’52”
現在 我們就 所以 忙,譬如說 我們現在 忙,啊,忙 了個 半天;忙了個 半天,人家發現 這 原來啊 你 忙了 半天哪,都 為 別 別人的,誰願意 忙啊? 沒有 一個人 會 願意 忙的,對不對? 這個 很 清楚、很 明白。喔呦 現在 我們 裝飾 那個房間,你 弄得 很好,就 是說 最後 發現 呢,原來 這個房子 是 別人的。哎喲 我們 說:「我們 白辛苦 一埸,好了、好了,算了、算了,啊 就算 我 倒楣。」那 就是 這一個 心理嘛,這個 很明白、很清楚嘛。107A 17’20”
是啊 所以 他 菩薩、聲聞的 差別 就在 這裡。聲聞 雖然 證 得了,然後呢,在 這個 大乘 會上,聽 佛 講 那個 大乘的 功 德,然後呢 他 也啊 跟著 佛 一起啊 講 那一些 道理,但是 他 心裡面 哪,就 沒有 一點點 什麼啊?,欸 因為 愛 已經 斷盡了,空的嘛。這一些 東西 都 空的嘛,你 卻 講是 照樣 講,啊那 但是呢,他 就是 心裡面 就是 動 不 起來,一點 動 不 起來,這樣。注定 他 必定要 走 這個 遠路的 原因 就在 這裡。所以 《法華》上面,以 大智 舍利弗,以 聲聞之 首,對不起說 你 最後 還是要 成佛的,可是 你呀 還要 轉 這麼 多。哎呀 你們 不妨 翻翻 那一個《法華經》去 看。107A 18’08”
現在 我們哪,連他 聲聞 都 不如,啊 只是 現在 還沒有 做啊,「好囉,好囉,我 只要 這一點 就 好囉、好囉。」那是 注定你 非走 遠路 不可。啊 這一點哪 我們 千萬 要 注意,千萬 要 注意的。啊 所以 常常 記牢:你來 幹什麼的? 學 佛。所以 不要 學佛的人啊 先 說:「哎呀 我 好了,好了,就是 這樣。」那你 不是 學佛。說、《法華》上面 說得 很清楚,佛 出世 啊,一直 想把 最圓滿的 東西 給 你,可是 偏偏哪 就 小根 小草、小草 小根,你 那個 草 就是 小,他的甘露 是 遍大地 都是,你 那個 根 就是 這麼 一點點,「哎喲 我 只要 這 一點點,其他的 我就 不要了。」那 佛也 拿我們 莫奈何 我們。107A 18’53”
哦 假定 你 真的 這樣,安住 在 這裡,問題 解決 的,那 好嘛,佛 本來 也 救你,(何) 你 既然 救出來了,佛也 省一點 氣力 啊,偏偏 這個問題 不 解決呀,所以 佛陀 還要 勞苦 他。實際上呢,倒不是 佛陀的事情喔,我們 自己的事情啊,你 「好了、好了」,到那時候 發現 問題 還在 一 大堆,那你 重來,這樣。嗯 所以 我們 常常 說一個 比喻啊!:你 譬如說 造房子,欸 我們 千萬 不要 「啊,這麼 一點點 就 夠 了。」然後呢,你 把它 弄,弄好了 發現 不對,那麼 拆掉 是 重來;然後呢,釘 一釘,又 不對,又 拆掉了 重來;又 不對,又 拆掉了 重來。唉,你 不曉得 弄到 哪年 哪月啊。現在 我們 一開頭 做的時候,先 不忙;是啊 然後呢,全部 精 神,這 雖然 剛開始的時候,然後 計畫的時候 好像 慢一點,結果 你 最佔便宜、最 省事、最 討!! 巧!!,還是 這個 辦法。對 這一個地方啊,大家 一定要 特別 認識啊。啊 現在我們 繼續 下去:… 107A 19’53”
【又經 宣說 (福 資) 福 資糧 果,為 生死 中 身 及 受用 長壽 等事,亦莫 誤解!。若離 智慧 善權方便 雖則如是,若 由此 攝持,亦是 解脫 一切智 因。】
他 所以 下面 告訴我們,那麼 經 上面哪 說 說「空」,然後呢,說 「有」的 一方面 也是 這樣。說 經 上面 說,福,福的 資糧 果啊,啊 算句話 換句話 說 布施 等等,這個 是 什麼啊? 就是啊 生死當中的 受用的 身,以及 長壽 等 事。哦 同樣的 不要 誤解,對 「空」固然 不能 誤解,對 「有」 也 不能 誤解。誤解了 「有」啊,愛見 大悲,根本 就 跳 不 出來,自己 都 跳不 出來,還 救 人家嗎?,有的 這現在 有 很多人 說:「哎呀,現在我是 大乘 行者啊,像你 這樣 不行啊,啊(然) 你不是 看嘛,彌勒菩薩,他 說啊 什麼 「不修 禪定 啊、不斷 煩惱 啊」,啊 我們 也 這個樣啊,啊 這 就 要去 廣修 方便。」那又 錯了,錯了,兩者 都 不能 誤解的啊,這是 我們要 了解 的啊。是說 所以啊 你 離開了 智慧呀,啊 你那個 方便 也是 這樣。所以 你要 行 方便 一定 要有 智慧去 攝持,是啊 你說 要 布施、持戒 要作 種種 功德,這一個 事情 要 智慧 攝持。前面呀 因為 以前的 流弊啊,都是 講 空,講 智慧 而 不要 方便 攝持 的啊;而 現在 慢慢 在 又 流弊 什麼啊? 講 方便,也 不要 智慧攝持的,所以 反過來 也是個 道理呦,這個 概念 我們 必定 要 雙方面 互相 認識,這樣。107A 21’40”
所以 在 我們 修持的 時候,的的確確 在 每一個 不同的 階段,有 它的 重點,可是 這個重點 始終 是 是整體 當中的 一部份,你 絕對 不能 偏的啊。比如我 像 造房子,現在 造 基礎,那是 造 基礎,當然 這個是 造基礎,但是 並不是 說 造基礎,其他的 不管。我們 一定的,喔,嘶現在 基礎部份,其他的 計畫 照樣的 源源而來,準備好的 門窗 在 哪裡 做,磚、磚... 什麼、水泥 在 哪裡 訂。然後呢 基礎 造好了,這一些 東西 又 來了,造 那一些、造 這個,然後呢,你 慢慢、慢慢的 這個整個的 構架 上去了。啊 我們現在 犯 這個毛病 --- 不了解,造 基礎,外面 東西 不要了。造 好了,你 幹 什麼?欸 停在 那裡,這樣。啊 所以 這個 毛病啊,我們 一定要 避 免…。「若 由此攝 (持),亦是 解脫 一切智 因哪。」 同樣的,這個 方便哪 拿 智慧 來 攝持,這個 才是 真正 得到 一切智---佛果 的 因。這 兩者 當中,一定要 同樣 配合 圓滿,才 是啊 二足 尊,啊 才是 真正的 佛 法!,才是 真正的 圓滿的 佛 果!。所以 這 107A 22’58”
總之,色身 哪,換句話 說,這個色身 就是 什麼啊? 佛 的 圓滿的 報身、報土,這個 是 福 資糧。但是 這個 福資糧,一定要 智慧 攝持 喔,現在 記得喔,這樣。所以 佛的 所謂 最 殊勝的 法身 是 什麼啊? 是 由 方便 作 攝持 的啊,這樣 兩樣 你攝我、我攝你,構架 起來,成功 了。「教 證 無邊」,啊 所有的 教上面,到處 都是 都 說明 這個啊。107A 23’32”
【又 汝有時 說 一切 惡行 一切 煩惱 惡趣之因,皆(能)變為 成佛 之因,有時 又說 施戒 等善 增上生 因,是 生死因 非 菩提因,應當令心 正住 而說!。】
就是 駁斥 前面哪 那一種 錯誤 論調,那個 錯誤 論調的 人哪,他 前面 除了 前面 已經 說的,他 有的時候啊 又 這麼 說了:啊 「這個 假定 你 得到了 善巧 方便 的話,就是 一切的 壞事情,一切 煩惱 等等,本來 是要 墮惡趣的,你 只要 得到了 正確的 方法 的話,都 變成功 成佛的 因。」實際上呢,這個 意思 就是 說,那 菩薩 不厭 生死,在 生死輪迴 當中 轉哪,卻是,欸,大乘的 特質,這 一點。因為 你 自己 解決了,停在 那裡 不動,對不起,你 不行欸。所以 他 一定 是在 煩惱當中…,一直 在 煩惱 當中,所以 說啊 是 「不斷 煩惱嘛」,就是 這樣。所以 有、有的時候 說叫「留惑 潤生」哪,這一個啊 不是 你 這麼 說嗎? 結果 呢,留惑 潤生的 目的 幹什麼? 就是 要行 布施 等哪,就 你 偏偏 又 說啊 說:「施戒 等善 增上生 因,是 生死因 非 菩提心(因)。」 欸,結果 你又 這麼 說!。啊 你 到底在 說些 什麼呀?, 你 先呀,要把 你的「令心 正住 而說」。這個話 很有 意思,你先 自己 弄弄 清楚啊,然後 你開口 不晚 哪,啊 那個 就是 這一段地方 我們辯論 告訴我們。107A 25’16”
啊 所以 前面哪 我們 一再的 很 清楚 明白的,啊 說明 本論的 殊勝的 特點,就是 每一個地方啊 他 辯得 很 仔細。我們 往往 含含糊糊,常常 說:「唉,您 哪一個 都 對 呀,您 哪一個 都 可以 進去啊」這個 話 倒是 沒有 錯的。的的確確 你 只要 碰到了,譬如說 我們那一天 說的,常常 舉那個 比喻:你去 摸 象,摸到了 象的 毛,你也 對啊,這 問題 不是說 要 了解! 這個特質,你 摸到了 象 毛,說:「欸,對了,沒有 錯,這是 象的 毛。」那 再 緊跟著 摸上去,這個 才 對呀,你從 那個 象的 毛 就 摸到 象的 皮!,然後 象的 皮,說不定 這是 腳上的,你再 摸上去,就說 摸到 肚皮,其他 一樣、一樣 摸到了。現在的 我們的 毛病,不是 這一個呀, 欸 摸到了 象的 毛,說:「欸,這個 就是 象了,好了,好了,好了,我已經 摸到了。」象是 這麼 大,你卻 摸到了 那麼 一點點,你說 就是 象了,那個 對嗎?…,啊 所以 這個,整個的 概念 是在 這一個地方。107A 26’16”
說啊,所以 佛 說得 一點 都 沒錯,乃至 小低頭、一合掌 等等哪,皆 已成 佛道。可是 我們現在 了解,這一個 佛道 之 成,還要 什麼啊? 慢慢的啊 有 其他的 因緣哪,把這個 因哪 來 策 發。現在 大家 概念 有了,對不對? 啊所以 一定 是要 把 這個 因,啊 把這個啊 因哪,經過 這個 所謂 凡夫 是 愛取的滋潤;然後呢,修 還滅的 時候,以 正知見、善法欲的 潤發,然後 感 果報。換句話 說,你 摸到了 一點點 這個 毛,你 要得到 果報 的話,是你要 繼續的 拿這個 法 相應的 增上 它,使我們 緊跟著 再 不斷的 摸 上去。而 不是 說:「好了 ,我已經 摸到了,這個 也是、那個 也是…。」這樣。107A 27’10”
懂得了 這個 道理,所以我們 現在 說,是的,念佛 也 對、參禪 也 對,可是 記住喔:我是 念佛 要 成佛、要 學 佛,啊 千萬 不要 說:「哎呀,我 好啦,我來 去了 就 算了。」啊 然後呢 參禪哪,「我 只求 開悟。」 不是的(ㄉㄧˋ)啊,啊 我 為了要 達到 圓滿的 這個 佛 果,現在 我 走的 路,眼前 走的 是從 這個 上面,從 這個上面說 是 步步深入…,這樣。而 最 重要的,更 重要的,那個時候 哈,在 深入之前 先 看看,這個 整個的 構架 不要 弄 錯。如果 你 弄錯了 話,一定會 陷在 前面所說的:啊你說 要 行 方便 哪,沒有 慧 來 攝持。結果呢,你 雖然 一番 好心哪,自己 也 混在 這個 裡邊哪 跳 不 出來,受的 三世 怨,修了 很多 福報 下 地 獄。反過來 的話 呢,儘管 你 修 智慧,就算 修 對了 --- 修 錯啦,以 定 作 慧,固然 是啊 很 嚴重 ---就算 你 智慧 修 對了,對不起 啊,所謂「(修福) 修慧 不修 福,羅漢 應供 薄」。你 證了 羅漢 果啊,應供 還 很 薄,完了 以後 還要 轉哪 不曉得 多遠的 圈子 才 到。那一種 冤枉路啊,我們 如果 能夠 眼前哪,稍微 花 它個 三年、五年 的 時間 的話,都 可以 消除掉,太 值得了,這是 我們 一開頭 一定 應該 有的 正確的 認識…。再 下去。107A 28’52”
【又如 經 說:「著 施等 六,是為 魔業。」】
欸 ,他 更 進一步, 啊,這 真 了不起啊。是啊,他 反過來 又 有人 反證哪,說:「欸,你現在 強調 那個 布施 等等,可 經上 這麼 說 的喲:假定 你 布施 而 執著 的話,這是 魔業喔。」它 不但 是,然後 呢,好 幾個 經!。107A 29’14”
【《三蘊 經》云(說):「(隨所) 墮所緣故 而行 布施,由戒 勝取 守護戒等,如是 一切 皆悉 懺悔。」】
說 雖然 你 布施,但是呢 你 墮在 所緣,然後 你 持戒,你 執、取 這個 戒取 見啊,這樣 的話 這 都 錯的,你要 懺悔的。另外一個 107A 29’35”
【《梵問 經》 說(云):「盡其所有 一切觀擇,皆是 分別,無分別者,即是 菩提。」】
是!!,經上面 告訴我們,你這樣的 觀察、思惟 都是 分別,無分別 才 這個 才 是啊 正規的 覺 道。107A 29’47”
【於此等義 亦莫 誤解喔。】
經上 是有 這樣的 說法的,但是啊 你不要 誤解喔,他 下面 就 解釋了,107A 29’54”
107B 00’00” [但是啊 你不要 誤解喔,他 下面 就 解釋了],下面就 一步 一步來 解釋 這種 道 理。 107B 00’09”
他 說得 很 明白喔 說,你對於 這個 我、法 兩樣東西 顛倒 執著,沒有 弄清楚,那個時候 你去 布施,這個 不 清淨,啊 不是 說 布施 這一件事情 是 不 清淨的。啊 就是 說 你雖然 布施,可是 你布施 說:哎呀,我 送給他 就好像 現在 說,哦 送一個 給人家 一個 禮,你 為什麼 送他 禮啊? 你想 有求 於他 呀,啊 為了 要 求他,先 送他 禮。你的 目的 不在 送 他欸,你的目的 在 求!,為了 你欸!。所以 你的 中心 是 為了 什麼啊?(二我) 二我 顛倒 而 做 欸,他要 教我們 清淨的 去掉 這個 顛倒欸,不是 教我們 不要 施啊。107B 01’03”
【若不 爾者,啊 六度 俱說,靜慮 般若 亦當 許為 (是諸) 魔業啊。】
假定 這樣 的話,六度 當中 也 說 靜慮、般若,請問 這樣 的話,豈 不是 一一 都是 魔業了嗎?,所以「(若 施等 六) 著 施等 六 是為 魔業」,那麼 你著 靜慮 也是 魔業,著 般若 也是 (魔力) 魔業,那麼 靜慮、般若 都是 魔業 啦?,不是 的(ㄉㄧˋ)呀,就 是說 你的執著,本來 他 根本的重點 破 這個執著,啊 不是 教你 不做,那麼 我們 不幸的 時候 呢,破掉 執著啊,又 執著在 這個 空 上面 囉。所以 經上面 告訴我們 呢,你 如果 在 萬一 不得已呀,你 不能 完整 了解 的話,說 「(寧捨) 寧執 有見 如 須彌山哪,不可 執 空見 如 芥子 許」…。當然 希望 你 是 弄對,萬一 你 弄 不對呀,這個 執著 總歸 弄 不對嘛,你 執有 沒關係,大得像 須彌山,須彌山 世間上 最大的,你 執得 大得 這樣,不 怕;執 空,空 是 最小的 芥子,哪怕 執 一點點 那就 完 了,是 說得 清清楚楚 啊,欸 他 這個地方 的 真正 重要的啊,要 破 這個啊 兩我 顛倒,佛法 整個的 沒有 別的,就是 這個 兩樣東西。結果 啊,你 那個 經義 沒有 弄 清楚,所以 說:「該空的 沒有 空 啊,啊 不空的 空掉啦。」
嗯 第二個 經義 呢? 107B 02’34”
【(第二經義 ) 亦於 顛倒 執著 所起 未 清淨 者,(作 如是 說,非說 不應 修習 施等。)】
說 還 同樣的 對 上面 這個啊 兩種 顛倒啊 不 清淨,啊 所以呀 就要 告訴 您啊:布施,不要 執著 布施,就要 前面 說的啊,啊 你 以! 菩提 心 為 主!,然後呢,見得 空性的 時候啊,欸,他 雖然 在 空性 當中,這個 菩提 心 還 在…。反過來,證得 空性 以後,菩提心 還 在;發 菩提心的 時候,空性 還 在。因為 發 菩提心,所以 你 布施;因為你 證得 空性,所以 不 執著。所以 布施 是 布施,持戒 是 持戒,卻 不 執著…,這個 才 對。現在 你去 布施,然後呢 你去 持戒,你去 執著,這一個 是 不對。啊說 前面 已經 辨得 很 清楚了,你 了解了 前面的,後面 這一個 三個經上 道理,我們 自然 很 清楚。否 則,你 如果 不 了解 前者,那 到 後面 這個 概念,是 往往 誤解。再加上 別人 哪,什麼 一說啊,啊 這 說 這個東西 完全是啊,這 所謂 人家 說:「兩片 嘴唇 皮,隨便 你 撥 兩撥。」撥起來 很 容易呀,啊 你 聽起來 很 動聽,我們 也沒有 正確的 知見,跟著他 跑,害了,害了。說 我們 繼續 下去。107B 04’02”
【若 不爾 者,(說 隨) 說 墮所緣 而行 布施,則 不 須說 墮 所緣 故,】
啊,他 經上面 說得 很 清楚啊,「墮 所緣 而 行 布施」,錯 是 錯在 什麼 上面啊?「墮」,墮 就是 執著,執著 你 所緣! 而去 行 布施…。他 假定 說 這個 是 錯 的話,他 應該 說: 布施 錯,不應該 說:說 「墮 所緣」 這個啊 布施 是 錯 的啊。107B 04’30”
【理應 總云 行施 當悔,(然 未作 如是說 故。)】
照理 說 布施,欸,不可以,持戒,不可以。他 前面 不是 這樣 講的啊,前面 說 「墮所緣」,就 執著 你 布施,這 不可以,執著 你 持戒 不可以…。他 真正的 重點,教你 不要 執著。所以 說,「應無 所 住」,然後呢 「行於 布施」呀,很 清楚啊,不要 執著,然後 呢,再去 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啊。《金剛經》不是......你 對不對?,你 懂得了 這個 道理,回去 看《金剛經》,一目 了然。不懂 這個 道理,我們 現在 往往 學了《金剛經》 說:「哎呀,那個 都是 空 的啊,這個 叫 自在呀,啊你要 持戒,又要 這樣,又要 那樣,又要 這樣,唉喲,修學 佛法 不能 這樣 的啊。」哦 真正 證得 空解 當中,既然是 空 的話,持戒 持得 最 嚴格,他 也在 空性 攝持當中 喔,他就 不會 覺得 是個 障礙。107B 05’26”
現在 完全 是 他的啊 兩種 執著,哎啊,自己 又 懶惰,這個 又 不想做,這個 又 不能做,然後呢,聽到 那個 空,「欸,這個 倒 好啊,那 正好 又空、又可以 懶惰,你愛 睡嘛 就 睡,反正 空的嘛,愛吃嘛 就 吃,反正 空 的嘛,佛 就是 講 這個啊,那就 好啦。」啊 我們 現在 大 毛病 都 這個啊,然後 呢,講的人 這樣呀,學的人 也 說:「哎呀,這個 自在啊,對呀,沒有 錯啊。」啊 然後呢 自由 自在,你看 他 學了佛法 以後,要 怎麼辦 就 怎麼 辦哪…。佛是 這樣 的嗎? 假定 佛 這樣 的話,佛啊 無量 阿僧祇(ㄑㄧˊ)劫 修 那個,那 不是 完全 修 錯了 嗎? 。 啊 這個 事情啊,在 這個地方 大家 一再 要 擺在 心裡面 哪。啊107B 06’07”
【《修次 下編》哪 如是 回答,理 最 切要!。】
欸 這個,這一篇 論上面 告訴我們,這個是 最 正確了,最 正確了。107B 06’24”
如果 你對 上面 這個道理 不了解 的話,那 你 一切的 行品,換句話 說,方便分哪,那 豈不 都是 人、我 兩法 執嗎?, 這 不是 都是 有相 嗎?…,是啊,說「應無所住」,就是 無相 布施,他 並沒有 叫你 不 布施欸,他 (你) 叫你 不 住相 布施,叫你 不 住相 持戒,所以 他 持戒 持得 非常 嚴峻,嚴峻得 不得了,而 沒有 相。既然 沒有相 的話,他 自己 持得 很好,他也 不會呀 說 別人;那 別人 有 沒有,那 沒 關係,他 自己 持得 很嚴,因為 已經 到 那個 情況。現在 我們 不了解 這個,那就 完全 錯了,完全 錯了,又 錯的 一類呢 ,就 自己 持得 很嚴,因為 不懂得 這個 慧 來 攝持,所以 自己 作得 很嚴,我 最好,啊 別人 都 不對,這是 一種 錯誤。還有 一種呢? 他 不執在 行品,執在 那個 空解 上頭,總覺得:啊,只要 只要 解空嘛 就 好了,啊 根本就 不要 持戒 。然後呢,看見 人家 持戒 覺得 這個 不對,啊 他自己 說:「哎呀 這個 空 啊 ,這個 自在呀。」這 兩種啊 都 是,一個 是啊 「空 未攝的 方便」,一個是 「方便 未攝的 空」,都 錯了(ㄌㄧㄠ˙),這個 是啊 --- 繫縛,前面 已經 說過…,那麼 現在 繼續 下去。107B 07’51”
【又若 捨心 念捨 此物,及 防護心 防此 惡行,如是等類 諸 善分別,一切皆是 執著三輪 法我 執者,則 諸 已得 法 無我見,於 一切種 理應 斷除,如 瞋慢 等 不應 習近。】
他 進一步 來! 辯 論 這一件 事情,來 辯論 這一件 事情。說 假定 像 你 這麼 說,啊 前面 這個 經上面哪 是 說,「墮所緣 而行 布施」等等啊,這個 不對的啊。他 假定說 弄錯了,說 弄錯了 以後 不要 布施 的話,那麼 現在 看 喔,說 你 以布施心 去 想 布施,以 防護心 想去 持戒,持 種種的 非理行,啊 如果像 這樣的 念頭,你 必定 要有 念捨心 才去 捨 東西,必定 有 持戒的心 再去 持戒。假定 像你 這樣 說,這種 都 是啊 妄分別 不要 的話 --- 這種 善分別 是 如理分別,真正 說來 正是 我們 需要 的啊,結果 他 不了解的人 以為 這種 分別啊,這個叫 執著,有 執著,不是 三輪 空。欸 所以 說,假定 這一類 像 你說 是 執著,是 三輪我執 的話,那麼 已經得到 法 無我見的 這一些 菩薩們,應該呀 在 任何 情況 之下 就 再 不要 它,啊 再 不要 它。而 一切菩薩 得到 三輪空 等等,對 瞋、慢 等 的話,絕 不再 去 做 --- 因為 這個 是要 斷除 的啊。結果呢,實際上 是不是 如此? 不是,得到 這一個 無分別智 的 菩薩,瞋等 是 絕對 不行,但是 布施等 事啊,都在 這兒 行,前面、後面哪 都 說明。107B 09’55”
記得在 供養 當中 吧,在 剛 皈依的時候 供養當中啊,有人 說啊:「哎喲,我們 不要 供養啊,修學佛法 不在 這個 上頭 啊。」他就 引一段 經文,如 大地菩薩 乃至於 等覺菩薩,我們 看 處處 經文哪,那一些 大菩薩們哪 以啊 無邊的 供養,譬如 普賢 十大願王,哎呦,他的供養 是 不得了哇,盡法界 虛空界 種種東西 就去 供養,如果 像你 這樣 說,他們 都 錯啦? 當然 他們 不 錯啦,所以 這是 我們的 誤解!。107B 10’28”
【又 諸分別 念此為此,一切皆是 分別三輪 (法) 我執者,則 思知識 所有功德,及思 暇滿,死沒 無常,諸 惡趣 苦,淨修 皈依,從 如此業 起 如是果,大慈 大悲 及 菩提 心,修學 行心 所有學處,一切皆思 此者為此,此 從此 生,此中 有此 功德過患 而引定解。啊 如於 此等 增長 定解,是當(是) 漸增 諸 法 我執,又 (法我) 法無我 增長定解,此道 定解啊 漸趣 微劣。行見 二品 的啊 違如 寒熱,故於 二品 全無發生 猛利 恆常 定解之處。故如果位 安立 法身 為所應得,及立色身 為 二所 應得,二 無 相違!。】
這一段 話,要 詳細的 解釋一下,這個 觀念 是 非常 重要,非常重要,啊 假定說 像你 這樣 說:「啊 這個 是 分別啊!」,說 念 「又諸 分別」,所謂 念 這個,分別 怎麼 分別呢? 就是 我們的 思惟嘛,「說 這個是 這一個,這個是 這一個啊,這些 都是啊 分別,啊 都是 執著 三輪,我們 現在要 三輪 空,不要去 分 別…。」那麼 假定 這個話,啊 對 的話,一開頭 對 的話 --- 我們現在 常常說啊 「如如 不動」,你 不要 去 思惟,不要去 分別 --- 如果 思惟 都是啊 執著。那麼 這樣 一來,結果啊 我們 修道的 次第,這個 修道的次第 從佛世 傳得 來,不管是 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性、相 二宗!,經過 阿底峽尊者,乃至於 宗喀巴大師,沒有一個 例外的,凡是 圓滿 正確 有修證的 大菩薩祖師 都是 這樣的。107B 12’31”
他 那個次第 要怎麼 辦呢? 喏,第一個 要思惟 善知識的 功德,這 外在的,然後呢,自己修行的第一步 是 暇滿人身,暇滿的人身 這麼 難得,而 這麼 容易 死沒無常,死了以後呢,啊 墮 惡趣,因為 墮惡趣啊,所以 感到 恐怖了,所以 淨修 皈依。等到你 皈依了 以後,發現哪,正式皈依的 是 法,然後呢,法的 特質是 什麼啊? 由 這個上面 一步一步 推進啊,啊 了解這個 業感 緣起!。說 從 業感緣起 而! 修 善法,發現哪 雖然 生得 人天,但是 不能 究竟解脫,所以 你 求 解脫。因為 求 解脫,推己 及人,那個時候 進 更 一步啊 修 慈悲、菩提心。所以 修 菩提心 呢,先學 願心,然後呢 再 修學 行心。所有的 這種 學處啊,這個 所有的 這些 東西啊,都是 要 思惟的,說 「一切皆思 此為 此者,此從 此生」,啊 所有 這一些東西 都要 這樣 去 思惟。而且 在剛開始的 時候,正式思惟 之前,一定先思 你 這樣 去 做 的話,有 多少 殊勝的 好處;不 這樣 做的 有多麼 嚴重的 患 害。你 了解了 這個 推動 你,有 這個 推動的 力量,緊跟著 去 照 去做 的話,那個 時候哈 你就 才能夠 慢慢的 增上,才能夠 一步 一步 得到。107B 14’02”
假定 現在 像你 這麼 說,說 你這樣的 思惟呀,都是 什麼啊? 增長 分別,啊 就是啊 增長 那個啊 虛妄的,說 不是 「如如不動」,這一種 分別 都是 法我 執。結果 這麼一來 就 害啦,當 你 這一個 增長 勝是......,「定解」就是 勝解,這一種 跟 善法相應的 勝解 漸漸 增長 的 時候,結果 同時啊 你的 法我執 也 增長了…,這 不是 完了嗎?…。所以,反過來 呢,「又 法我執 法無我 增長定解嘛,此道 定解 漸趣 微劣。」喔,這個 兩樣東西,你 你 有了 這個,就 沒有 (一) 那個,有了 那個,就 沒有 這個…。107B 14’47”
啊 所以 當你 要 行的時候,說 方便的時候,你 必須 照著 這個次第,啊 思惟 善知識啊 ,然後呢,暇滿人身,這麼 一步一步 上來,這個 是 方便,這個 行! 必須要的。假定 像你的看法,說! 這一個 是 分別,這一個 不相應的;那個 就是 智慧了。所以呀,你的 行! 跟 那個 見,換句話 說,你的福德 跟那個智慧 兩樣東西呀,兩樣東西啊 卻卻相違。你 有了 這個了,這個 增長了,欸,因為你 增長 這個,所以 法我執,對不起,你那個 法我執 既然 增長了,你又 不 行;那 去掉了 法我..,要 為了 增長 法我執(編者按:疑師口誤,當作 法無我見),那麼 這些 行持 又 不要了。所以 這兩樣 東西呀,像 寒熱 一樣:有了 寒,一定 沒有 熱,有了 熱,一定 沒有 寒;有了 亮,一定沒有 暗,有了 暗,一定沒有 亮。這個 行品 跟 見品哪,完全 相 違背。而! 經上面 正式 告訴我們 的啊,不但 不能 違背,而且 互相 攝持,要 行! 攝 見,見 攝 行,對不對?。啊 你那個 行持啊,一定 要用 那個 正智慧 來 把它 攝持,把它 護持,反故(顧) 亦是如此。像你 現在 這麼 說 的話,這 兩個 不但 不能 互相 攝持、互相 保護,反而 是 互相 損 害,請問:你 怎麼 辦?。說 「故於 二品哪,全無發生 猛利 恆常 定解 之處」啊,這 兩樣東西,你就 根本 沒辦法。107B 16’26”
啊 到 這個地方,注意喔,這個 兩樣東西!,因地當中 是 一個是 行!,換句話 說 方便,一個是 見,是 智慧,因地當中 這個 兩樣東西呀,互相配合 圓滿的 時候,在 果位上面 什麼啊? 一個是 法身果!,就是 見,智慧 的啊;一個呢,是 報身 果,就是 行。所以 說,「故如 果位 安立 法身 為 所應得,及立 色身 為所 應得,二 無 相違。」 107B 17’02”
所以 你在 果位上面,你要 得到什麼啊? 法身 跟 色身。這個色身 通常 我們說起來啊,叫 報身、叫 應身、叫 化身,對不對?。這個 法、報 二身,必定要 互相配合,不能 相 違背,你要 在這個 果位上面 不違背的時候,修道的時候哈,如道位時,這個兩樣東西呀 也絕對 不能 違背,「雖微塵許 戲論永離」呦,絕對不能 有 一點點 錯誤喔。如果 在道位 修道當中 要這樣的話呢,就是 前面那個啊 信解,這個 境哪,信解的認識 就要 一點點 不錯喔。你能夠 這一個 兩樣東西 不 錯,然後呢 引發 決定的定解 --- 勝解,這一個 兩樣東西,有了 正確的認識,照著 這樣 去做,最後 感得的 這個果位 才能圓滿諾。107B 18’19”
所以他說,啊 這一個啊 在 道位 時,「於 如是 道 時」,就是 這個 在 道位,我們 通常啊,《華嚴》上面 說的時候啊,叫「信、解、行、證」,這四個 大家還清楚吧,(哦這個 某某法師啊,請你幫忙 在這個上面 寫一下,啊 因為 我一站起來啊,這個就 ……,) 啊 信、解、行、證 四個位次。在 西藏 平常、一般 ……,在 印度 平常 叫「境、行、果」,啊 境、行、果,就是 剛開始「因、道、果」。換句話 說,你要得到 那個果,一定要修 那個道;要修 那個道呢,因地當中 要有 正確的認識。這個 因地當中 正確的認識,所觀的 對象,或者叫,換一個名字 不用「因」字,用「境」,那就是 我們應該 信,應該 解 的。根據 所信、所解,然後呢 去 修,修的話 另外一個名字 叫「道」。啊 然後呢,這個 相應了,感得 那個「果」。對 「信、解、行、證」,另外的名字 叫「因、道、果」。所以說 哦 在道位上頭,它那個 修道的時候哈,這個 兩樣東西啊 絕對不能 違背,哪怕 一點點的 違背,絕 不可以。就像 我們眼睛裡面,哪怕 一點灰塵 沾進去的話,對不起,這個眼睛 不行。現在 修學佛法 是 這麼個 圓滿的,難道 可以 差 一點點 去嗎?,這 我們要 了解。107B 19’56”
所以啊,這一個道理 要「引發 定解」啊,要曉得 啊這個功德 是這樣 生的,這個功德 是這麼 來的,啊這個兩樣東西啊,絕對 不可以 相違背 喔,清楚不清楚 這一段?,這個概念 很重要喔,如果你們 不清楚,這兩天 一定要 弄清楚,明天 正好禮拜天,好好的 努力。107B 20’17”
【此復依賴 因位正見哪,】
那就 說啦,在道位當中的時候 你 不錯,那麼 道怎麼呢? 先要 因位嘛,這個 因位呀,在我們《華嚴》上面,開為「信、解」,你開始 信的時候,就 聽的時候 就聽 這個。哦 要想 在 這個 了解的,善知識 第一重要,要不然 你一開始 弄錯 的話,啊那 就 注定你 是啊 一盲 引 眾盲啊,好可憐 哪。是啊 107B 20’45”
【決擇二諦(之) 道理啊,】
所以 在因位當中啊,這個 正見哪,很 明白的 把這個 真俗 二諦啊,要 分辨得 很清楚。107B 20’57”
【故以 教理 決擇 生死涅槃 一切 諸法,於 自本性 無 少自性 立 勝義 量!,與 因果法 各各決定 無 少紊亂,安立 因果 名言之量,此二 互相,況為 能損 所損,實 互為 伴!!。】
啊,這一段 話,真是 好極啦,這個 太 重要啦!!,我來 解釋一下。那麼 既然是說 我們要 果位上面 感得這個佛,必定要 法、報 二身 相應,啊 這樣;那麼 道位上面呢,一定要 對這兩樣東西呀 一定 不錯。所以 這個 靠什麼? 因位當中的 正知見 哪,弄 弄 清楚。那麼 正知見 什麼呢?抉擇 二諦 --- 哦 真、俗 二諦。這個 真正的 智慧,這個地方 才叫 智慧呀。說 我們 前面說,聞相應慧、思相應慧、修相應慧,究實說來,在這一個地方 才是。我前面所說的這個 都是 方便所說,這個 大家要 了解的。但 是呢,現在 因為我們 條件 不夠,講 那個東西啊,又不曉得 講到 哪裡去了,這個 給給 給大家 特別 說明。啊 第三 學年,最早 第二學年 下半期 那時 才講,也就是 本論的最後 那個啊 奢摩他(編者按:疑師口誤,似應是「毘缽舍那」)那一部分,他這個 裡邊 抉擇得 非常仔細,非常 仔細。所謂「智慧的特質」是什麼? 不是 我們 普通的 聰明,啊 這是 智慧的特質 --- 破 煩惱。可是 到 現在為止,我們煩惱是什麼? 我們 不知道,所以 我 只能哪 就我們 眼前的,說 你 了解了 這個啊,拿 我們 眼前的 煩惱,就 都是 方便的 說法,這個 要 了解的 啊。107B 22’37”
所以 正今天 正講到 這裡,那麼 我特別的 提醒一下,特別 提醒一下。講起 那個 提醒, 還有一個 特別的 好的,同學當中 有一個同學,真是,我 非常 讚歎。欸,他就 說:「法師啊,這一個地方 好像 有一點 問題。」是的,是有 問題 的。啊 所以 我 特別 今天 告訴你們 啊,就是 前面這個,就 是啊,跟 我們 現在 相應的 那一部份 說些什麼?。啊 我們 有了 這個,把我們的 粗猛的 煩惱 拿掉了,然後 進入 深細的 地方,才能夠 正確的 了解。否則 我們腦筋裡 一天到晚哪,為 那種事情 苦苦惱惱,關於 稍微 深細一點的 理論,你就 辨別,不可能 辨別。不可能 辨別,注定我們 永遠 在 門外 空轉。哦 現在 這個 地方啊,下 去。107B 23’23”
他 這一個 真俗 二諦,是 怎麼個 抉擇?,所謂「真諦」是 什麼? 就是啊 在「勝 義諦」當中,這個 是 真實的,這個 一點 都 不假 的啊。在 這個 裡邊 哪,不管 是 生死也好、涅槃也好,所謂「涅槃」是 最後的 境界,生死 是 最低的境界。從最低 到 最高,你 要去 找 真實的 自性 啊,對不起,一點 都 找不到,微塵許 也 找不到。所以 這個時候 立的 叫 勝義量,或者呢,叫 真諦。但是 雖然 哪,一切法的自性 不可得,正因為 自性 不可得,一切法的 因緣 都 現起的。既然 因緣 現起的,有 如是 因,就感 如此的 果,所以啊 這個 因果的法則,彼此間 的啊 「各各 決定, 無 少 紊亂」 --- 從這個因 感 這個果,是 一點 都 不錯,一點 都 不亂。107B 24’18”
是啊 所以 從 真諦當中 講,好像 一樣東西 都 沒有,我們 如果 不了解 的,一樣東西 都沒有的,什麼 都不要了,撥 無因果,就 這毛病 就 來了。乃至於啊 講 空,空嘛,好啦,哎呀,這個 自在呀, 持戒 也不要,布施 也不要,什麼 都 不要,要睡覺 就睡覺,要什麼 就什麼,毛病 都 來了。不, 正因為 是 空,所以 它 不是 天生 來,不是 實自性,就是 你 什麼因 感 什麼果。既然 你要得到 佛的 果,那麼 你因地當中 一定要 照 如法行持,所以 持戒 也是 非常謹慎,布施 等等哪,每一樣東西呀 沒有 一點點 可以 亂,沒有一點點 可以 欠。所以 在因果、緣起 這個過程 當中啊,各各 決定,如此 因,決定 如此的 果,沒有 一點點 差別。而 這個是 安立 什麼? 安立 叫 名言 量,名言量 就是 俗 諦。這樣一來 真俗 二諦呀 啊,這個 互相啊 正好 你依我、我依你。因為 真諦 空的,所以 必定 是 緣起;因為它 必定是 緣起,它不是 天生 來的,所以 必定 是 性空。這 這個 兩個 東西呀,一樣 分不開 的呀,啊 怎麼會 兩樣東西呀 互相啊 損害呢?,我們現在 講 空,好囉,講「空」--- 什麼都 沒有了;講「有」--- 好像 又跟空 不相應。這個 是 絕 大的 錯誤 啊!!。107B 25’46”
所以 關於這一點啊,我們要 正確的 了解 的啊。這 地方,只是 簡單的 說 一下,啊 到 後面 正式的 進到 奢摩他、毘缽舍那,那個時候 會 正確的..。可是我們 真正要 了解 這個 毘缽舍那的 時候哈,單單我們 嘴巴講講,還 不行,嘴巴講講 只是一個 (初) 基本的概念,你 沒有 一點的 真正的 相應的 寧靜 契機的 心理,不要說 修慧,連它 思慧 都 得不到,這個 我們要 了解的。所以 我們 前面所說的 聞、思、修 等等 的話,那是 始終記住,只是 方便 所 說,啊 將來 我會 一一 如理如量的 介紹 給 大家。107B 26’33”
【獲此 定解 啊,其後乃為 證 二諦 義呀,始得 墮落(入) 獲得 諸佛 密意 歡 諸佛 密意 數中。此理 於毘缽舍那時,茲當 廣說。】
說,對於 上面 這個東西 啊,欸,你 有了 確定 認識的 勝解了,那個 時候,你 然後 進一步 去 證、修、證 這個。修證的結果 是 得到 圓滿的 法、報,圓滿的 佛 果,這樣 作法,才是 真正是 諸佛的 深密的、正確的 了解。啊 這個道理,在 最後 毘缽舍那的時候 再 說。107B 27’16”
眼前 我舉一個 簡單的比喻,譬如說 這一個地方 啊有一個 茶杯 擺在 這裡,啊 是的,你們 大家看見 這個桌上 有一個茶杯,或者是 一個東西。就是 這個地方,假定 我們 譬如說,隨便說 空 啊,空不空 啊? 有一個 茶 杯,啊 當然 不 空。現在 我把那個茶杯 從這個地方 拿掉啦,這地方 還 有沒有 茶杯? 沒有了,這地方 空不空啊? 大家說 空 了。啊 然後呢,這 大家說 空,我又 把那個茶杯 搬 回來,請問 這地方 空不空啊?,你們 說說看,空不空啊?…,你們 說說看,空不空啊? 啊!?不 空。啊 好像是 不 空? 錯了。 這個 色 法,你 講的 不 空,沒有 錯,色法 --- 就是 實際上呢 還是啊 色 法。假定它 真的是 空 的話,你東西 擺 進去、拿掉,它 有沒有 關係啊,請問啊?… 它是 如果是 空 的話,你 擺在那裡,它 也是 空,不 擺在那裡 也是 空,並不 影響 你 擺不擺,對不對?,這個 了解不了解?。107B 28’20”
啊 如果 說 這個 拿掉了,這個是 色,就是 我們 看得見的, 形式上面 它是 空掉了,可 它 本身哪…,不 是,我們現在 去講的 時候 要「空性」。它 「空的 特質」是 什麼? 就是 儘管你 茶杯 擺在 那裡,它 還是 空的(ㄉㄧ˙)呀…,正因為 是 空的,所以 你 擺進去 沒關係,你 拿掉 也沒 關係嘛,它 總歸 總是 空啊。這個 道理、理念 有沒有? 大家 想想 看。這是個 非常 淺近的 比喻呦。所以 我們現在 都 錯了,就 以為:啊,這個 叫 空;然後呢,這個 叫 不空。啊 這個是 色 法,顏色 的 色,這個是 你 看得見的,可以 觸摸得 到的,對不對?。真正的 空性,是不是 我們眼睛 看得到,我們 觸摸得到?,假定我們 眼睛 看見到、觸摸得到 的話,那 佛是 一點用場 都 沒有,他還要 忙了個 半天。我們曉得 空 --- 拿掉嘛 就 空了嘛,還要 你 說了個 半天哪…,清楚不清楚啊?。107B 29’16”
啊 所以 這個 概念哪,但是 這個 算不算哪? 這個是 比喻喔,始終是個 淺近的 比喻,你們 千萬 不要 把那個 淺近的比喻 當作 真的,一層 一層 的 深入。啊 就 這個 單單這個 道理 的話,不是 語言 能夠 表達 的啊,這個 倒 千真萬確。是啊 我們 一定要 什麼? 一定要 持戒,把業障 慢慢 消除,然後呢 心要 寧靜、深細,那時候 啊,你能夠 由聞 而 思,把握住 真正……。107B 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