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P241L13-P243L03 | P243L03-P245L01-儀軌受法
原文:
【(四白法中 初白法中,境者,謂凡諸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P242而說妄語。)】【若能如是,則於親教 及軌範等 殊勝境前,不以 虛妄 而行 欺誑(惑)。】【第二 白法,(境者,)】【謂一切有情。】【事者,謂於彼所 不行 諂誑 住 增上 心,謂心 正直 住。此能對治 第四 黑法。】【第三 白法,境者,謂 一切 菩薩。(事者,謂起大師想,)】【於四方所,宣揚菩薩 真實功德。】【我等 雖作 相似 微善,然無 增相,盡相 極
多…,】【謂由 瞋恚 毀訾 破壞 菩薩,伴友,而致 窮盡。】【故能斷此 及 破壞菩薩 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 所生諸過 悉 不得 生。】【然於何處 有菩薩住,非所 能知,(當如《迦葉問經》所說,)】【於一切有情 起大師想,修清淨相。稱揚讚歎 (讚揚功德,)】【(讚揚功德,) 有 聽者 時至,非說 不往四方 宣說 便成過咎!(ㄔㄡˊ),此能對治 第三黑法!。】【第四白法,境者,謂 自所 成熟 之 有情。】【事者,】【謂 不樂小乘 令其受取 正等 菩提,此就自己 須令 所化 受行大乘!。】【若彼所化 不能發生 大乘意樂,則無 過咎(ㄔㄡˊ) 非所 能故,】【由此能斷 第二 黑法!。】【若由至心 欲安立他 於 究竟樂,定 不 為令 他 憂惱故,而行令他 憂惱 加行!。】【《師子 請問經》云:「由何 一切生,不失 菩提心,夢中 尚 不捨,何況 於 醒時。」】【答云(曰):「於村 或 城市,或 隨住 境中,令 正趣 菩提,此心 則 不捨。」】【又《曼殊室利 莊嚴國土 經》說:】【「若具 四法 不捨 大願,】【(謂) 摧伏 我慢,斷 嫉,除 慳,見他富樂 心生歡喜。」】【《寶雲經》說:「若於一切 威儀路中 修菩提心,隨作何善 以菩提心 而為前導,於餘生中 亦不捨離 如此寶心(寶),如如 若人 多 觀察。」P243等 明顯 宣說!。】
【第三 犯已 還出 道理 (者)。】【多作 是說,犯四黑法 及 心捨有情 之五!,或 加念云「我不能 成 佛」棄捨 發心,共為 六 種。】104B【若越一時 則捨 願心,若 一時內 而起 追悔,僅是 失因(編者按:「失因」新版《廣論》依藏文作「衰損因」)。】【若犯 六次發心 及 學 二資糧,亦唯 退失(編者按:「退失」新版《廣論》依藏文作「衰損」)之因。】【若 已失者 應以儀軌 重受 願心,若唯 退失因 者(編者按:「退失因」新版《廣論》依藏文作「衰損因」)則 不須 重受,悔除 即可。】【其中 若念,我 不能 成佛,故捨 發心 (者),即彼 無間 棄捨,無待 一時,故 一切種 畢竟 非理。】【四黑法 者,非是 現法 失 發心 因,是於 他生 令所 發心 不 現起 因,故於 現法 而 正遮止。】【《道炬論》云:「此為 餘生 憶念故,如說 學處 應 盡護。」】【言 如說 者,】【謂如〈迦葉 問品〉 所說 也!,即此 經意 亦是 如此。】【四白法 時 顯然 說云 啊:「迦葉,若諸菩薩 成就 四法,一切 生中 生已 無間,菩提之心 即能 現起,乃至 菩提 中無 忘失。」】【四 黑法 時,雖無 現後 明文,故亦 當知 是約 後世。】【四黑法 時啊,啊 雖無 現後 明文,故亦當知 是約 後世。啊 (若) 然於 現法 若行 黑法,則 所 發心 勢力 微弱。】【若非爾者,則具 菩提心 律儀 者,為(戲)嘻笑故 略說 妄語,】【於 有情所 略起 諂誑,】【瞋恚菩薩 略說 惡名,】【於他善根 略令 生悔,自無 追悔,】【過 一時 竟哪,皆當棄捨 菩薩 律儀!。】【以 由此等 棄捨 願心,若捨 願心呢 即捨 律儀!,〈菩薩地〉中 及《集學論》俱 宣說 故。】【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 根本罪,】【然任何中 悉無 立者,不應 理故。】【又算 時者,當是 依於《鄔波離 請問經》,然彼 全非P244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 決擇,(故此不說。)】【心捨 有情者,若緣 總有情,謂我不能 作 此許有情 之心(事),心棄捨者 即捨 願心,極為 明顯。】【若緣 別 有情,】【謂我 終 不作 此 義利,若起 是心,如壞 一分 即壞 整聚,便壞 為利一切 有情 所發 之心。】【若 不爾 者,(反過來,)若 不爾 者,(則) 若棄 二三四等 多有情 已,為 餘有情 而 發心 者,亦當 能發 圓滿 菩提 之心。】
【如是於此 發心學處,《道炬 論釋(論)》別說,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大德月,靜命 等 派 各有 差別。】【(有者) 許為 盡初發心 及 行 諸行 所有 學處。又有 許為 經說 一切 皆應 守護。復有 許為 盡 資糧道 所有 學處。餘者 有謂 不許 如此 如此 定相。有餘更許 於其 皈依學處 之上,應護 八法 謂 不忘 心法 及 忘失 心法。說此 諸軌,皆是 經說,應隨 自師 所傳 受持。】【說云:「我師 所說,」許彼 一切 皆是 經義。】【總此釋論 從善知識 敦巴所傳,諸大善知識 皆不說是 覺(口窩)自造,孥錯 所傳,則說是覺(口窩)造 是 孥錯之 秘法。(此處標點經修訂後與舊版《廣論》不同,文義亦有不同,但仍錄師父當年之解說。)】【然諸先覺 傳說 覺(口窩),於 補讓時 作一 略釋,次在桑耶 譯師 請!其 更為 增釋,覺(口窩) 教令 增廣(之)即可!。是以覺(口窩) 所作 略解,(更引 眾 談說之) 更引眾 談說之事 而為 增補,故亦略有 數處 錯謬!(誤,)】【然於 正義 亦多 善 說。】【諸 無謬者,我於 餘處 及 道次第中 亦多 引述!。】【此說學處 多 不可信。若以發心 是為 行心,其 學處 者 則於 歸依學處 之上,僅加 取捨 白、黑 八法,定非P245完足 故 不應 理!。】
解說:104A 00'00"
我們 翻到《菩提道 次第 廣論》兩百 四十一頁,啊 這個 四 黑法 已經 說過,現在 反過來 四個 白法,啊 這是 恰恰 相 反的。犯了 四個 黑法,現生呢 就 削弱 這個 菩提 心,下一世啊 會 不 現行。啊 這個 菩提心 它 生生 增上的,結果 犯了以後呢 現生 削弱,將來 沒有,所以 這是 它 最 大的 一個 障礙。反過來,白法,它 不但 克服這個 障礙,而且 增長 它。現在 看:104A 00’55”
「四白法中」第一個白法,「境者,謂凡諸有情」,說 對象是 一切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 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那麼,這一些有情前面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 不說 虛誑的語,乃至 開玩笑,乃至 開玩笑,也不要 隨便說。我們往往覺得 是 開玩笑,無所謂的。要 曉得:我們做 任何一件事情,起一個念頭,然後呢 一舉一動,識田當中 就 落下來 一個影子。現在我們 既然 了解了 要 走 無上 圓滿 這條路子,這條 路 非常 遙遠,意義 非常偉大,所以我們 一切時處 一定要 防範。那麼 尤其是 現在呢,我們真正能夠 防範的,還 非是 從小地方 做起 不可。這個習慣哪 往往 很 難斷,所以呀 沒有的 最好,如果 有 的話,那 千萬 這個要 注意,千萬 注意。104A 02’17”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 及軌範等 殊勝境前,不以 虛妄 而行 欺誑(惑)。】
說你 普通 一切有情之前 都 不 欺誑 的話,自然 在尊長前面 當然也 不欺誑,尊長前面 絕不欺誑。104A 02’39”
【第二 白法,(境者,)】
那麼 第二,「境者」是 對象。104A 02’43”
【謂一切有情。】
還是 有情。104A 02’44”
【事者,謂於彼所 不行 諂誑 住 增上 心,謂心 正直 住。此能對治 第四 黑法。】
這個 我們 了解了,上面 黑法當中 第四個 了解了,那麼 反過來 這個地方 就 很 清楚。就是 一切有情 在他 跟前哪,你 心裡面啊 要「正直住」--- 直心。關於這個 直心 哪,並不是 像 我們 想像當中的,《大寶積經》上 有 詳細的說明;啊那麼 如果《大寶積經》不太清楚的話,這個《了凡四訓》上面 另外一個。平常 我們 就 直心 的話,實際上呢,這種人哪,有很多人 剛愎自用 是以為 直心,啊 什麼事情 衝口 而出,也 不 這個 樣,也 不是 這樣。那 心裡面 並沒有這種 啊 彎彎曲曲的 心裡邊,這個是 第一個 --- 根本。啊 第二個呢,也不是 逞強 好勝,啊 你 處處地方 你能夠啊 啊護 人家的 意,然後呢,而對 自己心裡面 是 正直的,這種狀態 才 算。這個我們哪 簡單的 說明 它。104A 04’05”
【第三 白法,境者,謂 一切 菩薩。(事者,謂起大師想,)】
啊 第三個 白法,前面 是說 毀謗菩薩,現在呢 這一個地方呢 讚歎、稱揚,啊 所以 對象 就是「一切菩薩」。那麼 做 什麼事情呢?「謂起 大師 想」,對 這個菩薩 起 覺得 他 就是 佛。104A 04’28”
【於四方所,宣揚菩薩 真實功德。】
在任何情況之下,處處地方啊,要 稱揚讚歎 菩薩的 真實功德。實際上,我們 說 好像 菩薩 還沒到 佛的地位,在經論上面 處處告訴我們,這個 佛的因 是 什麼?菩薩。他先 發 因地 心,然後呢 證 果地 覺。所以 經上面 有 比喻,譬如 說 種 一個 最寶貴的 藥樹,最開始 細心 努力護持的,是 那個 幼苗、樹苗。啊 佛菩薩 尚且 這樣,那 我們凡夫 要學 佛菩薩,當然 更 應該 這樣。所以 對於一個 初發菩提心的 人,你能夠 稱揚讚歎 那個功德,絕對 不亞於 佛;反過來,如果是 你呀 毀謗他的話,就 很糟糕。這 毀謗 有的時候 我們是 有意,有的時候是 無意。有意的 不大容易 犯,無意的 是 習慣,而且 往往由於 自己的 憍慢 或者 什麼等等啊,總是 欸 不知不覺 這樣 來 輕視 別人,很容易耶 看見 別人的過失,看不見 別人的 長處。這個 本來 自己 已經是 煩惱,本來已經是 非常 嚴重的 過失,這種 情況之下,如果 對象 是 菩薩,你 再加上 任意輕毀 的話,那我們 永無 翻身之地,欸 這地方啊 千萬注意, 下面 告訴我們:104A 06’08”
【我等 雖作 相似 微善,然無 增相,盡相 極多…,】
我們哪 雖然 平常啊 也 好像 做一點 好事,他那個 好事啊,下面四個,這四個 仔細看:第一個 這個 善 叫「微善」,而且 這個「微善哪」 還「相似」,看起來 好像「是」,看起來 好像「是」。我們哪 的的確確,如果 你 仔細檢查 的話,你會 發現哪 簡直是 一無是處,本來 就 已經 非常 少!,而且 這個 又是 相似的,相似的 換句話,本來就 不 真實 的。這個 是 所以為什麼啊 我們雖然 學佛,雖然 學 是 要學 大士,實際上呢 我們卻 是要 從 像 俞淨意公 那一種地方 學起。這麼 現實的例子 擺在 這地方,假定說 我們 連! 像 俞先生那樣 做 不到,而 我們說 學 大士 的話,那 不是 完全 顛倒,完全 自欺欺人嗎? 所以這個 起心 動念 之間哪 最 重要,啊 起心動念當中 如果說 這個 慢心、憍心 還是 照樣 的話,那 一點用場 都 沒有。而這個 慢心、憍心 最糟糕的 地方,你自己 不感覺 到的,欸 自己 總覺得 還樣樣 對,看看別人 是 樣樣 不對。啊 說 在 這種情況之下,儘管你 稍微 做一點 好事啊,這種好事 都是 相似的。104A 07’43”
所以 說到這裡 順便一提,一個 一開頭 我們學的時候 為什麼 他 還 沒有講,先告訴我們哪 要我們 斷 三 過,然後呢 說 我們 具 六想。第一個 想 就是,喏,我們 在 病 當中,啊 那麼,這個想呢 經過前面 共下、共中 已經 告訴我們,我們 確確實實 在 病。理論上 了解了,可是 現在 怎麼 要想辦法 把這個 理論哪,在 實際上的 心相上面 要 認得 它,這是我們現在 修行 第一 重要的 事情,第一 重要的 事情。那麼 為什麼 說 這個,啊 就算是 一點 小善哪 對吧 --- 無 增相,連它這個 小善哪 增加、增長的 都 很少,而 反過來,「盡相」啊,處處 損減啊 倒是 很多。為什麼 呀?,喏,下面 這個:104A 08’37”
【謂由 瞋恚 毀訾 破壞 菩薩,伴友,而致 窮盡。】
啊 這 心裡 心裡面哪 有 一念 瞋心,乃至於呀 平常的 說 毀謗、啊 破壞 菩薩,以及 同伴的 (同修) 同行者。這個 的的確確 是,我們 很容易 犯,尤其 現在 這種情況啊,大家 住在 同樣一個環境 當中,難免的,我們哪 有 無始以來的 習氣呀,總 覺得 「唉呀,這個 不大 對,那個 不大 對。」 那麼 這種情況之下,啊 各人 有 各人的 意見,各人 有 各人的 想法,就 很容易呀 這 批評哪,ㄥ 輕輕的、這樣的 隨便 說一點 的話,這 往往會 產生 很大的 流弊,很大的 流弊。啊 這個 因為 這樣的關係 啊,這一個 就算 積 一點哪,自己啊 也 造了 這樣的 惡業,破壞 無餘。104A 09’37”
【故能斷此 及 破壞菩薩 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 所生諸過 悉 不得 生。】
假定 這一個 毛病 您 能夠 斷絕,啊 能夠 斷絕,能夠 不去 破壞 菩薩,那麼 就像 這個 論上面 說,依普通人 所生的過患哪,他 都能夠 消除掉,啊 都能夠 消除掉。哦 下面 緊跟著 又說:104A 10’05”
【然於何處 有菩薩住,非所 能知,(當如《迦葉問經》所說,)】
但是 究竟 哪一個 是 菩薩? 哦那 我們 不知道,我們 不知道,啊 他 心裡 什麼 想、他 心裡 發些 什麼 心,的的確確 我們 不知道。所以 啊,應該 像《迦葉 問經》,就是《大寶積經》上 說的,104A 10’25”
【於一切有情 起大師想,修清淨相。稱揚讚歎 (讚揚功德,)】
這樣,所以呀 應該 學 這《大寶積經》上面 迦葉尊者 所說的:啊 從此 以後啊,他對 任何一個人哪,起 佛想。啊 那麼 儘量的 修 清淨相,就是 說啊 看見他們 每一個人啊,都是值得 稱揚 讚歎、清淨的,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就算 他 不是 菩薩,你 能夠 修 清淨相 稱揚讚歎,結果 好處 是 你的,不是 他的,這樣;反過來,就算 他 不是 菩薩,你呀 批評 他,對不起,對他 沒有 什麼用場,真正的過失 還是 你的,還是 你的。這一點哪,我們修學佛法的人 要 了解。平常我們 講講道理啊,空口 說說 白話,那 反正 本來 就是 這樣 無所謂,弄完了以後 下地獄 就 下地獄了;現在我們 真正想 認真 學 修行 的話,這個地方 很重要,很重要。所以 不是 一個 道理,處處地方啊 你要 了解:嗯,怎麼樣 把這個道理 運用 在 身心上面,淨 自己的 過失,增 自己的 功德,這個 才是 真正重要的…。104A 11’49”
所以 我 特別 常常 強調,當你 看見外面的境界 不理想 的時候,你會 感覺得:嗯,這麼 不好。那個時候哇 千萬注意,立刻反省一下,啊 立刻反省一下 你自己的 內心。那個時候 你就 發現,你看見 外面 在 說他 是非 的 時候,那時候 內心的 煩惱相,這個我們 第一 應該 了解的。不要說 上士,連它 共中士 剛 開始 第一步 我們都 不認識。啊 或者 退一步 說,就是 要 學 共 中士,你 真正的目的 幹什麼 --- 淨除煩惱。現在那個 煩惱相 已經 現起來 了 你都 不認識 它,你 談什麼 修行,這一點 我們 千萬 要 注意。但 這個地方 並 不是說 「喔,他們 都是 對的。」不是 這個 意思,不是 這個 意思。那 詳細一點 說:就是說: 當 外面的 情況,一個 境相 現起的 時候,你 那時候 感覺得 他 對 或者 不對,說 現在我們 特別說 不對啦,因為 這一個時候 會 引起我們 對他 批評,然後呢 不滿意 或者 什麼,那個時候 內心上面 哪,的的確確,我們要曉得 這是 煩惱相。104A 13’09”
所以 我們 真正 修學的人,第一件 事情啊,就把 內心上面 認得了,怎麼 把它,欸!,拿掉 它。持戒、持戒,戒 指什麼?就是 這一個。所以 六祖大師 有一句話的 --- 「心平 何勞 持戒」。喏,很簡單,你心裡面哪 保持到 這樣的 平穩。當 看見了個 境界,你的 心裡面 已經是 起伏 不平了,你談 還 什麼?當然 這個是 講的 戒的 特質,說 戒法、戒體 來 說。啊 那麼 這個時候啊 我們 就要 想辦法,欸,對,用 這個 如理的 教法 來 淨除、調伏自己的 內心相…,調伏 自己的 內心相。以前 我們 沒有 聽說過 教法,不懂得,拿世間的 標準 去 衡量,那 覺得 對,自己 很 對,他人 錯,那個 都是啊 流轉 生死 的 源源不絕的 惑、業 當中;現在 了解 了,從 這個地方 停止 起。104A 14’14”
啊 停止了 以後,然後呢,你 心裡面哪 能夠 把穩了,如果說 你 只求 自己解決 的話,那 不管它 外面 天 塌下來,你 只是 一心一意的 淨化 你的 內心。當然 從 這個上面 進一步 說,我是要 學 大乘的,那個時候啊 你才 心平氣和的 想,欸,他 這個是 不對,你用 什麼方式 幫忙他 解決。那個時候 你的心裡面 住 在 什麼啊? 住在 憐憫、善心 相 上頭,那時候 就可以 談得 上 幫人家 解決 這個問題。否則,千萬 不要 開口,啊 單單 這個 意念 本身 已經 錯了,一開口 那 更是 錯 上 加 錯,這是我們 必須要 了解的。104A 15’04”
所以,不是 叫你說 什麼都 不辨別的、不管,你 必定要 了解 你的目的 何在。如果 你 是 講 世間的道理,對!! 如果 你想 真正 淨化自己,那 從根 就 錯!!,然後呢 要想 自己 淨化的 有 兩條路子:求 小乘的,那時候 你只管 把它 內心哪 淨除乾淨了 以後,好囉,你就 停在那裡,也 不 其他的 都 不管!!。啊 如果 你 要進 大乘 的話,自己 淨化了,那個時候 你 更 進一步 說,是的,我 現在啊,啊 內心已經 平伏了,然後呢,那個時候啊,依 你的 憐憫心、悲心、利他心,這樣 善淨之心啊 進一步 方便 善巧的 幫忙 他。而 不是 拿一個 標準 說:「他 不對,他要 這個樣,他要 這個樣。」 不 不是 這個樣的。啊 這一點哪 我們哪 在 這個地方 特別 說明一下,啊 特別說明一下。啊 那麼 下面 有 一個,104A 16’11”
【(讚揚功德,) 有 聽者 時至,非說 不往四方 宣說 便成過咎!(ㄔㄡˊ),此能對治 第三黑法!。】
這一條 是 告訴我們哪 稱揚 讚歎 菩薩的 真實 功德。啊 那麼 這個 稱揚讚歎 是指 什麼? 說 有人 來的 時候,當 我們哪 碰見 大家 聊 談話的 時候,不是 說 你 不到 別的地方 去,到處,現在我們 修行 不必,我們 就在 這 地方。啊 可是 外面 有一種 境界 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啊,啊 就 把持前面 這個 原則,把持 前面 這個 原則,這一點 非常 重要,非常 重要。104A 16’51”
【第四白法,境者,謂 自所 成熟 之 有情。】
那麼 最後 一個。對象 是 什麼呢? 就是啊 自己 已經 成熟的 有情,啊這個成熟 就是 說 善根 成熟 的啊。104A 17’07”
【事者,】
那麼 對他 做什麼事情 呢? 104A 17’09”
【謂 不樂小乘 令其受取 正等 菩提,此就自己 須令 所化 受行大乘!。】
啊 前面 是說,他 本來 做得 對的,啊 然後呢 你呀 讓他啊 生 憂悔;啊 現在 這個情況 是說,不要讓他 生起 憂悔。這是 指 什麼? 他 自己呀,不願意走 這 小乘,而 正要 趣向 大乘的 這一種 人。啊 那 正是 學 菩薩,我們 不是! 學了菩薩 發了願心 然後 談這個嗎? 那 正是我們自己 要! 幫忙他、啊 濟度他的 這一種 人,這呀 這一個。104A 17’58”
【若彼所化 不能發生 大乘意樂,則無 過咎(ㄔㄡˊ) 非所 能故,】
哦 假定 說 對方是 一個 小乘 根性 的人,他 不是 一個 大乘根性 的人,勸他 沒有用。那麼 這一種情況,那 沒有 問題,沒有 問題。啊 換句話 說,這一個 黑法 跟 白法 之間的 關係 是 什麼呢? 他是一個 大乘 行者,他 正是 在這個 上頭 路上 做,而 你 現在 是一個 學! 菩薩的 行者,你 正應該 幫助 人家。他現在 自己學!,(你 還) 學 對了,你 反而 令 他、使 他自己 對 做 對的事情 生起呀 疑悔的 心情,你 不是 害了 他嗎? 不 可以。啊 所以 這個 白法 的話 呢,就是:喏,現在啊 你 正要 度化的 有情,他 在 這個上面 走在 這一條路上面 去,你 不要 讓他 生 悔,然後 你 稱揚 讚歎 幫助 他,稱揚讚歎 幫助 他。那麼,反過來 說呢,他 如果 小乘的 行者,那個 雖然 你要去 幫助他,但是啊,他 不行;不行,那 沒辦法,因為他 根性 如此,是啊 這一點 我們要 了解的。104A 19’27”
【由此能斷 第二 黑法!。】
哦 前面的黑法 跟 這裡的白法 相 一對比 就 了解了。104A 19’35”
【若由至心 欲安立他 於 究竟樂,定 不 為令 他 憂惱故,而行令他 憂惱 加行!。】
就是,就是。剛才 已經 解釋了。
【《師子 請問經》云:「由何 一切生,不失 菩提心,夢中 尚 不捨,何況 於 醒時。」】
啊 經上面 告訴我們,總的 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哪 真幸運啊,得到了 這個 無上、無比的 大寶啊。那 怎麼樣 想辦法 從 生生 死死,在 任何 生死 當中啊,不再 失去 這個--- 菩提心 大 寶。啊 這一個啊 不要說 醒著的 時候,乃至於 做夢的 時候啊,尚且 拿 也是 這個樣,啊 這樣。那麼,104A 20’31”
【答云(曰):「於村 或 城市,或 隨住 境中,令 正趣 菩提,此心 則 不捨。」】
是 說,不管 在 任何情況之下,熱鬧的地方 也 好,清淨 冷僻的地方 也好,隨便 你在 任何 情況 當中,使得 這個 心哪、內心 啊,一直 正現 在 前哪,心心 趣向 菩提。你 能夠 這樣,現在 已經 發了,繼續 不斷的 當然在 增長,既然 增長 那就 不會 捨棄。104A 21’05”
【又《曼殊室利 莊嚴國土 經》說:】
另外 一個經 上面。104A 21’10”
【「若具 四法 不捨 大願,】
啊 您 能夠 具足 這 四樣東西,那麼 這個願 就不會 棄捨。哪四樣?104A 21’19”
【(謂) 摧伏 我慢,斷 嫉,除 慳,見他富樂 心生歡喜。」】104A 21’26”
這個四點 您能夠 做到 的話,那就 不會 捨棄。前面 我們已經 了解 了,啊 尤其 在 自他換當中 特別說明,現在 我們 了解啊,我們 生死 當中 第一 大怨家、大仇人,什麼啊? 就是 我愛執。一有這個 我愛執 這個 慢相 就 生起來了,這 自然而然 「我」 總歸是 最重要,「我」總歸是 最高,ㄥ 不要 你去 想的,它 任運的 在 一切時處 自然而然 那這種 東西。現在 你能夠 把它 摧伏,它 不是 斷除喔,啊把它 降伏 它,處處地方 尊重 別人,處處地方 把「那個 我」拿掉。我們 剛才說,所以 動不動啊 看見 人家不好,或者 什麼等等啊,主要的 還是這個,還是這個 --- 我慢。104A 22’19”
我們 譬如說,隨便說一件 小事情吧。我們譬如 談論 眼前事情 的時候哈,總是看見 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這個不理想。啊 結果呢? 我們不妨 想一想 看,以起 我們現在的 來說,譬如說 常常講的 這個,啊說 我們 現在啊 這個啊、這個 很多 地方啊,是啊 到處,不但是 我們 這裡啦,別的 很多地方 你看見,落伍的國家 固然如此啊,前進的國家 還是 如此。說 很多啊 這 政治上的官吏 等等啊,他都 在 這地方的 所謂 徇利,唉呀,都是啊 只要的啊 好像 保穩啦,不敢 做事情。實際上呢,這個情況啊,為什麼? 因為 你要想 努力去 做事情哪,你 辛苦了 半天,真正 現出來的 好處啊,人家 都覺得 當然的,他 不會來 讚歎你,他不會 感激你。啊 但是呢 你要嘛 不做,做了以後 它一定 有所啊 改變,一定 有它 不 方便 人的 地方,結果 各人有 各人的 意見,大家 只是 看見 這一點。104A 23’28”
大的 是 國家,小的 我們眼前的 很多地方,喔 這個人 辛辛苦苦 在 廚房裡 忙了半天,你 不看見 他,倒是 你 只會 看見他,唉,這 口味 不配 你胃口,今天 太鹹了,明天 太 淡了,就是 這樣,我想 我們人人 都有 這個感覺 是啊。所以啊 我們 真正 修學 佛法的 時候哈,必定 要 從 哪裡 開始? 要從 這一個地方 自己 注意。那 我們 任何 情況之下 一 起 念,只看見 人家的 不是…。所以 在 這個地方啊,我們 也可以說啊: 很值得 我們 學的。104A 24’05”
我們 首先 為什麼 一再 提,提醒 自己 說:「我到這裡來 幹 什麼 的啊?」。我到 這裡 來,不要說 你來 修學 佛法,那 至少 你說,唉呀,這個 很痛苦 要 改善 它。現在我們 已經 了解了 這個 痛苦的 根本 是 什麼啊?就是 「你的 業」。而 「業」 前面的 上首 引導它 是 「惑、無明」,這一個 種 情況 就是 無明 相。如果 你 把握住 這一點 的話,你 一定 了解得 很 清楚,不是 忙 別人,忙 自己。它 任何一個 起心動念的時候哈,你覺得:「欸,又 不對了,要 改善它」,這一種 情況之下,就算你 不 懂得 多少 啊 經論 等等,你 對了。反之,儘管哪 啊 你 三藏 十二部 樣樣都 通,寫 多少文章,講 多少大法,對不起,你在 門外,根本完全 不相應,根本 完全 不相應。再 聰明,再 什麼,那是 世智 聰辯,一點用場 都 沒有,啊 這個啊 我們要 了解的。而 根本 在 哪裡呢?就是 這個 --- 「我慢、我慢」。前面 已經 說過了,向 後面呢 他還 特別 提 這一件事情。104A 25’25”
所以啊 我們現在啊,常常 提醒自己:我們 真正的 生死當中 第一 大 怨家,就是 這個「我執」、ㄥ 這個「我執」。然後呢 當你 境界現起 的時候,你就 隨時會 感覺得:「欸,這個『我』 在 背 後。」有的時候 它 很 明顯的 在 前頭,有的時候啊 在 背後,啊 你 只看見 這個人 不對、那個人 不對。誰在 看見 這個人 不對啊? 好,那個時候 你才 回過頭來 一照,原來呀 背後 有個 東西,那就是 這個 --- 「我啊」,這樣。人家 對不對 無關緊要,就是 你 起了 這個心 的話,那是 把你 就 困在 生死當中 已經。104A 26’06”
然 然後呢,嫉、慳 這個容易,啊 人家 好啦,你 嫉妒他,然後呢,你自己 有的東西 捨不得。看見 他的富樂 的話,那麼,這麼 哦「見他 富樂 心生 歡喜」,所以 應該是 說,斷除了 這一些東西呀,那麼 看見 別人好 心裡面哪..,這個啊,這一 這一點哪,應該是 見他富樂,這個 羨慕他、仰慕他,這一種心理 我們不要;再 不然 的話呢,就是 見他富樂,嫉妒他、不歡喜心 這個 不要。啊 這個啊 就是說 我們要 了解的,前面 這個 文字,就 把 那個東西 總是 拿掉它。104A 26’56”
【《寶雲經》說:「若於一切 威儀路中 修菩提心,隨作何善 以菩提心 而為前導,於餘生中 亦不捨離 如此寶心(寶),如如 若人 多 觀察。」等 明顯 宣說!。】
下面 另外 一個 經,說 不但是 我們哪 起心 動念,除此 以外啊,行、住、坐、臥 在 任何 情況 之下 啊都要 修 這個,啊 那麼 這個 是 心裡面呢 提持 它。更進一步,做 任何事情啊 都以 這個菩提心 為 前導,你 為什麼 要做 這一件事情呢? 目的是 為了 它…,這樣。所以 在 這一個地方 我們就 可以記得《華嚴經》上的 一句話:「忘失 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 魔業。」你 發起了 以後,一旦 忘失的 時候,你 做的 那個 善法,對不起,魔業。為什麼是 魔業 啊? 因為 如果說 你這個 行為 跟 菩提心,或者 跟 覺心 不相應 的話,不管!! 什麼 都是 集諦所攝。啊 所謂「集諦所攝的」,就是 設使 你做了 善法 生了 天,完了 以後啊! 又啊 三世 怨,這個是 我們要 了解的啊。啊 所以 現法是 如此,您能夠 這樣努力 的話,自然而然 一直增長,增長 的話,將 後來啊,它 當然 也不會 離開。像 這樣 啊,那 我們是 應該呀 多多 觀察,啊 觀察內心 使它 步步 增長…。104A 28’39”
那 萬一 犯了 怎麼辦? 104A 28’47”
【多作 是說,犯四黑法 及 心捨有情 之五!,或 加念云「我不能 成 佛」棄捨 發心,共為 六 種。】
先 說 那個 犯相。什麼是「犯了(ㄌㄧㄠˇ)」? 是 很多地方 這麼 說,說 前面 這個 四種 黑法,犯了;加上呢,心裡邊哪 棄捨 有情,菩提心的 特質 是 幫助 一切有情,現在 你 棄捨 他了,這樣,這個 五樣。還有呢,就是 修了 菩提心 以後,他 一個 特別的 啊策勵它 增長 的啊,是 早 日三、夜三 的話,繼續 增長 那個 發心,如果 說 這一個 不做 的話,那麼 這 第六個,這個 算 是啊 犯了。104A 29’41”
104B 00’00” [這個 算 是啊 犯了。] 犯了 這 幾樣東西。104B 00’08”
【若越一時 則捨 願心,若 一時內 而起 追悔,僅是 失因(編者按:「失因」新版《廣論》依藏文作「衰損因」)。】
假定 說 你 犯了這個 毛病 而 超過「一 時」,這個「一 時啊」,他 沒有 明確的 說明。啊 那麼 通常呢 我們 就 可以 說,我們 通常 說: 一時 就是 四小時。晝三、夜三,啊 所謂 早晨 是啊 就 三時、夜 三個 時,所謂 廿四小時啊 分成功 六等。那麼 六等 當中,所以 這個地方的 「一時」,相當於 我們現在的 四小時,啊 他們是 一個,所謂「一時」是 這樣 算的。如果說 你 犯了這個,超過了 這個,就啊 啊捨掉了。如果說 這一個時候 之內,你又覺得:「唉呀,怎麼? 我 錯了。」那麼 嘶 算 失去的 因,並沒有 正失去。他 很多地方啊 這樣 說 的啊。104B 01’06”
【若犯 六次發心 及 學 二資糧,亦唯 退失(編者按:「退失」新版《廣論》依藏文作「衰損」)之因。】
還有,說 這個 六次 發心,是 前面 告訴我們了,發了菩提心 也好,我們 晝三、夜三哪 要 發。發的 就是 啊:「諸佛正法 眾中尊,直至菩提 我歸依,……。」這樣的 要 六次。還有呢,同時 要學 兩種 資糧 --- 「福、智」兩種 資糧,如果 說 這兩樣東西 沒做 的話,只是 退失的 原因,啊 只是 退失的原因,不是 真 退失,這個 是有 很多地方 這麼 說。104B 01’40”
這個 究竟 是 與 不是,他 這個 後面啊 會 詳細的 辨明,特別是 這個 大師造的《菩薩戒 論》上面,這一個 道理 非常 深細、非常深細。所以 這地方 我們 只要了解 一個 大綱,了解一個 大綱,啊 將來 等到我們 學了 這個 戒 的時候啊,然後呢 深細的 去 學 它。因為 整個的 來說,我們現在啊 還 談不到 真正的 如法 相應的 跟它啊 去 做 到。所以 我們 了解 一個 原則的 大綱,那麼 將來 進一步 細學的 時候,我們 自己曉得:噢,前面 所說的 這個綱要,現在 它的 真實的 內涵 是些 什麼 我們哪 就能夠 非常具體 完整的,一步 一步 深入的 學習,而 做到 它。哦 104B 02’34”
【若 已失者 應以儀軌 重受 願心,若唯 退失因 者(編者按:「退失因」新版《廣論》依藏文作「衰損因」)則 不須 重受,悔除 即可。】
假定 說,你 失壞了、退掉了,那麼 要 照著 這個 儀軌啊 重受;假定是 沒有 失掉,只是 退失的 一個 原因,那麼 你 只要 懺悔呀 去 淨除 就 可以了。不過 下面 就 來 說明了:104B 03’06”
【其中 若念,我 不能 成佛,故捨 發心 (者),即彼 無間 棄捨,無待 一時,故 一切種 畢竟 非理。】
上面 說的 六樣當中 啊,哎 說 捨有情,假定 我們心裡 這樣 想:「唉呀,這個 成佛 太難哪,嘖 啊 這個 不行啊」,那個時候 你心裡面哪 就 放棄掉了,這樣的 放棄,當下 本身哪 你 就 破壞掉。因為 你的願心 無非是 要 幫助別人,所以 你 一旦 說 放掉了 那個,那個 就 不行,啊 不要等到 說 一 這麼 長的時候。所以 這一個 一點哪,在 任何 情況之下 畢竟 不 合理的,啊 畢竟 不合理的。這個 下面是「畢竟」,啊 不是「畢究」,這個 字啊 哦 錯了。104B 04’01”
【四黑法 者,非是 現法 失 發心 因,是於 他生 令所 發心 不 現起 因,故於 現法 而 正遮止。】
他 上面 說 犯了 四個 黑法,實際 上呢,這個 四個黑法 不是 現在、現生 失掉,並不是 現生 退失的 原因。是說 你犯了 這 四樣東西啊,「他生哪」 這一個啊 不會 再 現起了。因為 避免 他生 失去 是 不現起,我們 正需要的 是 生生 增上,現在 你 「他生」 不 現起了,當然 啊我們 不 願意的,所以 為了 這個理由 啊,說 現在 就 遮止它、避免 它。104B 04’53”
【《道炬論》云:「此為 餘生 憶念故,如說 學處 應 盡護。」】
啊《道炬論》 很 明顯的 告訴 我們,這個是 為了 你 以後 生生哪 繼續 記起來 增長它,啊 而 不是 哦 就 現生。所以呀,就像 我們 學 菩薩的 學處 也 一樣,雖然 這個 四點 沒有 在 這個 菩薩 學處,或者 說 沒有在 這 菩薩戒 當中,但是 我們哪 應該 完全 保護,不要 去 犯!!。104B 05’30”
【言 如說 者,】
就是 括弧裡面 「如說」 學處 的。104B 05’35”
【謂如〈迦葉 問品〉 所說 也!,即此 經意 亦是 如此。】
這個 很明白。上面說的,哪,就是 指!,啊 「如說」是指 什麼? 像 像 這個 經 上面,經 上面 也 明白的 說明 這一點。104B 05’50”
【四白法 時 顯然 說云 啊:「迦葉,若諸菩薩 成就 四法,一切 生中 生已 無間,菩提之心 即能 現起,乃至 菩提 中無 忘失。」】
下面 就 把那 經文 引出來!,啊 那個 經文上面 怎麼 說? 說:迦葉呀 假定 那些 發了 菩提心的 菩薩們哪,成就了 這個 四法。那麼 一切生當中啊,「生已 無間」,他 只要 生出來了 以後啊,他的 菩提心 自然 就 現起來 了,乃至於 證得 無上 大菩提,他 一直 不會 忘失。104B 06’32”
這一段 話呀 在 白法當中 有,黑法當中 他 倒 並沒有 說。(然於 現) 所以 你 根據 這個 前後的 經文 的話,你就 了解 了,雖然 在說 黑法的 時候 沒有 講 這一 這一個 意思,但是 一定 也 包含在 裡頭。譬如 我們隨便 講一句話啦 啊 這樣 今天 大家 出去 啦,啊 說:「啊 某人哪、某人哪、某人哪、某人哪,今天 要 出 去。」,前面 不會 說:「某人要 出去,某人要 出去,某人要 出去,某人要 出去......。」 不會 這樣 講的,說 總結 起來!!,然後呢 最後 那個啊 加 上去,啊 這個文字 很 明白。所以 說,他 前面 講 四 黑法,雖然 並 沒有說 餘生當中,但是呢 講到最後 說: 白法當中,講完了 以後啊 說,那一個嘛,你 犯了 白法嘛,餘生 當中 很快 現 起;反過來 說,假定你 犯了 黑法 的話,餘生當中 就 失 去,所以 這 經 上面哪,這個 意思 很 明白。104B 07’40”
說到了 這個 現起 以及 失去 呀,我們 眼前 有 很多 例子,啊 這種 例子啊 我們 不必看 佛經!!,不必看 佛經。因為 菩薩 行者 的確 不是 像 聲聞乘,聲聞乘 行者 一定是 佛出世、教法住世的 時候,現 那個 僧相,菩薩 生生 世世 在 三界之內。啊 譬如說 我們 看看 我們中國 古代的 那些 聖賢,西方 也是 如此,就 我們 來說,當然 我們看哪 中國人。歷史上 有 好多 這種 了不起 的人,欸!,他就 從小 或者 是啊 大孝、啊 友愛,我們 無法 想像的 這種 情形,你 絕對 無法想像,就是 這樣。這種 深深 說明了 什麼? 說明了 這種 都是 菩薩行者,欸!,他 這一生哪 儘管 沒有啊 佛陀 來 教誡 他,但是呢 他 自然而然哪,他 這個 心裡面哪 會 現起,他 繼續 這一生的 繼續 下去,繼續 下去。104B 08’51”
這個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哈,有 非常有名的幾個 世家 ---啊 王、謝,有一句話 叫 「舊時 王謝 堂前 燕哪,飛入 尋常 百姓 家」,在這兒 你們唸過 這個 沒有?就是 說,那個時候啊 這個 門閥世家 非常講究,平常啊 我們 總講 門當 戶對,這個 王家 啊 及 謝家,那 兩家 是 生生 世世啊 都是啊 名 這個啊 有名的 人物。這個 他 王家 有兩個 了不起的人:王祥!、王 覽!。那 譬如 後面的 說 王導、王敦 一大堆,啊,那 都是 那一些 人。那個「王祥 臥冰」的 故事 你們 聽說過 沒有?,這個地方 說 一下。104B 09’41”
在 二十(廿)四 孝史當中,(廿)二十四孝 當中啊,有! 這麼一段 公案。實際上呢 不但是 王祥,還有一個 他的弟弟 王覽。這個 王祥 他 母親 死了,所以 他 父親呢 啊就 又 續娶!,換句話 說 她是 後母。那麼 這個 後母啊 非常 虐待 他,虐待得 非常 厲害,欸 但是啊,不管 你 怎麼 虐待,哦他 這個 兒子的 孝順 是 無比的 孝順。要我們 現在啊,不要說啊 後母 ,這 親生子啊 要 談得到 對 父母 好的,已經 找 不 到了。嗯,到了 冬天啦,然後呢 魚啊 要 吃 魚,當然 到了 冬天 吃不到,那是 北方喔 冰天雪地,他 怎麼 都 沒有 辦法。啊,看見 那 湖裡 結了 冰,結得 很 深哪,就 脫 把衣服 脫掉了,睡在 那個 冰上面,啊 那個冰 融掉了 去 捉魚。你可以 想像得 到嗎?,可以 想像 得 到嗎?,欸 但是 這個母親 還是 想盡辦法 去 去 虐待他。104B 10’51”
真正 精采的,所以 這個啊 真聖賢 人啊,就會 生生 世世 繞在 一起,他 那個 弟弟呀 很小哇,一直 就 袒護 那個 哥哥。但是 他 並不是 說 違背 母親啊,他 這個弟弟 叫 王覽,照樣的 非常 孝順。一方面 就孝順 那母親哪,他 並不覺得 他母親 虐待他......弟弟,而 跟 他母親,他對他母親 絕對仍舊 像母親 一樣;但他 另外一方面哪,就 處處地方 保護啊 那個哥哥。有的 時候啊 他 母親打他的,他就 抱在 那個母親 身上,嗯,那邊打,他就 那邊 抱著,嘶 那 那個母親 疼愛 自己的 兒子,就 不打了,就是 這樣。啊 那她 是用 種種 方法,乃至於 有的時候哈 看看,嘶 實在 心裡面 非常 嫉妒,氣憤 不過,這 拿 這個 毒藥 給他 吃。結果 那個王覽 看見了,就 那個 母親哪 用那個 毒的東西 給他吃啊,欸 搶過來 吃,那母親 馬上 給他 潑 掉了。所以 這個 弟弟呀 是 寸步 不離 那個 哥哥,那個母親 看看 是 一點辦法 都 沒有,嘶 這樣。然後呢 等到啊 他 娶了 媳婦了,娶了媳婦 以後啊,那個 長媳婦 就 王祥啊,她 也是 虐待她。欸,那個 王覽 處處地方,你要叫 她的 事情,他自己 就 親自去 做,啊 弄得這個母親 也沒 辦法,最後 終於 感 化…。104B 12’07”
所以 這樣,這種 廿四孝史 等等啊,你們 有機會,平常我們哪 與其 看 閒書啊 倒不如 看 這一個,看 這種 書啊 自有 一股啊 激勵你 向上的 心。不管是啊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種事 絕非 常人。為什麼 這些人 做到 ? 喏,就 這裡,就是 這裡,他宿生 已經 發了 這一種 了不起的 大菩提 心,然後呢 他 在 世俗上面 任何 行為,在 家裡面哪 --- 孝。所以呀,我們中國 有一句 話:要想 找 忠臣啊,在 孝子 之門。在家 孝,那麼 在 外面 的話 一定 盡忠,朋友之間 一定 有 信,啊 他那個 德行 一定是 多方面的。所以 反過來啊,你 看,如果 這一個 地方 他 不對 的話,其他的 地方啊,啊 大概呀......。 不,當然 我說 那個 不對 的話,就是 說 你 可以 從 小地方啊 觀察 一個 人的 各 方面。啊 那麼 這個地方啊,我 特別! 順便 說 一下。啊 如果我們 了解了 這種 道理了 以後,觀察 旁人 是 如此,了解了 這個 觀察的 方式啊,然後 用來啊 回過頭來 反照自己 作為 我們 借鏡,啊 淨除 罪障,生生 增上…。啊 說 這個 是 失去,就 不失去。104B 13’32”
【四黑法 時啊,啊 雖無 現後 明文,故亦當知 是約 後世。啊 (若) 然於 現法 若行 黑法,則 所 發心 勢力 微弱。】
雖然 它 正 防止 是 防止 後世 的,但是 如果 你 做 的話,現在 這個 發心的 力量啊 也 慢慢的 減弱,慢慢的 減弱。因為 這個心 本身哪,發了以後 你要 不斷的 增長,現在 你 做的 這一件事情 恰恰 是 相反的,當然 把 原來 這個 力量啊 在 減退當中,啊 所以 說明 這一個。104B 14’14”
「若非 爾者」,下面 這個 話 就是 辨了,啊 辨了,因為 前面哪 有 很多人 說,犯了 這 四樣東西啊,說 就算哪 失去了。實際上呢,大師 說: 不失去,這一生 不失去,只是 下一生 不生起,下面 就是 辨明。假定 說 不是 這樣的 話 ---不是 什麼啊?,就 不是 指 下 一生,而指 這 一生 就 要 失去 的話,犯了 這 四種黑法 就要 失去 的話,那麼 這個 罪呀 就 變成 什麼啊?,犯了 以後 啊,就! 把 我們的 菩薩 戒 就應該 毀壞,啊 應該 這樣。可是 菩薩戒 當中 並沒有 把 這幾條東西 加 進去,所以 他 根據 這一點來 證成,證明 說,這一個 不像 前面 很多人 說啦,犯了 這個 四個黑法 就 算 破壞 了,只是 下一生 不 現起 的啊。我 先把 那個道理 說 一下,那麼 你們 一看 那個 文哪,就 很容易 懂了,我們現在 看 那個 文。104B 15’28”
【若非爾者,則具 菩提心 律儀 者,為(戲)嘻笑故 略說 妄語,】
啊 這是 這個 這個黑法當中 第一個。104B 15’38”
【於 有情所 略起 諂誑,】
這 是啊 四黑法當中 第四個。104B 15’44”
【瞋恚菩薩 略說 惡名,】
這是 四黑法當中 第三個。104B 15’49”
【於他善根 略令 生悔,自無 追悔,】
這個 是啊 四黑法當中 第二個。104B 15’56”
【過 一時 竟哪,皆當棄捨 菩薩 律儀!。】
他 犯了 這個,只要 超過 一個 時,這個 一個時 剛才 說過了,那 就 應該 棄捨 菩薩 律儀了,啊 因為 前面 說,犯了 這個 要 棄捨律儀 呀。104B 16’12”
【以 由此等 棄捨 願心,若捨 願心呢 即捨 律儀!,〈菩薩地〉中 及《集學論》俱 宣說 故。】
因為 這個 菩薩戒的根本哪 是 菩提 願,現在 你 犯了 前面 這個,那麼 你的 願心 就 捨棄,願心 既 捨棄的話,當然 那個 菩薩戒啊,律儀 就是 菩薩戒,菩薩戒 也就 捨棄了,這一個 道理呀 在〈菩薩地〉、《集學論》當中啊 說得 很 明白。假定 這樣的話,104B 16’46”
它 一定 這是 根本罪。啊,就是 我們在 菩薩戒 當中,哪幾個 根本罪?說 這個。什麼叫 根本罪? 你 犯了它,菩薩戒 就 破壞掉了,這樣。所以 假定 像他 前面所 說的,犯了 這個 四個 黑法 超過 一時 就 捨願心 的話,這 應該是 根本罪,實際上呢,不是。說:104B 17’10”
【然任何中 悉無 立者,不應 理故。】
所以 實際上呢,在 這一個 菩薩戒的 戒條 當中 沒有 這一條,所以 說,啊 犯了 這個 四個黑法 過一時 就 捨願心哪,不對,這個 辨得 很清楚。哦! 關於 這地方的 這種 辨哪,大家 再 記 一次,啊 大家 再 記一次,就是 我們 將來 正學的 時候,本論的 真正 殊勝的 地方,他 乃至於 很小的 地方啊,他 一定 辨別得 非常 清楚,了無 一點 遺漏,了無 一點 錯誤。啊 儘管 我們現在啊 說: 還是 瞎子摸象,但是 他 絕對 不會 說,一個 毛 固然是 提都 不提,啊 絕對 不是說 摸到 一個 鼻子,摸到一個 肚皮,摸到一個 什麼;一定 把 你的 那個 象的 全貌 統統 讓你 摸到 --- 嗯!,就 這個樣。啊在 這種情況之下啊,到 那個時候啊,你呀 自然而然哪 你 走上去 的話,你就 不會有 錯。這個 就是啊 有 別於 我們 現在 平常 修學佛法,我們 才 碰到 一點 邊,乃至於 邊都 沒碰到,碰到了 一點 影子啊 就 自己 就覺得 對了,然後呢,執著 這個東西啊 還 不肯 改!。啊 那個是 實實在在 我們 修學 佛法 當中,一個 最 可惜、也 最 可笑的 事情。104B 18’41”
【又算 時者,當是 依於《鄔波離 請問經》,然彼 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 決擇,(故此不說。)】
他上面 說 那個捨 說 起一時,這個「時」啊,他 那個 根據,應該是 根據 這個《(鄔) 優波離 請問經》。但是 這個 經 --- 不,有 問題的,啊這裡 並沒有 說,在 這個《菩提正道 菩薩戒論》當中啊,他有 詳細的 說明,啊 所以 這個地方的 不 談。我剛才 說過了,正式 我們呀 要 來 研究 這個 戒的 時候哈,到那個地方 會 詳細 說明的。104B 19’24”
【心捨 有情者,若緣 總有情,謂我不能 作 此許有情 之心(事),心棄捨者 即捨 願心,極為 明顯。】
那麼 「心捨有情」是 怎麼樣 呢? 是「緣 總有情」,因為 發心的 時候啊,是 緣 一切有情 的,所以 說啊,你說:「啊,不管 哪一個 有情,我 總是啊 不再 想去 救 他們了。」那(時)是 很 明白,跟你的 願心 完全 相反,當然 捨棄掉。104B 19’54”
【若緣 別 有情,】
那麼 進一步 說,你 不是 緣 一切有情,緣 一部份,那 怎麼 呢? 104B 20’01”
【謂我 終 不作 此 義利,若起 是心,如壞 一分 即壞 整聚,便壞 為利一切 有情 所發 之心。】
哦 就是 有的時候 就是說,哦 我 並 不是啊 捨棄 棄捨 所有的 人,只 棄捨 某一些 人 --- 啊 別 有情,個 別的,就是 對 這一些 人哪, 我 不 願意。要曉得 這種情況 怎麼 辦呢?,雖然 你 並 不是啊 整個的 棄捨掉了,就像你 壞掉 一分,對不起,你 壞掉了 一分 的話,就像 整個的 都 壞掉了 一樣。就像 那部 汽車 一樣,啊 你 不能說 這部汽車 沒有 整個的 爛掉,啊 只是 那個 引擎 壞掉了。對不起,引擎 壞掉了 這個 汽車 不動,等於 全部壞掉 一樣的,啊 就是 這樣,啊 這個道理 這樣。104B 20’50”
【若 不爾 者,(反過來,)若 不爾 者,(則) 若棄 二三四等 多有情 已,為 餘有情 而 發心 者,亦當 能發 圓滿 菩提 之心。】
他 反 辨,說:是的,你 棄捨,棄捨 少數的 幾個 人,啊 假定 少數 棄捨有...... 棄捨了 少數 幾個人,仍舊 算是 圓滿菩提心 的話,那 仍舊 沒有 壞 菩提心 的話,那 就等於 這個 你,啊 這個 只緣 別的 人,只緣 別的人 上 發那個 菩提心 的話,不 圓滿的。菩提心的 特質 是 什麼? 緣 一切有情。現在 喔,那一些嘛 要 發,那一些 不發,這個 怎麼可以 算 圓滿 菩提心 呢? 啊 這個 道理 就 辨別 在 這裡。所以 總之,捨棄 有情,這個 絕對 不 可以。104B 21’41”
【如是於此 發心學處,《道炬 論釋(論)》別說,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大德月,靜命 等 派 各有 差別。】
這個 上面 說的 發心 學處,只是 行心的 學處 是 共同 的啊,那 就是 我們《瑜伽》戒,我們 這裡 盛行的 是啊《梵網》戒,不管 哪一個,這個 是 行心 的 學處。那麼 這個現在 上面 講 的啊,是 願心的 學處。這個 願心的 學處 啊,有 各宗各派 不同的 說明。下面 這 幾個 就是 不同的 傳承:因陀羅 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這一些,各派 它 有 不同的,啊 有 不同的。有的 呢,104B 22’38”
【(有者) 許為 盡初發心 及 行 諸行 所有 學處。
又有 許為 經說 一切 皆應 守護。復有 許為 盡 資糧道 所有 學處。
餘者 有謂 不許 如此 如此 定相。有餘更許 於其 皈依學處 之上,應護 八法 謂 不忘 心法 及 忘失 心法。說此 諸軌,皆是 經說,應隨 自師 所傳 受持。】
下面 這個地方 就是 大師 告訴我們 怎麼 辦。這個 各派呀,各派 有 各派的 說法,有的 說「為 盡 初發心 及 行 諸行 所有學處」,說 初發心 的人,以及 應該 做的啊,所有的 都要 學。有的呢,說 所有 經上面 講的 你都要 學。啊 還有呢,就是 他 廣狹、開合的 不同,我們 現在 修學的 時候 分成功 五道,說 資糧、加行......,現在 資糧道當中 應該 學的,你 都要 學。啊 諸如 前面 所 說的,它 有一個 範圍,後面的 他說 一個 總相的 範圍。後面的 那個「餘者 有謂 不許如此 如此 定相」,就是 特別指明,啊 這一些東西、那一些東西 不可以,那些東西、那些東西 該學。啊 這 這個 下面說的 各種 不同的啊。說 凡是 這一些東西,那 你怎麼 取捨 呢?,那個標準 在 這裡。下面 這個標準 很清楚、很明白,「應隨 自師 所傳 受 持」,就 照著 你自己的 師承 所傳的,照著 去 做。104B 24’30”
【說云:「我師 所說,」許彼 一切 皆是 經義。】
啊 就是 這樣,那個《道炬論》上面呢,就是 阿底峽尊者 說得 很 清楚,喏,說:「這個 是 我 師長的 傳承。」換句話 說,阿底峽尊者 承認、接受,這個 都 是啊 經論上面的 意義。這 一段話,宗喀巴大師 並沒有 特別的 明辨,換句話 說,這 兩位呀 所謂 「堪為 後世 定量的 大菩薩、大祖師」都 這麼 說明。是的,我現在 所 了解的、啊 我所 接受的,一 凡是 有 完整傳承的 都是 這樣說。有的時候 是,這個人 那樣說,這個人 這樣說,那麼 你就說:「哦 只要 你 這個 圓滿的 師承 正確的 告訴你 這樣 ,你就 照著 去做,就 對了,就 對了。」這 最重要的。104B 25’28”
【總此釋論 從善知識 敦巴所傳,諸大善知識 皆不說是 覺(口窩)自造,孥錯 所傳,則說是覺(口窩)造 是 孥錯之 秘法。(此處標點經修訂後與舊版《廣論》不同,文義亦有不同,但仍錄師父當年之解說。)】top
那麼 上面這個解釋啊 是 哪來的呢? 他又說 那個傳承,這個是 敦巴尊者 所傳的,啊 嗯 敦巴尊者 是 什麼呢?是 阿底峽尊者。但是 啊,大家說 這個 不是 阿底峽尊者 自己 造的,啊 他們 把 那個 傳承啊 說得 清清 楚楚。這個裡邊 為什麼要 這樣呢?因為啊 這一個概念哪 有 兩個 不同的 說 法:有一部分呢,說 這是 善知識 啊種敦巴尊者 所 傳下來 的啊,當然 他 還是 引 那個啊 啊阿底峽尊者的 說;另外 還有個 拏錯 --- 拏錯 也是 阿底峽尊者的 一個 弟子,就是 迎請 阿底峽尊者 入藏的 那個 拏錯 大譯師,啊他們都是 最 主要的 阿底峽尊者的 主要的 弟子 --- 他是 說 這一個啊 是 阿底峽尊者 造的啊,造了以後呢 ,這是 密傳給 拏錯,104B 26’56”
【然諸先覺 傳說 覺(口窩),於 補讓時 作一 略釋,次在桑耶 譯師 請!其 更為 增釋,覺(口窩) 教令 增廣(之)即可!。是以覺(口窩) 所作 略解,(更引 眾 談說之) 更引眾 談說之事 而為 增補,故亦略有 數處 錯謬!(誤,)】
那麼 關於 拏錯 大譯師 說 這個是 覺(口窩) 造的啊,啊很多 前輩們 怎麼 說呀 說是 這樣 的:在 那個地方的 時候啊,那個啊 阿底峽尊者 曾經做過 一次 綱要 原則性的 解釋;後來 在 在 桑耶,那是 一個 地方,那個地方的 譯師啊,請他 更 把 這個 前面 這一次的 綱要 解釋啊,再 增廣 詳細的 說 明。那麼 那個時候哈,阿底峽尊者 就說:「那 就 把 這個 道理呀,你們哪 依著這個 道理呀 把它啊 增廣 就 可以了」。啊 所以 這個 是啊,阿底峽尊者呀 是 大綱的 解 釋,那麼 其他的 人呢,啊 再來 增加 它。因為 這樣的 關係,所以 這個裡邊哪 是 有一些 小小 的啊 錯誤是 有的。但是 注意呦 104B 28’30”
【然於 正義 亦多 善 說。】
它 真正 重要的 地方,那 是 說得 對的,啊 說得 對的啊,我 看到 這地方啊,我真是 覺得啊,他們 前輩的 這個 學 法啊,那 實在 一點地方 都 不 遺漏,一點地方 都 不 馬虎。像 我們現在 都是 學的 叫 所謂 「差不多 先生」,差得 十萬八千里 也就是 差不多,啊 隨便聽見 一點點的,就這麼 也就就 這麼 來了。嘶 啊 碰見、看見 一點樣子啊 就 拿著 這樣 就 來了,啊 這個是 為什麼我們 學不好 的 道理。啊 這個是 我們哪 從這個地方 要 切切要 注意的 一個 地方,現在 繼續下去。104B 29’13”
【諸 無謬者,我於 餘處 及 道次第中 亦多 引述!。】
喏,凡是 前面 沒有 錯誤的、正確的,啊 那 我 不在 本論當中 及 在 別的地方 都啊 引它。104B 29’29”
【此說學處 多 不可信。若以發心 是為 行心,其 學處 者 則於 歸依學處 之上,僅加 取捨 白、黑 八法,定非完足 故 不應 理!。】104B 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