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第157卷
原文:
《華嚴經》《八十華嚴》〈入 法界品〉六十二卷
「爾時 文殊師利菩薩,如 象王迴觀 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 已發 阿耨多羅 三藐 三菩提心,復欲親近 諸善知識,問 菩薩行,修 菩薩道。善男子!(那個「善男子」,就是啊 文殊師利菩薩 提醒、教示 善財童子的話,說)親近 供養 諸善知識,是 具 一切智 最初因緣。是故 於此 勿生疲厭。」
「唯願聖者 廣為我說,菩薩 應 云何 學菩薩行,應 云何 修菩薩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說此頌已,告 善財童子 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 已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 菩薩行。善男子!若有菩薩 能發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是事 為 難。」「能發心已,求菩薩行哪,倍更 為難。」「善男子! 若欲成就 一切智智,應 決定求 真善知識。」
「唯願聖者 廣為我說,菩薩 應 云何 學菩薩行,應 云何 修菩薩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說此頌已,告 善財童子 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 已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 菩薩行。善男子!若有菩薩 能發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是事 為 難。」「能發心已,求菩薩行哪,倍更 為難。」「善男子! 若欲成就 一切智智,應 決定求 真善知識。」
「善男子!啊 若欲 成就 一切智智,應決定求 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 勿生 疲厭(懈)」「見善知識 勿生厭足」「於善知識 所有 教誨,皆應 隨順」「於善知識 善巧 方便,勿見 過失」「於此南方 有一國土 名為 勝樂」
解說:
129舊版.第一五七卷A
157A 00'03"
前面哪我們是說,舍利弗尊者啊親自在佛前得到了授記。他就說:「是啊,我現在親自從佛得到授記,那麼這個啊對它是毫無懷疑。可是,眼前哪啊有其他的跟我一樣的跟佛學的,那個很多啊這個聲聞弟子等等啊,嗯!嘖也是一樣啊,總覺得以前的得到了涅槃,現在佛又說不是,這一個情況啊,大家就懷疑了。就希望你老人家呀,給大家這麼解釋一下吧!」這樣。所以,好!因為這樣的請求以後,佛啊就告訴了,說:「不是嗎?以前哪!我啊不是跟你們說很多,啊怕你們不懂啊,說因緣比喻嗎,啊比喻給你們聽嗎?現在我仍舊這樣啊,給你們哪說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事情。」
157A 01'09"
那麼那個時候啊他就說了,說:哦譬如說啊有一個大富長者,那個大富長者是非常有錢,財富無量,家裡不曉得多多少少的人。那麼他家裡呀有啊很多孩子,啊那麼那個孩子啊,欸!出去玩哪,跑到一個啊老的、一個啊朽敗的一個啊老宅裡邊,那個宅大得不得了,那大得不得了。結果進、進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0
去以後啊玩得很痛快,那一些小孩子也不知道,偏偏那一個大宅呀只有一個門,只有一個門。那麼然後呢那些小孩子進去玩了以後啊,裡邊哪起起火來了。唉呀!起起火來了以後啊,那個時候大家啊就是匡鎯鎯,非常地驚慌啦!,驚慌以後啊,那個大富長者一看,哇!說他那一些小孩子都在這個了大宅當中,又燒火,不得了!跑得去啊要叫他們出來了。結果是那一些小孩子一看見那個父親來了很高興,啊,只覺得跟他逗得玩一樣,逗得玩一樣。外面啊,他一點都不曉得啊那個火的恐怖,儘管他父親告訴他:「你出去啊,出去啊!」他還以為那個父親啊跟他兩個一起好玩哪,就是不出去。
157A 02'25"
結果他老人家啊自己就著急起來了,啊萬一勉強這麼弄得話,說不定要有人受傷。所以他就跟那個孩子們說:「欸!啊你們哪不是平常就歡喜呀玩那個什麼車嗎?譬如說羊車啊、鹿車啊、牛車啊!,啊現在這個門口啊,我已經的啊準備了很多很多那各式各樣的車,擺在門口,都等著你們去啊,你們趕快去拿欸!」你先頭啊,那個小孩子都不肯出去,結果啊一聽見那個父親說,哎外面門外等著啊,大家就啊爭先恐後奪門而出,就是這樣。結果跑到外面去一看哪,是不是羊車、鹿車,牛車都有啊?嗯沒有,只有一種車叫大白牛車,啊大白牛車。
157A 03'14"
這個,這個公案哪,我想我們平常啊修學佛法的佛弟子都耳熟能詳。這說明什麼呢?說普通的人哪這個愛好執著,啊不曉得這個三界像個火宅一樣地可怕,儘管佛一再地說明哪,嘿,
131舊版.第一五七卷A
大家啊不一定真正能夠啊接受。那麼這一個時候啊,這一個佛陀─也就是在這個比喻當中那個大富長者,他這個大富長者就像我們的佛陀一樣,疼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像自己最痛心的兒子一樣,眼看著他們哪為這個啊輪迴生死、無常大火所燒,要想最圓滿的方法告訴他們,你又不聽。那麼就各就他們所好(ㄏㄠˋ)啊,就說外面哪有這一些好玩的東西啊,讓他們引出來。結果出來了以後啊,原來,嗯!只有啊一樣東西。那這個比喻當中也就是說,真正要接引你們的啊,不是那是羊車、鹿車啊,而是大白牛車。羊車很小的,就只裝一個人,鹿車比較大一點,只有牛車啊啊最高廣。以我們現在來說了當然不是這個車,可是古代的交通工具的話,以牛車最大。啊換句話說,佛呀也是一樣,啊以最大的方法來濟度一切。是這樣、這樣的因緣。
157A 04'42"
那麼經過了這樣地說法了以後啊,那麼其他的這個啊聲聞等等啊,也一一了解了。剛開始的時候,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了解了,那麼因為他請求,佛這麼一說啊,其他的人大家都了解了。於是,啊!下面哪大家了解了那個時候啊,下面像以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這一些人帶著頭啊,他自己也說:啊,好聽了這個好高興哦!,自己啊就跑到佛前面哪,跑到佛前面哪,嗯!說:「哎呀,我啊現在呀真正地啊聽見了這一個事情,啊先是看見舍利弗尊者得到授記,現在呢又啊聽見佛啊說明這個道理。他以前哪,我們哪年事嘛居高,然後呢,總是在那個啊所謂眾中的上座,啊所謂啊大長老們,自己覺得啊已經得到了涅槃了。不管佛再怎麼說,說這個啊無上菩提等等啊,我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2
嗯根本沒有興趣,自己安住在自己的這個解脫法門當中。那今天聽見這麼佛這麼一講的話,欸!了解了。」喔!說:「自己呀,所以我也想起一個……」願意呀把他自己的領解啊在佛前面說。啊那麼那個時候啊也就說什麼呢?說這個「糞子喻」。這個公案我就不詳細說明了,總之,因為那個啊那一些其他的聲聞弟子啊,透過了佛說了這個比喻以後啊,他也了解了,那麼佛也給他們一一授記。
157A 06'33"
那麼那個授記呢,在《法華經》的〈授記品〉當中,他從舍利弗尊者第一個開始,下面緊跟著再授記迦葉尊者,然後呢再授記啊須菩提尊者,再授記啊目犍連尊者,一個一個大尊者,一一授記,他們一一成佛。然後呢,授記迦葉尊者成佛的時候,怎麼說呢?他說:我這個弟子摩訶迦葉,在將來還要繼續地供養三百萬億諸佛世尊,恭敬供養等等,廣修無量法門以後,然後成佛囉!啊成如此如此,像平常一般的那個正規完整的授記一樣。下面須菩提呢,也是一樣,也同樣地要再奉覲供養三百萬,喔,還要多,三百萬億那(ㄋㄨˊ)由他(ㄊㄨˊ)諸佛,然後成佛。啊那麼,其他的一個一個雖然大家都成佛呀,但是呢,他還要經過很長很長一段時候,很長很長一段時候,他最後都是成佛的(ㄉㄧ˙),都是成佛的。
157A 07'58"
那麼這個裡邊哪,我們要哦說明一個事情了。雖然佛出世,最究竟的意趣無非指向一個目標,什麼目標呢?成佛,使令一切眾生,最後走上這一條成佛之路。但是成佛的快速,
133舊版.第一五七卷A
以及所經過的時間哪,這個裡邊就有了很大的差別了。啊欸,譬如說我們前面已經說的,在《法華經》上面從舍利弗尊者開始,然後呢,這個大迦葉尊者,然後呢須菩提、大目犍連,所有的這樣的─佛。乃至於佛在《法華經》上面最後授記呀學人,啊換句話說沒有證阿羅漢果的,乃至於他最後啊說,隨便地念一聲佛等等啊,都最後會成佛。可是這個時間卻是很久遠、很久遠,很久遠、很久遠!,就是這樣。
157A 09'13"
所以在這個裡邊,這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假如說這個久遠的時間哪,說啊反正哪你在那個地方只是等著喔,慢慢、慢慢安安心心地以後,到那個時候那麼,好囉!自然而然的佛果掉在你頭上來了。那倒說不定啊大家啊還有人說:「唉,真正去修行啊很辛苦的,那我就慢慢地來吧!」實際上你經過那段時候的話,要很努力的啊,要很努力的。啊同樣的一樣的成佛,一個要經過這麼長的時候而成,一個、另外一種呢就可以很快速地成佛。那麼這個時候的話,當然我們一定會選快速的。那麼這個快速的怎麼講呢?快速的那就是啊《華嚴》上面。《華嚴》上面佛出世,剛開始的時候就說《華嚴》大經,嗯《華嚴》大經。那一個時候,他在這個裡邊說的是最圓滿的教法,結果這一個成佛的啊,卻不是像我們現在《法華經》上面,經還要經過這麼樣長遠的時間,而是什麼啊?很快速的,很快速的。這個在《華嚴》上面哪,我們就可以找到實際上的一個經文來作為證明。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4
157A 10'32"
《華嚴》呢在最後〈入法界品〉那一品當中,說善財童子啊最後成佛的時候,它這麼有這麼一段話。這個是在唐譯的《八十華嚴》,大概第七十九卷或者是八十卷,那個我記不住了,沒什麼關係,將來諸位呀你們認真地去看的話,一看就了解。他說,不但是他這個比起聲聞來要快這麼多,而且啊他這個啊啊善財童子啊哦最後成佛的時候啊,在普賢菩薩告訴他,(就說:)「那你現在這樣啊,啊能夠以很快速的方式成佛,啊比之於很多菩薩,很多極大部分的菩薩要經過哇很長的時候,無量阿僧祇劫修習善法而成就。現在呢,你在很短短的時間之內,一生當中啊就能夠圓滿的證得。所證的內涵哪,啊跟那一些菩薩是無二無別,跟我也一樣(啊我就是普賢菩薩自己),那個就是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證德。」這樣哦!,他也成了佛了,他也成了佛了。所以《法華》、《華嚴》兩個究竟一樣地成佛,可是兩個時間卻是差得天差地遠喏!,那麼這個關鍵在哪裡?這個關鍵在哪裡?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157A 12'12"
啊其實你說《法華》真的是一定這樣走得這麼長遠嗎?不!。實際上並不如此,並不如此。就是以《法華》來講《法華》,這個《法華》前面除了授那個弟子等等一品一品下去的時候,下面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那個提婆達多啊,提婆達多我們曉得,就是啊生生專門跟佛作對的,專門跟佛作對要害他的,他最後也得到佛陀的授記。在《法華經》上面〈提婆達多〉一品當中,佛陀就授記他說:欸,我以前哪又因為得到了這個提婆達多的好處
135舊版.第一五七卷A
啊!,提婆達多,啊我那時候我要求那個大乘經典,那麼那個時候啊,就有一個啊阿私陀仙(就是說,印度當年的所謂說外道婆羅門啦!)那麼就供給他啊那個《妙法蓮華經》。但是呢,不是無條件的喔!,這一個啊釋迦世尊啊有是用種種的方法,恭敬供養那個啊婆羅門,然後呢,這個婆羅門阿私陀仙哪,就欸把這個啊《妙法蓮華經》啊給了我們釋迦世尊。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釋迦世尊說,因為提婆達多往昔的這個善知識的因緣使他成佛啊,所以呀他非常感激。同樣呢,他提婆達多將來也成佛,過了什麼什麼世多少時候,他會成佛的。
157A 13'50"
這個裡邊,除了這個裡邊,下面還有這麼一段很有趣的公案─龍女成佛。這個龍女成佛啊,卻沒那麼、嗯沒有這樣像前面所說的那(個)羅漢轉了一個大圈子喔,她卻是很快速地這樣成佛的哦!。所以這個裡邊哪就說明了(ㄌㄧㄠ˙),啊佛出世最究竟的意趣是引導一切眾生成佛,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啊有兩類:有一種呢,要經過很長遠的時間;有一類卻很快速的。啊所以善財、龍女是通常代表了快速的,那麼其他的呢,代表了比較慢的一類。這個慢的程度啊,不要說一個凡夫,啊譬如說我們經常說,佛的那一些常隨眾當中,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最了不起的;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最了不起的;而大迦葉尊者的話,啊不但是頭陀第一,而且又是傳付法藏的,啊所謂這個第一。處處他們每一位大尊者有這麼高的條件,結果還要經過供養啊不曉得多多少少的,說呀動不動說啊三百萬億─舍利弗尊者嘛,說要無量無數的;大迦葉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6
尊者嘛,說要三百萬億;而須菩提尊者嘛,要三百萬億恆河沙的等等的這麼多佛。還要經過這麼長遠的一段時候,那麼這個中間的關鍵在什麼地方?這個啊在《法華經》當中單獨看的話,我們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啊而假定說,我們能夠透過這個《廣論》的說明,然後在這個裡邊哪一體會的話,懂得了!。
157A 15'55"
這個佛說法都有一定的次第,啊一定的次第,哦從這個次第上面一步一步接引,帶我們哪這麼走上去,帶我們走上去。假定說我們能夠一開頭的時候,能夠聽信佛陀的這樣的指授,而依此那麼按部就班地、這樣地從基礎上面,一步一步地走上去的話呢,我們就會走這一條快速的路子;否則的話呢,就不一定,就不一定。那麼這一個道理啊,在我們《廣論》的前面也簡單說過。因為《廣論》當中前面曾經把那個次第,說前面是共下士,中間嘛經過共中士,到最後嘛進入啊上士,所以不共。進入上士以後呢,還最後又分出來,如果你條件真正夠,把那個上士基礎建立穩固了以後呢,最後要想快速成佛嘛,還要進入啊最後的所謂密乘;如果你條件不夠嘛,就從這一個地方啊就到此為止。而這個彼此間哪,前後有一定的關係,啊這個關係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很清楚。如果我們現在仔細地回憶一下,那時候你就了解了,那時候了解了。
157A 17'23"
說所以為什麼《廣論》當中說啊把這個人天乘法,啊以及中間的這個聲聞、緣覺的中士道,
137舊版.第一五七卷A
在很短的一個幾個章當中,大概是幾章?七章還是八章啊,是,一共啊、一共有七章,到七章為止─呃,不是七章,七卷。七卷為止啊,那個啊是包含了(ㄌㄧ˙)前面的道前基礎、共下,然後呢共中。而這個是這個總共七卷的文字啊,包含了(ㄌㄧ˙)佛前面所說的所謂《阿(ㄨㄛ˙)含》等等,說的很多的那個經典的內容統統包含在裡邊。那麼這個原則是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說他先把這個重要的內涵哪,指出一個這是一步一步走上去必要的過程。
157A 18'28"
那麼在修學過程當中,假定說我們能夠把握住這個啊幾個原則,或者你已經對於佛法有整個的圓滿了解,對這個整個的綱要有一個了解,你曉得:喔!從什麼地方一步一步上去,這是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方式,你完全信得過善知識的引導,說他只要引導你怎麼,你全心全意聽他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在走前面的這個路子的時候啊,你說大概走到什麼時候,要繼續地深入了,繼續地一步一步地深入了,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很快的,不會有很多的停滯。反過來,假定我們沒有這個認識的話,我們自然會呀碰到哪裡說執到哪裡,執到哪裡就停在那裡,這樣,所以這樣的啊走上去就比較辛苦,比較慢了。
157A 19'27"
在我以前講《廣論》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個比喻,大家還記得。這就像我們現在啊說啊一般世間的人哪,大家啊要找一個啊比較理想的職業,說最後呢找到一個大的企業部門去,這樣。那麼找到大的企業部門去呢,哦這一個時候啊,譬如說你平常一般人的話,都知道:哎呀,進到那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8
大企業部門去的時候啊,他進到一個部門哪覺得做得得心應手哇,他越做越是就停在那裡了。啊你要叫他換一個啊,啊!他實在是不願意,對啊實在是不願意。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可以在那一部分當中,作為一個很專門的一個技術人員,但是他不可能哪把握得住,這個全部的這個細節的真正的啊這個啊啊企業王、企業王國,啊我這個比喻是這樣說的。
157A 20'28"
而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內容是什麼呢?這我們曉得,同樣的道理,就是說我們將來真正究竟圓滿達到的,不是說啊得到了一點點小小的好處。啊要想你徹底圓滿解決的話,應真該要得到的話,應該是什麼啊?一個圓滿的,說佛的報身、報土。那個時候就相當於這個事業王國的是全部。啊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你在一部門當中做得圓圓滿滿,到那時候你發現:欸,你所要的不是,你重新在另外一個地方的換。等到你摸熟了以後,啊你到那時候又習性所使,你又在這一個地方又停在那裡了,那一個地方停在那裡。所以你一步一步摸過來,是不曉得摸到什麼時候。
157A 21'17"
啊那麼另外一個呢,譬如說,我們這個比喻當中啊來說,有一個啊就是董事長的兒子啊。他一開始的時候就曉得:欸,原來啊我將來要接掌那一個啊啊董事長的位子,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我的整個的事業王國。啊他同樣地對於各部門當中啊都應該有圓滿的了解,可是他進入的次第方式不會像前者一樣。他只是曉得喔從我整個的事業,從哪裡開始,怎麼一步、一步上來,他在每一部分
139舊版.第一五七卷A
大概一個了解,了解了馬上上去,了解了馬上上去。這樣地一步一步上去的話,結果他每一部分的運作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怎麼配合,最後呢很快地就跟到了,那個跟、跟到那個董事長身邊,等到那個董事長嗯下來了,交給他,他就行了!。那麼這一個兩種情況啊,就是在《廣論》當中啊我特別說明,所謂它《廣論》的究竟意趣在什麼地方?引導我們走上最究竟圓滿這個路。啊那麼但是中間要經過什麼樣的次第步驟,是這樣地來。這個基本的概念哪,跟《法華》上面是完全一樣。那麼不同的呢?不同的在哪裡呢?
157A 22'42"
這個《法華經》啊,像我們剛才看,啊說這是《法華》短短的一部經;究實說來,我們應該從一個圓滿的立場去看這一件事情。所謂的圓滿的立場,曉得是什麼?就是佛出世啊開始,從他證果那一天,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一直到最後臨涅槃,整個的說這個過程當中,作為一個完整的綱要。在那個上頭的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到最後指出這個《法華》來,這樣的。那麼,所以他前面所有講的那一些道理什麼等等啊,完整地來說,都是含攝在這個《法華》裡面,啊而─不應該說《法華》啦,用另外一個方式也許大家啊更容易了解這個意趣。就是說佛說的整個的內涵,說完了整個的內涵以後,他才說:喔!我出世的目的何在?是引導你們最後成佛的。既然這樣的話,當然他前面所有的這一些啊,無非都是引導我們成佛的方便。所以必然是從鹿野苑,為五比丘轉四諦法輪開始的內容,這樣,真正說起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0
來,這樣的一個廣博的一個內容,那麼到那個時候呢,說最後指向《法華》。
157A 24'17"
所以《法華》它裡邊哪,並沒有說怎麼修行的內涵那個細部一步一步,它不講。不是它嗯沒有講,它是講了,可是在這個上面我們了解這個意趣,那麼才知道這個必然的特質,啊必然的特質。所以我們單單從那個《法華》上面去看的話,嗯,它前面那個道理好像沒有講。實際上呢,這個道理是這樣地說明的:喔!從佛開始轉四諦法輪,到最後的圓滿的,都含攝在這個《法華》裡頭,而這個裡邊他只要提綱挈領指出來,「我告訴你們的究竟意趣何在」,就是這樣。
157A 25'03"
那麼,所以在這一個情況當中啊,《菩提道次第廣論》哪就把佛說的整個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哪,把每一部分哪,就是說按照著佛陀的真實的意趣,它最重要的內涵哪抉擇出來,分成幾個必然的次第步驟。從大的地方來說,說最前面說是最基礎應該怎麼樣;有了這個基礎進去的時候,這第一步應該做些什麼,那是共下士。平常我們相當於說:喔,這個基礎啊,就是幼稚園啦,先哪對於呀上學這一件事情啊產生一個好感。那麼了解怎麼去,這樣地有了事先的準備,那麼到學校裡去的時候啊,就去開始學的時候啊,啊就高高興興的啊能夠學。如果你前面沒有一個準備,一開始到學校裡的話,喔,他不曉得怎麼辦,說不定會哭啊、說會鬧啊,儘管老師教他呀,他不一定能接受,諸如此類這樣的。
141舊版.第一五七卷A
157A 26'15"
所以,我們哪當然這是個比喻啦,來說明讓我們了解,這個叫作道前基礎。那麼這進去了以後呢?所謂是啊共下士,啊是說我們比喻當中不妨說,這是小學吧!,然後共中士,那麼是中學;然後呢上士,就不共了,那是大學。那是大學的時候,才是把我們真正修學的內涵拿來告訴我們。喔那麼大學,然後呢,這個裡邊如果你還要特別的,還有它的不同的內涵,就是這樣。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從這個上面我們才了解,原來它把整個的圓滿的這個佛法的內涵分成這樣,那麼使得我們從凡夫第一步,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你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很快地就通過我們必須要走的這個次第。
157A 27'12"
啊關於這個次第,我想在這地方我們不必再談。但是在前面我們學習《廣論》的時候啊,已經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啊我這地方隨便提一個吧!,譬如中士、中士,它正規地說起來,這個中士講的什麼啊?就是啊引導一般人,啊說你前面已經有了下士嘛,欸下士是告訴我們哪說你得到這個快樂啊,雖然暫時好像快樂啊,生了天哪,但是最後天福盡了以後要墮落啊,還是不究竟啊,所以要得到解脫啊!,欸,對啊!那麼要解脫。那麼要解脫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它有一個特別的,說先要發像出離心,這個出離心三乘所共的,這個才是啊佛出世的最重要的起步的地方。那麼你要得到那個出離的果的話,應該要學的所謂三無漏學是戒、定、慧。
157A 28'14"
所以正規地來說,那個中士的內容應該說戒、定、慧的三學,可是在中士當中只說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2
一個戒,而戒也是啊大概的綱要,定、慧它沒有學。它為什麼不學呢?書裡面說了:嗯這一個本身啊也只是作為一個引導的過程,它真正的目的,不是讓你真正感得一個聲聞果,脫離生死就了(ㄌㄧㄠˇ)的呀!。啊所以這一個過程當中,你要一步一步上去,為了保持你一步一步上去的增上生,那麼這一個是重要的,所以這個戒學在那個地方啊說一下。因為你如果不持戒的話,儘管說你有很高的目標,想一步一步走上去,欸你的目標是不錯,如果行持不相應的話,到那時候的話,你人身都得不到,乃至於墮落,你怎麼能修行呢?
157A 29'19"
所以從這一個地方,我們就很明白地清楚看得出來:喔!原來《廣論》正是把《法華經》當中,佛出世究竟圓滿引導我們的次第呀,那這樣地一步一步的啊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如果我們單單看《法華經》的話,是不大能夠了解。儘管佛說一個、一個眾生都最後成佛,可是怎麼成法呢?這個道理可是沒有呀!。欸,那麼現在我們學了《廣論》以後的話,啊對於整個的這個道理呀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這樣。所以你從這個眼光去一看的話,那你才發現:喔!原來《菩提道次第廣論》真正的內容,卻實實在在就是啊啊《法華》、《華嚴》的精神。剛才我們引的都是啊《法華》的,為什麼這個《華嚴》的精神又在裡頭呢?這個啊等一下下面哪我們再來說它。30'25"
143舊版.第一五七卷B
157B 00'03"
哦關於那個引證《華嚴》部分哪,現在這一個地方啊,我先用《華嚴經》上面的這一個內容啊來說明一下,來說明一下。這個《華嚴經》哪,它啊純粹是所謂呀為大乘行者而說的,這是我們哪通常都這麼說,啊我們也了解。現在我們看那個經文,我們引最後〈入法界品〉。《華嚴》通常分為四大部分,所謂信、解、行、證,前面呢說明這個道理啟發他的信心,然後呢了解它的那個內容,以及怎麼樣的修持等等,由於這樣的話呢,照著它去行持,最後呢感果,所謂呀這個證果部分。那麼這個證果部分的那個內容呢,就是在〈入法界品〉當中。
157B 01'09"
啊這個我大概地也這麼說一下,這個佛說這一個法是在哪裡呢?是在舍衛國,也是給孤獨園,啊給孤獨園所謂大莊嚴重閣。啊在《八十華嚴》啊是說唐譯,《華嚴》哪傳到中國來一共啊三個,所謂晉譯跟唐譯。啊晉譯就是《六十華嚴》;唐譯有兩部分:一部分呢是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華嚴》,到後來這個又唐朝又有一個啊啊所譯的所謂啊《四十華嚴》,實際上《四十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4
嚴》哪就是唐譯的後面最後那個〈入法界品〉的詳細一點,詳細一點。那麼這個最後的〈入法界品〉,最主要的剛才說的那一個,現在我們來引證一下。
157B 02'12"
它那個〈入法界品〉當中啊說:佛陀在舍衛國的給孤獨園那一個大莊嚴重閣之上,有許多啊大菩薩,那個大菩薩有五百個諸大菩薩,以普賢、文殊菩薩為上首,其他的還有啊很多菩薩,那麼然後呢還有啊所謂五百個聲聞弟子眾。這個五百個聲聞弟子眾啊都是什麼啊?都是已經哪證得啦這個啊涅槃的,而且都是啊都不是普通的這種大阿羅漢。這個文字上面說:「五百聲聞眾俱,悉覺真諦,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離結使縛(ㄅㄨˋ),住無礙處,其心寂靜,猶如虛空,於諸佛所,永斷疑惑,於佛智海的,深信趣入。」這一段文哪在這個唐譯《八十華嚴第六十卷.入法界品》一開頭的時候。那麼除了這個聲聞以外呢,還有哇無量的世間主,無量的世間主,換句話說,包括了(ㄌㄧㄠ˙)所有的,啊這樣。
157B 03'42"
那麼那個時候呢,所有的那一些人大家啊都這麼想啦!,說這個如來的境界啊是─哎呀,高妙、深廣極了,在世間任何人是嗯沒有辦法所了解的啊。啊只有一種情況,說佛的、諸佛的加持威神的力量,啊還要加上什麼啊?加上啊自己的善根力量,還要善知識攝持的力量,很多這種力量啊,才能夠啊跟佛相應啊。所以這個時候啊只有唯一的祈求啊我們世尊,說希望世尊啊能夠啊隨順我們哪,能夠啊顯示出如來的境界啊。
145舊版.第一五七卷B
157B 04'34"
那麼那個時候啊,說這個佛啊是了解大家的心念,所以他就啊顯示他的神力,他那個時候啊特別的說叫「師子頻申三昧」。啊關於這個方面啊我們不在這兒說《法華經》,我就不詳細說明它了。然後呢這一個地方的又顯露出來,開展出來這個佛的這不可思議的智慧神通,啊!那是不得了!,就在那個小小的,平常我們說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哪,把十方法界一切諸佛的整個的境界呢,全在這個裡邊哪開展出來了,開展出來。啊這個境界之妙,單單它描述這一部分,啊就是用了好幾張紙,用了好幾張紙。
157B 05'29"
[上首大聲聞雖已解脫但扔智力不圓滿]
那麼可是這個時候啊妙咧,有一件事情啊有意思得很!,那個諸大菩薩,乃至於很多世間主、天龍八部等等啊同樣都感覺到,都看到、都聽到,啊!感覺到啊不可思議的威神。但是啊那一些聲聞弟子,不要說普通的那一些啊有學的聲聞弟子,最了不起的上首大聲聞,啊像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離婆多、須菩提,他上面舉了一大堆。其實這一些五百個聲聞哪,雖然同樣在那一個地方啊,卻不看見,根本不看見。佛到底在那兒做什麼啊?所謂如來的說一切的境界,如來的神變,一切的威神,啊以及那一些菩薩的境界,他同樣地也不看見,根本不看見!。
157B 06'29"
那麼為什麼呢?為什麼呢?他說明這個理由了,說明這個理由了,這個理由啊還是在《華嚴》啊這個六十卷上面。那為什麼呀?因為善根不同。說他本來呀開始修行的時候啊,就沒有修習佛道,沒有修見佛自在的這種善根,他也並沒有像普通一切菩薩、佛陀發菩提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6
心、修菩薩行。在生死流轉當中啊,他並沒有發那個心啊廣集福智資糧,而是急急地求得啊自己解決。這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他沒辦法了解,所以沒辦法了解。而菩薩之所以菩薩,他行的,他那個特別的叫作菩薩道,這是不共─不與二乘所共的。這就是《廣論》上面所謂的前面是共道,他聲聞只走那個共道,解決了,啊那菩薩的上士的不共道,他並沒有走。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啊他見不到,儘管同樣地坐在這個地方,嗯沒辦法見到。
157B 07'49"
在這個上頭他說明了(ㄌㄧㄠ˙),不但說明,然後呢他又舉很多比喻。啊這個比喻當中啊,第一個啊他譬如說啦,他說在那個恆河邊上面哪,有無量不曉得多多少少、無量無邊的餓鬼,唉呀,那個餓鬼是啊苦不堪言,長劫以來啊乃至不聞江水之名。嗯妙咧!那一些餓鬼到哪裡啊?在恆河邊上。恆河是印度一條最大的大河,在河邊上居然水都看不見,為什麼?因為他的深厚的業障,他的業力所感。欸他雖然看見河,跑得去,不是乾掉啦,乃至於看見這一個地方都變成功啊火啊或者什麼等等的。現在呢,他說這個聲聞哪一樣,儘管哪在那個諸佛的大海當中啊,他就看不見佛的這個甘露(彈指)的法水。喔啊他舉了很多很多比喻說明,嗯說這個。那麼菩薩呢,啊這個菩薩以及世間之主,那個世間之主不是普通喔,就是─哪!就是正在行菩薩行,在生死流轉當中的,他以往啊就已積集啊那一些福智資糧,當然這個重要的就是發了菩提心,所以在生死當中啊積聚這個,所以他才能夠看得見。因為這樣的關係啊,儘管今天佛在那一個地方現種種的神
147舊版.第一五七卷B
力啊,他就是看不見,那麼這是第一個。
157B 09'36"
以後呢?由於這樣的情況以後啊,他一步一步地下面,我說這個簡單的情況先說一下。下面哪文殊師利菩薩就在這個屍陀(逝多)林當中啊就離開,這離開了以後呢,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啊另外一個地方去啊,那先還有啊舍利弗尊者跟著一起去,那麼到哪裡呢?叫(到)福城。啊福城東邊哪有一個叫大塔廟,啊那個大塔廟啊就是以前這個佛陀,很多諸佛啊在那一個地方行菩薩道的那個地方,就是給(跟)大眾啊「敷演」,換句話說弘揚這個大乘法門。那麼那個時候啊,那個福城裡邊哪─這個福城是一個地方啦,這個城哪也叫「福」,啊福德的福─就有很多那個大長者,說啊五百個長者、五百個優婆塞、優婆夷以及童男、童女等等,來了。那麼這個時候啊,這一些人哪都是久種善根的人,來聽文殊師利菩薩教化他們這個啊圓滿的教法、圓滿的教授。
157B 10'56"
那麼在這個裡頭啊,就特別是說啊善財童子,啊特別把那個善財童子,前面當然也是說其他的那個啊哦優婆塞啊、優婆夷啊,啊特別說這個善財童子啊,啊以前哪往生已經哪種了很深厚的善根,也發了這個菩提心,那麼現在啊又跑到這個地方啊來,啊跑到這個地方來。所以啊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就看見了他以後啊就非常歡喜,那麼而讚歎他、讚歎他。那麼那一個善財童子呢,也啊啊看見了文殊師利菩薩以後的話,一心啊恭敬地跟他學習,跟他學習。那麼這一段公案呢,就是在這個啊《華嚴經》當中第六十二卷當中,啊在《華嚴經》是《八十華嚴》的六十二卷當中。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8
157B 12'03"
[已發心的菩薩,應決定求真善知識]
經過了文殊師利菩薩這樣地教化、詳細地說明,然後呢他那個聽法、求法以後,最後那個時候啊,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呀就給啊這個善財童子說、說啊:「啊,好極啦!你呀啊是發了這個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說無上大菩提心─還更進一步啊要親近善知識,去問菩薩怎麼修、啊怎麼做,所謂問菩薩的行,修菩薩道。現在我告訴你啊!」那麼下面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指導善財童子的一段話,這段話我現在這個地方唸一下啊,在《華嚴經》六十二卷,《八十華嚴》的,就是唐譯的,這個〈入法界品〉六十二卷當中。說:「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迴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那個「善男子」,就是啊文殊師利菩薩提醒、教示善財童子的話,說)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疲厭。」
157B 13'53"
嗯這一個第一句話,這個要解釋一下。說:「善男子啊!你要曉得啊,親近善知識、供養善知識,而且這不是一個喔─諸善知識,你要去親近他,第一個要親近他、要供養他,要曉得這個不是一個喔!,很多善知識。這個是什麼啊?具足圓滿一切智,一切智是佛智,換句話說你要想求佛道,那麼第一件事情重要的什麼啊?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所以你對這一件事情啊─親近供養善知識啊,不可以呀疲厭,不可以疲厭,啊再麻煩、再難你要努力去做。」
149舊版.第一五七卷B
157B 14'41"
那麼下面呢,是善財童子說:「唯願聖者廣為我說,菩薩應云何學菩薩行,應云何修菩薩行,」等等、等等一大串,一大串。那麼善財童子說了:「哎呀,這請求您老人家啊,您聖者啊,詳細地廣說喔,詳細地告訴我,那麼修學菩薩的行者,應該怎麼樣去學,應該怎麼樣去行……」乃至於下面,啊!怎麼樣地深入、深入等等,啊種種的說明,這樣。啊下面呢,他們這個是問答啊,這個問答裡邊是包含非常重要,所以關於這一點哪,我、我大概地介紹出來。
157B 15'32"
前面還有一個偈頌,這個偈頌完了以後,下面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了:「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善男子!若有菩薩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這個事情很難、很難喏!「能發心已,求菩薩行哪,倍更為難。」發心已經不容易了,你發了心以後,還要求菩薩行,那是加倍地困難喏!。
157B 16'13"
下面文殊師利菩薩繼續指導,對善財童子說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啊這是第一句話,這個就是整個的總綱,他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地方又提。說:「你假定是要、要想成就這個佛的無上智慧,達到佛的究竟圓滿的果位的話,」下面說:「應該決定,」這個都是很肯定的啊,啊沒有說(什麼)模稜兩可的,要求什麼啊?「求真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0
知識」。這個地方啊,善知識啊還要「真善知識」。
157B 17'00"
談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回想一下,《廣論》一開頭的時候,特別說明的什麼?嗯,沒錯!啊這個善知識非常重要。不但一開頭,而且他到最後他又說明,說你把前面那個基礎統統建立好了以後,然後你呀決定要走這個路,那時候金剛乘;那個時候真正要去走的話,那個善知識啊尤其重要,比前面還要重要。這兩個都是以善知識帶頭的呦!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呢先提醒一下,回頭我們比較一下,那個內容說明一下,我們就了解了。
157B 17'43"
繼續看那個《華嚴經》的經文,啊《華嚴經》的經文,仍舊是唐譯《八十華嚴.入法界品》第六十二卷 接下去。哦前面已經說,總綱說出來了,說「善男子!啊 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下面,「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厭(懈)」,這個第一個。「見善知識勿生厭足」,說這是第二個啊。「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這是第三點。「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第四點。說了這個四點,下面就告訴他了:善男子啊,下面「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有個山叫妙峰,那個山上有一個叫比丘叫德雲比丘,你呀到那一個地方去請教他去。那麼這個是第一位,善財童子所謂五十三參所參的大善知識的第一位。
151舊版.第一五七卷B
157B 18'55"
下面我們先暫時停在那裡,去看看,那個地方文殊菩薩開始指導善財童子,啊告訴他說:「你要想求一切智智,決定要求真善知識!」這是一個總綱。下面呢告訴他:「求善知識,求善知識不是容易的事情喔!,啊非常麻煩喏!,要種種的方式去找哇,這個時候啊不要疲厭!」,啊這是還沒有見到的時候。那麼見到了善知識以後呢,跟他學啊,然後呢「勿生厭足」,千萬不可以呀覺得厭煩。啊不要說:哎呀,學學不對啦!,乃至於不要得到感到滿足。
157B 19'46"
這個在前面哪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啊我們現在真正一般說起來啊,說起來真可憐哪!,啊也可以說這是末法,究實說來的啊,就是我們善根實在不夠啊!。不要說叫我們去啊真就千辛萬苦地去找善知識,而現在善知識送上門來,我們還不一定的願意,啊這個慢心是特別地強啊!,嘶這樣。然後呢,對於接近善知識這一件事情的話,啊說啊真正能夠啊勿生厭足的是很少。啊就是叫我們親近善知識,隨便做一點哪,哎呀,覺得麻煩得要命;啊聽懂了一點啊就覺得夠了、夠了!,既呀厭惡啊又容易得少為足。啊所以平常啊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啊,啊前面那些障礙就算衝過了,最後有一關很難突破的啊,叫、說(作)得少為足。
157B 20'46"
關於這一點,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是彌勒菩薩以及無著菩薩特別告訴我們哪,說我們修學佛法有幾個障礙,說五重障礙。前面這個幾重啊,都是對世間放不下;最後一個,我們能夠把世間放下了,真正去修學佛法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什麼啊?得少為足。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2
碰到一點點,覺得:啊,夠了、夠了!,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就是我們哪如果啊學戒的人,哎呀,覺得這個就是這樣了,好囉、好囉!,聽到了一點點就好囉、好囉!。乃至於呀很多人說:「哎呀,只要求一經一論哪!」就是這樣狀態,實際上這個不行,實際上這個不行,下面經文還會有詳細的說明。那麼,啊所以這個是說對善知識不可以生厭足喔!。
157B 21'37"
然後呢,接近善知識的目的是幹什麼啊?要向他求學,啊要從他那個地方得到這個啊圓滿的教法。所以對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該怎麼辦呢?他說:「於善知識所有的教誨啊,皆應隨順。」你都應該隨著善知識的教誡,順從著這個教誡,認真的啊從了解而去行持,這樣地一步一步上升,這才是達到一切智智,求佛果的必須要的條件。而末了再補充一句,他說:「要曉得這個善知識接引我們,是根據我們特殊不同的根性,啊把我們引導上去;反過來呢,要淨除我們個別的障礙。啊說(所以)幫助我們解除,他有種種的善巧方便,那一個善巧方便可不是我們了解的。在我們看起來,說不定以為它是問題,那個時候啊,你千千萬萬哪不要覺得這是個過失,不要執這是個過失。」這個回頭我們哪再會詳細地講。所以總結起來,告訴我們這樣的,他有個原因。那麼然後呢善財童子啊,聽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教誡,去就找那個啊大善知識,一個、一個,經過百城煙水,唉!那不曉得多少辛苦。
157B 23'21"
這一個地方注意呦!有一點事情哦,他不是說善財童子一開始就是這個喔!,善財童子
153舊版.第一五七卷B
在這一個福城東大塔廟處,剛開始聽文殊師利菩薩的時候已經介紹出來。說這個善財童子啊,是往昔已經多生多劫積了很多的無量無邊的善根,他這個福智的資糧啊,已經有了相當的積聚,障礙是已經是啊完全淨除。那麼以我們所學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來說,他的道前基礎、下士、中士、上士乃至於,都已經圓滿具足,都已經圓滿具足。啊這個不但是啊下面的,說共下的、共中的,乃至於共上士。我們在共上士說的是什麼啊?第一個,說入大乘之門哪先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還要先發菩提願心,然後呢願心哪有了一點的樣子了,他馬上要發行心。所謂行心的話,就是啊開始啊學菩薩行、受菩薩戒,然後呢,隨分地、努力地去廣行這個六波羅蜜,積聚這個資糧。
157B 25'05"
[十信滿心資糧位菩薩]
通常在我們判那個位次的時候,啊判位次的時候當然各宗各派有不同的判法,他們印度人,當年所謂西天判的時候呢,所謂呀資糧、加行,然後呢見道,然後呢修道、無學道。那麼在我們中國判位的時候有不同的,啊所謂圓教判的通常所謂啊「信、住、行、向、地」。啊在這前面這個資糧、加行啊,那就是啊信位。而我們善財童子所處的地位,那個時候啊他是什麼啊?叫十信滿心。這個不簡單喏!,啊我們前面一再說過,在我們中國的祖師當中,具足這個條件的啊嗯沒有幾個,沒有幾個,這樣。他已經有了這個條件了,然後再去,那那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告訴他:「欸,你真正要學這個的話,還需要接近善知識喔!」。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4
157B 26'11"
我們再進一步深入之前,在這個地方稍微停一下,我們可以回過頭來自己想一想:我們現在什麼地位?什麼身分?我們說要修學佛法,假定我們自己想,我們具足了這個條件以後,會不會再低聲下氣地,千辛萬苦地去找那一些善知識啊?恐怕不一定!,不要說達到那麼高,眼前是一點樣子都沒有了,哎呀,叫我們去啊,去找善知識啊,恐怕都不行吧!,那這個就說明了(ㄌㄧㄠ˙)什麼啊?說明了(ㄌㄧㄠ˙)為什麼我們不能上進的真正原因。這一個地方也只是啊隨便簡單地一提。啊現在我們繼續地把《華嚴》的內容,一個綱要先有一個認識,哦完了以後呢,我們可以呀說明、啊來介紹我們要學的這個東西。
157B 27'12"
[親近五十三員善知識的條件為弟子五相]
那麼善財童子啊經過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指導,啊然後呢去求見那個大善知識,先開始是那一位德雲比丘。啊德雲比丘完了以後呢,然後呢下面再來一個啊,一個、一個、一個,經過所謂百城煙水,五十幾員大善知識。真正說起來不止五十幾員哪,因為有很多地方有好幾個同時出現的善知識的呦。那麼在這個裡邊哪,真正的出家人很少,頭上那個三位是出家人,到最後那個彌勒菩薩是出家人,啊中間還有一個比丘尼也是個出家人,其他的那一……中間哪,都是在家人喔!,而這個在家人當中還妙咧,是各式各樣的人物都有的。啊不但的世間一般的啊規規矩矩的人,還有很多哇奇奇怪怪的人,乃至於我們說很莫名其妙的人。
157B 28'12"
平常我們說的,說有一個大暴君─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他專門殺人放火的。喔唷!
155舊版.第一五七卷B
這個善財童子去參他的時候啊,欸看見他那個地方啊,啊殺了很多人哪,那個頭啊、腿呀是掛在那兒到處都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有呢,這大外道─勝熱婆羅門,啊那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這個印度啊我們當年,啊現在可能還有,這一個啊就是什麼啊?苦行外道,各式各樣的啊,事火婆羅門等等。那麼勝熱婆羅門就是那麼一個人,而這是個大外道,欸他也在善知識當中。還有一個妙咧,叫婆須蜜女,這個婆須蜜女是什麼人呢?婆須蜜女啊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是個妓女,或者是個綠燈戶。啊這個裡邊哪就有問題了。要我們現在想起來的話(是)若道貌岸然,啊這怎麼可能呢?欸,但是啊,他因為受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教誡,他所以照樣地去參。
157B29'16"
可這個裡邊除了這一點以外,還要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喏!。他可以去參,我們可不行喔!,那為什麼我們不行呢?不是說:欸,你要想去參就可以喔,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去辨別他,假定你沒有這個能力去辨別他的話,萬一弄錯了怎麼辦呢?這樣。這關於這個問題啊,在我們《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啊說得很詳細了,所以修學佛法他不但要有這個好樂的心,還要有正確的正知見。關於這一個在我們這裡不去談它!。那麼現在呢,這個啊善財童子啊,經過了前面的這樣的一個、一個,最後啊,找到了兩位大善知識,在真正進入這個彌勒樓閣之前哪,下面那兩位善知識啊,就是說啊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這個是在彌勒樓閣之前的兩位大善知識。
157B 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