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第156卷
原文:156A
《含註戒本的隨講別錄》「問:常人 皆謂 學律者 應偏重行持,未審 然否?」「答:解如 目,行如 足。行持固重,而 不知解義 為尤要焉。」「若於律義 未能 十分了解,而以臆見 率爾行之,執非 為是,謗是 為非。他人 不知,群起 倣效。壞亂 正法,其罪 極大。古人謂 惡紫 奪朱,即此 意也。」「若於律義 果能十分了解,雖行 不足,亦可 對眾 宣揚,續佛 慧命。以 正知 正見,接引 後學。彼雖 不行,然(而)其學者 或能 行也。」
「由是 觀之。解義 而 行持不足,猶可 弘護 正法。」「雖行 而 解義 未徹,不免 誤入歧途啊。故曰啊 解義 為尤要也。」
《十六觀經》所謂「三輩九品」。
《妙法蓮華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 出現 於世」「開示 悟入 佛之 知見」「但以 一佛乘故,為眾生 說法。無有 餘乘」,「若二 若三」。
《法華經 卷一.方便品 第二》〈方便品〉「佛告 舍利弗,一切十方 諸佛,法 亦如是。啊 舍利弗,過去諸佛 以無量無數 方便,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而為眾生 演說 諸法,是法 皆為 一佛乘故、一佛乘故。是諸眾生 從 諸佛 聞法,究竟皆得 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 當出於世,亦以 無量無數 方便,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而為眾生 演說 諸法,是法 皆為 一佛乘故。是諸眾生 從佛聞法,究竟皆得 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 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 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 亦以 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而為眾生 演說 諸法,是法 皆為 一佛乘故。是諸眾生 從佛聞法,究竟皆得 一切種智。」「十方 佛土中,唯有 一乘法,無二 亦無三,除佛 方便 說。啊 但以 假名字,引導 於眾生,說佛 智慧故,諸佛 出於世,唯此 一事實,餘二 則非真。」「舍利弗 當知,我本 立誓願,欲令 一切眾,如我 等 無異。」「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或 有人 禮拜,啊 或復 但合掌,乃至 一舉(一)手啊,或復 小低頭。」「若人 散亂心,入於 塔廟中,一稱 南無佛,皆已 成佛道。」「舍利弗 當知,鈍根 小智人,著相 憍慢者啊,是 不能 信是法。」「我今(我)喜無畏,於諸 菩薩中,正直 捨方便,但說 無上道。」「汝等 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
解說:
99舊版.第一五六卷A
156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一百五十六卷.A面
156A 00'02"
前面我們講到北宋靈芝寺元照律師的事情,那麼自從他以後,就是南宋以後啊,這個律學啊慢慢、慢慢地就衰頹、式微了,衰頹、式微了。雖然清朝,譬如說見月老人、蕅益大師兩位大德啊一心努力地振興律宗,可是因為祖師的那個很多著作,譬如說南山道宣律祖的六大部,統統損失掉了,啊所以他沒有依據。再加上客觀環境使然,一直到這個清末民初,啊清末民初,那麼那個時候哇《南山三大部》又回來了。再加上那個時候的幾位大德,啊譬如說啊我們常說熟悉的弘一大師,那就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那麼所以經過弘一大師繼起重興以後啊,近代呀這個啊又有一點點這個哦大家相應,大家又開始重視起來了。啊現在呢,我特別將他們這個三位的遺著當中,而最主要的應該說南山道宣律祖跟靈芝元照律師,而弘一大師則是根據他們的把它編輯、摘錄,然後呢再繼續地弘廣,啊使我們認識這一個的重要。
156A 01'46"
這個說到這個南山一宗啊,它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哪,在這個地方的說一下。第一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0
呢,就是啊戒本身哪是三乘的共基,而一般說起來,它只是限在這個小的部分。譬如我們現在來、來說,不管你將來最後完成的教育是如何,一定從小學開始,一定從小學開始,所以戒本身呢就是等於說那個小學的部分。可是那個時候,因為一般人的根性的問題,所以他從小的地方就沒辦法體會到上面深遠的這個特質。啊那麼後來呢,經過了南山道宣律祖以《法華》、《涅槃》這個真正的精義呀,所謂開權顯實來融通這個律學以後啊,才使得這一個整個的這個啊戒基呀啊能夠穩固下來了。說,喔!原來這是三乘共基。啊那麼在南山的這個著作當中啊,這一點有很重要的說明。他不但這個說明,而且啊再把所引的經義,譬如說《無量義經》啦、《勝鬘經》啦、《大集經》啦,這是佛說的;乃至於呀祖師說的,像《大智度論》上面的等等啊,來說明這個道理,說明這個道理。這個第一點,所以這個南山一宗的殊勝的地方。
156A 03'30"
當初弘一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啊,他廣學各部的律,最後他發現哪「說一切有部」啊最完整,所以他很歡喜呀,一心想學。一直等到後來,他見到了這個南山所謂一宗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以後啊,他才深深感覺得啊這個以懺悔。所以他自己說啊,後來啊他很懺悔這個事情,而且啊發誓、發願生生學習、弘廣這一宗。
156A 04'07"
那麼另外一點呢,就是啊正知見,啊正知見。這個因為以律來談律,譬如說戒學來談戒學啊,戒學是特別重在行持的。通常我們總說啊這個毗尼一藏啊,毗尼就是戒啦,不外乎是開遮
101舊版.第一五六卷A
持犯,以及輕重因緣等等。而平常人哪是往往啊只從那個行相上面來判斷他的持犯,因此不大容易了解這個義解的重要,而忽視這個義解。卻不知道沒有義解,根本就談不到這個律。就以律來談律,那麼真正說起來,這個律當中啊真正完整地,所謂戒一定是包含了(ㄌㄧㄠˇ)這幾個重要的內涵:換句話說,完整的這個戒,一定具足法、體、行、相─所以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在這個弘一大師集的《南山律在家備覽》,他把這個南山歷代這個所謂祖師─也就是說道宣律祖跟著元照律師─的重要的著作裡邊,一開頭的時候特別說明這一點。啊必定要把這個啊這個如理如量地了解了這個,那麼這個所謂啊先了解這個戒的法。
156A 05'43"
因為這了解了依的法,然後呢再授、受,啊這個必定要有夠條件的老師,所謂善知識,是具相善知識,這樣的師長的授與,那麼說明。而也同樣要有條件的經過如理如量學習,能夠肯行持的具相的學者,如法地受納於心,那個所受納的法體啊,才叫作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那麼然後呢依體起護。所謂戒體啊,就是說防非止惡的這個心種,那個時候啊,怎麼樣去保護它,所謂才能夠啊依體起護啊,才能夠啊產生防非止惡的三業行為。由於這一個三業的行為,這一個行為就是說我們的業行,啊說這個業行正是在我們生死當中的善、惡的業行,將來感得上升、墮落的善惡業,乃至於念佛往生的淨業的業行,就是這一個上(面)。這個時候才談得到說,哦,由於這樣的行,那麼行一定有相,這個才是戒相,這個才是戒相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2
156A 07'14"
所以平常我們往往不了解,所以在這個啊這個南山《行事鈔》以及《資持記》當中啊,特別重要的啊說,很多地方說:現在啊很多啊學的人哪,說是學戒,實際上呢他並不了解這一個的內容。啊等到臨時上壇的時候啊,啊老師嘛就照著文唸一遍,學生也跟著唸一遍,到底說些什麼,所謂受的戒,戒是什麼都不知道,一生哪就往往空過啊!。所以究實說來,你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受戒,戒是什麼,一一應該很具體明白地了解啊!。啊結果呢,由於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啊所以往往啊就是雖然哪作了這個行相啊,得不到真正的這個好處啊!,這個是很容易、很容易犯的這個啊一種狀態,啊一種狀態。
156A 08'23"
那麼所以呀在這個地方,我也隨便地摘錄出來,在這個《資持記》當中的一段話呀!。這個在《南山律在家備覽》當中,剛開始的就說啦,他說這個「所以呀別解脫戒,人並受之」,啊所以說這個別解脫戒啊很多人去受。「及論明識啊,止可三五」,哦真正談到啊了解而認識所受的內涵的啊,那只是三個、五個啊!。那麼原因呢,他就說「皆由先無通敏,不廣咨詢。致令正受多昏體相啊,」都是因為啊先頭啊並沒有真正地如理地學,啊然後呢了解這個內涵;也不去呀啊廣泛地、多方面地去呀參訪、咨詢,因此受的時候啊,啊不曉得受些什麼。說他講,下面說「盲夢心中緣成而已」,第一個「盲」就是啊瞎眼的盲眼,第二個「夢」就在做夢當中,或者啊像根本眼睛瞎的一樣,或者夢當中一樣,那只是啊結一點緣哪!。
103舊版.第一五六卷A
156A 09'50"
啊「及論得否,是渺同河漢」哪,至於真正說是不是得到求戒、受戒應有的戒體啊,他根本不曉得說些什麼。於是啊他下面說,「故於隨相之首,諸門示現哪。準知己身得戒成否啊,然後持犯方可修離啊。」所以真正說起來,在你剛開始的時候啊,一定要多方面地說明、認識,那麼才曉得自己啊受戒的時候得到了這個戒體與否。得到了,那麼然後呢根據這個啊才談哪修持。這樣才說,啊!戒、定、慧。
156A 10'35"
現在前面這個基礎也沒有,哦,所以現在的人往往說:哎呀,五年學戒。要學的這個才是很重要的一點哪!,平常我們哪一般人根本不談,就算是有少數人,哦!說這個佛法呀一定要依照那個戒定慧的次序來學,他也很重視,可是往往也不明白這個意思,還在戒相上面,耽在戒相。戒相不是不重要,但一定要由得戒體以後;那麼得戒體一定要了解這個戒法,而這個戒法本身的話,那就是完整的佛法,所以要這樣的根本原因,就是這樣。
156A 11'23"
那麼這個裡邊呢我們通常說起來啊,以戒來說的話,啊佛說的法啊有它的一個特別的分類方法:所謂化教、制教。化教是一般的,制教是特別講律。那個化教應該是說什麼呢?就說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因啊!,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然後你如法行持的時候啊,那個時候啊你要進一步啊照著它的次第去做,啊那個就是制教。所以它前面一定有它的一個啊次第的,啊這樣的因,那麼進一步呢,進一步達到這樣的一個原則。所以前面這個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4
識的話,後面那個啊也就沒辦法的完整地、真正地這個啊實踐,真正地實踐。
156A 12'18"
啊說到這裡我再引一段弘一大師的話,弘一大師啊在哦《含註戒本的隨講別錄》當中,有這麼一段,有這麼一段。他是一開頭,一開頭啊就特別指出這個正知見的重要,他為了避免人家有這個誤解,上面說的。啊那麼他怎麼說呢?他是自設問答,啊自設問答,就是啊由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說明,遣除人家不了解乃至於懷疑。啊他這個問答怎麼說呢?「問:常人皆謂學律者應偏重行持,未審然否?」意思是說,普通人哪大家都說:學律的人哪只要努力行嘛就好啦,這個道理不必啊,是不是對呢?「答」,啊(他)下面就答說:「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義為尤要焉。」他的回答當中啊說:「了解啊像眼睛一樣,行持呢像腳一樣,哦你眼睛如果看不見你怎麼走呢?」所以他下面說:「行持是固然重要,因為你不走的話,單單看見也沒用啊!。但是啊,不曉得啊了解這個內涵是尤其重要啊!」。
156A 13'51"
啊他下面繼續地說,說:「若於律義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見率爾行之,執非為是,謗是為非。他人不知,群起倣效。壞亂正法,其罪極大。古人謂惡紫奪朱,即此意也。」那個意思是說:假定你對於這個律學的這個道理呀,不十分清楚的話─啊這個十分清楚一定要有傳承,如理地學習,啊如理地學習。否則你單單憑這個條文,以自己的這種
105舊版.第一五六卷A
「臆見」,啊所謂依文解義呀,啊乃至於呀自己的妄加測度啊,隨隨便便照著去做。那個時候啊你沒有辨別得清楚,辨別清楚它真正的是非、內涵,於是往往會產生哪所謂「執非為是」。實際上它那個不一定對,欸,你就把它看成對的了;乃至於呢它是對的,你看錯了,你以為這個不對。
156A 15'06"
那麼你學的人是這樣,別人不曉得的呢也跟著你走,這一個結果是「壞亂正法」啊!就因為你這麼一來啊,把那個正法啊就敗壞了,罪過非常大、非常大!。啊所以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句話「惡紫」,紫顏色啊,所謂紫能亂朱。啊別的顏色不會,可是那個紫顏色看起來好像是跟那個紅顏色一樣,啊以為它對,實際上呢它那個啊錯掉了。所以佛呀在世的時候也說:啊佛法啊真正損害的啊,不是外道、天魔能破,而是什麼呢?,說一個佛弟子啊說相似法,前面這是這一類。你說他不懂嘛,他好像很認真,你說他懂嘛,那就上面這個。那這個是非常壞的、非常壞的!,這個前面那一段就說明了(ㄌㄧㄠˇ)了這一個啊,喏不了解內涵不可以。
156A 16'09"
反過來呢,下面說:「若於律義果能十分了解,雖行不足,亦可對眾宣揚,續佛慧命。以正知正見,接引後學。彼雖不行,然(而)其學者或能行也。」啊下面是說:欸,反過來,假定你對戒律的這個內涵、意義,果然能夠了解得十分清楚,只是你的行持不夠。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行持不夠啊,你還是可以呀給大家去講。而這樣的說法,確是在續佛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6
慧命,能夠把佛法真正地弘揚開來了。為什麼呢?他因為啊,你拿正知、正見來接引那一些後學,雖然自己不能做,啊但是啊人家學的人,因為學到的是正確的知見,沒有錯,他或者能行啊!,啊這樣地輾轉地弘傳開來,只要聽見的人肯學,都對啊!。
156A 17'21"
啊這個,他下面又舉一個例子啦!,說以前哪這個鳩摩羅什大師啊,他為他那個時候的啊姚秦那個王所逼啊!,逼著他,啊說因為─這個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公案。鳩摩羅什大師很了不起的聰明人,哦那個時候那個南北朝,乃至於說是北朝的那一些啊啊這個君王啊,啊那都是啊那個這個出身哪,所謂、所謂不一定是有很高水準的人哪。欸,他是說,喔,這麼聰明的人哪,要把一個種留下來了,所以強逼他啊要收那個很多美女。那麼鳩摩羅什大師為了弘揚佛法呀,嘿他就接受下來了。啊結果呢他就是給那一些當時的很多大德,他自己怎麼說呀?他是說他說一個比喻呀,他譬如說污泥當中啊出蓮花啦,你們哪只要看那個蓮花呀不要看那個污泥啦!,他特別說啊:是「依法不依人」哪!!就是這個意思。
156A 18'24"
所以結果下面弘一大師有一個結論,說:「由是觀之。解義而行持不足,猶可弘護正法。」那由於上面這一個說明跟那個例子來看,你了解了正確的內涵,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有正知見,雖然自己的行持不夠啊,你還是可以弘法的啊,還是可以弘法的啊。啊「雖行而解義未徹,不免誤入歧途啊。故曰啊解義為尤要也。」下面呢,就是說雖然你去行,啊好像看起來啊很認真地做,但是呀你意義、內涵不徹底的話,不免哪反而啊走到錯路上面,乃至於呀一盲引盲啊,
107舊版.第一五六卷A
這一個很糟糕!,所以他特別說啊啊這個解義呀是尤其重要,啊這個是說明這個正知見的重要。不這裡順便一提喔!,欸,我們也不要說:「啊,那我得到了正知見了,這個不管了!」那完全錯了。這個正知見兩個字不容易啊!,在這個本論前面啊所一再強調說明,啊我這個地方只是說明了以律言律,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這樣的這個重心。那麼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能夠這樣地一步一步地深入的話,自行化他等等啊,都會產生正面的功效,啊這一個地方呢就特別說明。
156A 20'05"
啊那麼前面那個關於第一段文哪,說南山啊它這個開權顯實這一點,這個內涵來說啊,因為下面回頭我們還要講《法華》、《華嚴》這個開權顯實跟本論的關係,所以這一點哪留在下面哪與《法華》、《華嚴》融通的時候再來講。啊所以這個以上這個兩點哪,以上這個兩點哪,《廣論》當中啊都有圓滿、詳細的說明,啊這個我想我這裡也不多講,啊不多講。如果諸位仔細地一回味的話,那個時候自然會曉得:啊!就是這樣。以我個人來說也是如此,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嘩,啊學律也是好認真、好認真,我在前面曾經說過了。啊實際上呢真的了解嗎,說實在不了解。啊就是以《南山律在家備覽》來說,我剛開始就得到這樣的一本,很認真地看,看了半天也不懂。一直等到後來把《廣論》有一個基礎大概的認識以後,回過頭來再去看那個《在家備覽》哪,哇!那時候看得非常高興。它這個妙義啊,真正的內涵哪,一一都了解,啊一一都了解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8
156A 21'37"
說(所以)這個精義,換句話說這個就是啊正知見的這個義解你了解,然後你運用這個義解的話,要深就深、要淺就淺,在行持方面等等的話,都能夠把握這個原則,把握這個原則。所以說,如果在學律的時候,如果你能夠跟這一個本論配合的話,那時候真是如虎添翼呀,真是如虎添翼!。上面所說的這種隔礙,啊或者是偏重於啊行持,或者是偏重於啊義解而忽視行持啊,這一些問題呀都迎刃而解,迎刃而解。乃至於呀這個律典當中啊許多啊隔礙的地方,啊以及它的精神重要的地方啊,你都能夠啊了解。因為你對這個了解了,所以你能、能夠如理行持;因為你能夠如理行持了,那個時候啊,那你所要求的是無往不利,啊是無往不利。是啊平常我們來說,這個持戒啊,那個是啊最好的保持,啊所謂人身也好、要求得什麼東西也好。所以啊你要求人天,一定得到人天,是啊,然後呢學淨土的話,那是肯定往生,肯定往生。
156A 23'02"
所以,我們也不妨在這個地方啊,用啊《十六觀經》上頭的一段話說一下。《十六觀經》開出往生淨土的所謂啊九品哪、所謂「三輩九品」。那上品主要的是要發菩提心的,還要發了心以後,還要的如理如量地行持。那個中品哪,中品的上生,中品的中生,都是說你只要持戒,乃至於一日一夜,然後以這個持戒的功德去回向的話,就可以得到中品中生。啊在這一點上面哪,我們也不妨說,現在有這麼多人持戒,為什麼念了半天,啊到後來啊這個到底能不能去都不知道。哎呀,還要人助念,還要人什麼樣,啊!而這個《觀經》上面說,只要持一日
109舊版.第一五六卷A
一夜就能中品中生,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呢?
156A 24'05"
啊就是上面說過的,啊上面說過的,我們根本並沒有了解這個戒的特質,啊只是說啊啊依樣畫葫蘆,這個老師嘛上面唸一遍,我們後面跟著啊也如此這般的啊學一遍,自己以為得到了,這樣。實際上呢,沒有得到這個真實的內涵。那麼假定我們現在啊以《廣論》配合得把這個道理這麼一一啊融貫的話,那的確、的的確確,你再繼續下去的話,這個兩個問題呀,整個地都可以解決,整個地都可以解決。那麼這一部分呢,就是特別說明了啊我們這個跟律當中的這個內涵。
156A 24'53"
那麼再下面呢,我要特別地說一下,它跟《法華》、《華嚴》兩個的關係。哦,首先我們來說,啊啊通常我們一般來說,在我們國內,在我們中國,所謂這個大乘教法弘傳的時候啊,這是經過祖師們的這個啊多少年代、多少的心血地弘傳以後啊,大概有一個共識。喔,這個佛的這個說的那麼多經典,乃至於啊菩薩、祖師的造的論典,千差萬別。但是它有一個原則可循,什麼呢?就是啊隨順各個根性不同,所以判為它,啊或者是剛開始的根基上頭一步一步上來,乃至於經過中間,達到最後圓滿的程度,這個樣。所以或者是判三時,或者是判四教,或者五教。而我們目前的狀態當中,經常一般採用的,而也流傳最廣的啊,是莫過於天台、賢首。
156A 26'11"
天台所謂有啊藏、通、別、圓啊四教之分,那麼賢首呢有小、始、終、頓、圓。它就能夠把整個的佛法,啊根據這個啊不同的根性,依著(ㄓㄨㄛ˙)層次啊來這樣地分類,使得我們學的人哪,對於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0
這一個內涵哪,次第不紊。不會說:啊,到底這個上頭是說些什麼呀!,好像他說他的,你說你的。那時候我們曉得清楚:不是的,它有它的必然的層次的。就像學校一樣,欸雖然同樣的學校,欸,可是呢對那一些初機來說,說這是幼稚園,然後上面嘛小學,然後中學、大學,乃至於研究所等等。正因為有這樣的完完整整的次第,所以才能夠把一個小孩子,從無知無識,教育到最徹底圓滿豐富的,啊能夠啊產生最大功效。那麼佛法也是如此,一個凡夫啊從一無所知啊開始,一直到圓滿成佛,這樣。
156A 27'24"
那麼在這一個裡邊呢,啊特別我們通常說,說有兩部經啊是最高明。哪兩部呢?所謂《法華》跟《華嚴》。而佛自己也在這個經裡邊說,在《法華經》當中,佛一再說,說:這一個我以往所說的經典當中,比較起來,這一本經是最好。欸,假定說《法華》是說在很早的話,那麼後面還有很多繼續說的,那一個好就不一定了,而《法華》是到佛臨涅槃那個時候才說的。啊所以,這個地方說的「我所說的」,換句話說「我」就是佛啦,佛所說的這個最好的話,的的確確是包含了佛所有的。啊那麼在這個裡邊哪,我們哪現在也不妨引用《法華》的內容─當然《法華》跟《華嚴》哪我們哪摻雜了,大家在這個地方的比較一下,啊比較一下。
156A 28'34"
這個啊先說一個大概,這裡先說一個大概。先說大概是指什麼呢?《法華》,平常我們說啊它最好,「純圓獨妙」,它妙在哪裡呢?,妙在哪裡呢?在這個上頭,說「開權顯實」。
111舊版.第一五六卷A
他─我們釋迦世尊哪前面說法說了所謂四十九年,說的種種啊那個都是啊權巧方便,由於各個根性的不同,適應他們起見,以他們的適應的條件而說的。關於佛出世真正的內涵,他想要說明的完整的內容,卻始終沒辦法說明。一直等到最後說《法華經》的時候,說出來了!,說出來什麼啊?說:啊!原來你們哪最後都成佛的,這不但是啊你們在這一個地方的,將來任何一個人,只要他接觸到佛法,最後也是。那麼為什麼呢?說佛他出世的中心目標是什麼?就是啊引導一切眾生成佛。156A 29'56"
113舊版.第一五六卷B
156B 00'02"
所以啊,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引導的原則,就是啊把一切眾生哪都能夠引導到成佛,成就無上菩提。
156B 00'21"
現在我們呢就引那個《法華經》,啊引那個《法華經》,這裡我們沒辦法廣引那個啊啊這一個兩本經典,因為兩本經典內容是非常豐富。我們只是啊撿它重要的內涵,啊有一些地方呢,只是把那個經文啊把它引出來,有些地方呢把它的內涵來說一下。如果諸位真正有興趣的話,啊可以好好地看。實際上呢,非常值得我們哪把《法華》跟《華嚴》哪啊同時在這個地方啊,好好地趁此機會呀,這個或者是讀誦或者是學習一下。
156B 01'10"
那個《法華經》一開頭的時候啊,佛啊先說一個叫《無量義經》,說完了以後呢,入這個無量義處三昧。然後呢,經過這一個時候啊,他就放種種的光明,啊這個光明是非常地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4
那一個時候啊有無量無邊的啊菩薩以及聲聞,一切世間天人、八部的大眾,在那一個地方,那一個地方。那個時候啊他放了這個光明以後啊,欸,大家看見這個光明哪是非常地殊勝,裡邊有種種的啊不可思議的很多的這個啊哦殊勝的現象。那麼平常碰到這種情況的話,也許啊啊人天大眾不知道,小乘的啊這個啊聖者不知道,可是那個大菩薩們哪都會知道的。可是那一次放的光啊,乃至於我們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他也啊不能太究竟。不是說他完全不知道喔!,是他只是說關於這個究竟的因緣哪,他就不太清楚了。啊所以呀他看見了這個光以後啊,他自己也心裡想:嗯,有一點懷疑。可是他同時也就想:欸,下面那一些人哪他不了解都在看我,這我也不了解,那怎麼辦呢?欸,那只有啊問那個文殊師利菩薩。通常啊這文殊菩薩,的確他是了解一切,那麼彌勒菩薩就問了文殊師利菩薩。
156B 02'51"
啊文殊師利菩薩就說:「嗯,據我所知啊,佛這樣的情況啊,他要說一個啊這個大乘經,最了不起的!」。啊那麼他就說起這個因緣,他就說:以前哪有無量無邊劫以前─通常說這個以前,那個時間哪是不曉得多長以前─那麼那個時候呢,有啊一位佛出世,那位佛是什麼佛呢?叫日月燈明佛。那麼這個日月燈明佛出世了以後啊,然後呢像普通一般的情況,他是啊轉法輪。剛開始的時候轉四諦法輪,然後呢繼續的是轉十二因緣法輪,然後呢為那一些呀上根利智的菩薩嘛,說大乘六波羅蜜法門,這樣。這麼一個佛過去了,然後下面一個佛緊跟著來,
115舊版.第一五六卷B
也叫日月燈明,這樣的日月燈明佛,一個接著一個,有兩萬個佛。
156B 03'53"
那麼最後一個日月燈明佛,那個時候出世的時候啊,啊這個時候啊這個啊他有─這個日月燈明佛嗯沒有出家的時候啊有八個王子,那麼這個八個王子也都有名字了。後來嘛他出了家,他成了佛,成了佛以後呢,然後呢也同樣地像前面一個一個啊轉種種的法輪。轉完了法輪以後,那麼那一個時候啊,啊那個時候啊這個佛啊最後說了,說什麼呢?也像現在一樣,先說一個《無量義經》,說完了《無量義經》了以候,然後呢就入這無量義處三昧,放這個光,放完了光以後呢,下面說一部經叫大乘經。欸!那個時候,佛在這個這樣的過程哪,欸現在我們釋迦世尊亦復如是。先說《無量義經》,說完了以後呢入這個無量義處三昧,然後呢在無量義處三昧當中啊,放這樣種種的光明。哪!我以前看見的就是這樣,現在看見的,因為同樣的,所以曉得啊佛要說一個殊勝的大法,叫作《妙法蓮華經》。就是這樣。
156B 05'10"
那麼當時呢他繼續地還說:說完了《妙法蓮華經》啊,佛就涅槃了,佛就涅槃了。那麼佛涅槃了以後,那一個時候啊啊當然下面,那個時候在像法當中,他佛走了以後啊,那個時候有一個菩薩叫作妙光,那麼專門哪說弘揚這一個啊《大乘妙法蓮華經》。啊這個時候啊他有很多弟子,說有八百個弟子,八百個弟子啊,然後呢都由啊妙光這一位大菩薩來教導。教導了以後啊,現在都已經成了佛了,都已經成了佛了。其中尤其是,這一個最後那一個日月燈明佛的八個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6
子,那個八個王子啊啊最後成佛的一個就是燃燈佛。而這個這個燃燈佛就是我們釋迦世尊以前授記的,兩大阿僧祇劫圓滿,授記我們本師釋迦世尊的那一尊佛喔!。
156B 06'16"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這個妙光菩薩教這個八百弟子當中啊,現在啊其中有一個人啊叫作啊求名。為什麼叫求名呢?因為呀他呀這個對於世俗的利養放不下,啊對於這個真正重要的該學的東西呢常常學不好,他因為這樣所以叫他求名。就是這樣,現在這一個所謂當初的那一個求名,八百弟子當中的求名哪現在也要成佛囉,啊雖然還沒成佛。那麼當初的因緣,他就說出來了:「那個時候這個求名啊就是你啊,彌勒;那麼妙光呢就是我。啊那以前的這個因緣哪是這樣的,所以我現在看見了,一想:哦,我們釋迦世尊也要說這一個啊《妙法蓮華經》。」
156B 07'11"
那麼再繼續下去之前哪,有一點事情我隨便一提喔,避免大家誤會。我們不要看了這個經,啊!說彌勒菩薩是一個求名啊,這個是千千萬萬不可以!,萬萬不可以!,當年我以前哪,就在這個上面自己害了很大的錯誤,害了很大的錯誤。我們不管是哪一個佛、菩薩,對他要無比地恭敬,我們必定要時時反照我們自己,啊反照我們自己。我們不要看那個佛的因地當中,喔這樣,我們只有觀照我們自己。這個是隨便一提的啊!,避免我們哪學了佛法得不到好處,反而產生反效果。
156B 07'49"
那麼這個序以後呢,下面緊跟著正式地,佛啊就從那個啊無量義處三昧當中啊就起來了。起
117舊版.第一五六卷B
來了以後呢,那個時候啊他不是直截了當地就說,就是說什麼呀?欸,他就讚歎啊這個啊諸佛的甚深無量法門。啊所以佛從那個這個三昧當中起來了以後,就告訴我們的大智舍利弗尊者,說怎麼說呀?他說:哎呀,這個諸佛的智慧真了不起啊!,啊深妙是無量啊!,再任何人哪所沒辦法啊啊解決、了解的啊!,他一再地說。然後呢說:哎呀,這個佛啊深妙到極點啊,也是沒、沒好說的,好了,啊,這樣地難說啊!,哎,也不必講啦!,這樣。他自己這個舍利弗啊也覺這奇怪啦:「嗯……這個佛為什麼一再這樣地讚歎這個,這樣的深奧的內容,而又說,哎呀,這個佛陀的大法是啊這麼深奧地難懂呀!」,啊他自己呀在在懷疑。
156B 09'05"
然後呢另外呢,同樣地因為在座的啊說有人天百萬大眾,以及啊諸大弟子,乃至於大菩薩眾。那個時候在大眾當中啊─啊也是經上面說啦,這個在這個〈方便品〉當中啊說:這個這一些大眾當中啊有很多人那個大阿羅漢,譬如說像阿若憍陳如等哪那一千二百個常隨眾。啊大家都心裡面就是想:嗯,那個我們世尊哪,為什麼這樣地認真、啊認真地一再讚歎,說這個佛法這麼深奧難懂啊,要是說出來沒人懂啊!,它不是我們一樣地也了解了佛法,乃至於照這個佛法得到了解脫,已經得到了涅槃嗎?,這到底什麼意思呢?這一個並不是這麼難呀!,嗯他始終啊覺得不了解這一點,而這樣地一再地說明、一再地說明。
156B 10'13"
那麼,所以這個這樣一來的話呢,他舍利弗尊者啊就啊欸再向佛請問。但是佛不說,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8
「啊,你不必說啦,不必說啦!,這樣深奧的啊,說也沒有用啦!」那麼舍利弗尊者呢一再地請,這樣地殷勤地佛自己的讚歎,舍利弗嘛這樣地認真地、殷勤的啊,去啟請哪佛陀他老人家說。說三趟請,前面兩趟都說:「啊!不、不、不、不,這個跟你們講了也沒有用。不、不,跟你們講了沒用。」啊最後啊,一直經過了這樣地認真地勸、勸請以後,佛就說了:「欸,你呀已經一再地殷勤地勸請啊,我也不能不說囉!」。
156B 10'55"
這個時候,妙咧!這個啊前面我們說,先哪,佛講的時候大家不懂,乃至於阿若憍陳如也覺得:嗯,這個佛講的這個,我們不但、不但懂,而且也證得了,他為什麼這樣呢?他們雖然證得啦,還只是啊自己啊只是懷疑,確實那個時候啊,所謂有五千退席。他自己─這個五千人怎麼退席呢?嗯,他自己也是這樣想:「嗯,這個?」通常我們來說的,好像他這麼說這麼多重要的,賣什麼關子?「這個東西我們也懂啊!」就退席了,退席了。那時候佛就說了:「好啦,這五千人啊退呀也好啊!,他們就是啊條件不夠啊,都(是)增上慢人哪!,啊根本沒有得到,自以為得到啦!,現在剩下來那個啊,都是條件具足的啊!,好了、好了,現在跟你們講。」這個裡邊有一個特別的關鍵所在喔!,我後面慢慢地來說明,他為什麼說佛一再讚歎,然後呢,大家這個、這個會中啊有這樣的一個關鍵,這也是個事實。
156B 12'08"
那麼那個時候,就佛就開始說了:唔!你要曉得呀,佛啊出現在世間只有一個最最重要
119舊版.第一五六卷B
的目標,啊最最重要的目標─所謂啊「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地方不單單是我們釋迦世尊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在這個世間出現哪只有一件事情,只有一件重大的事情,也只有這樣的重大的因緣哪才出現在世間。那麼這是什麼呢?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啊!就把成佛的這一個完整的內容啊和盤托出。
156B 12'59"
啊下面緊跟著又說,下面哪緊跟著啊又說:啊要曉得呀,這個佛,一切十方三世諸佛啊,「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只有為了這個,「若二若三」,啊根本沒有其他的二乘、三乘。啊所以這個文上面啦,在〈方便品〉上面特別說,說:「佛告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啊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啊這個在〈方便品〉上面,如果你們有《法華經》哪可以翻開來看啊,《法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我現在繼續地把這個文哪,這個我們的經文唸一下。說:「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0
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156B 14'47"
哪!總之,說:「不但我呀,」這個經文這一段文意思就是這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啊以種種的方式給一切眾生說。啊不管說的什麼樣的內容,所謂種種的譬喻與言辭,種種的因緣,他的究竟的目標,都是這一個─一佛乘。那麼那一些眾生不管他聽見的什麼,什麼樣的因緣,他就聽見什麼樣的內容,但是究竟呢,他都從這個上面引導而得到所謂「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那麼他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種種不同的法門呢?,那是因為呀那個眾生不同的根性,啊眾生不同的根性。所以它經上面又說啦,說因為知道眾生哪種種的欲─種種的欲望,就是根性啦,種種的知見,而偏偏你又非常執著。所以啊隨著個人的根性、個人的好樂,那至少在先要配他的味口。那麼這樣的話,跟他一步一步地引導上來,所以,只是隨宜說法,隨宜說法。
156B 16'19"
它這個裡邊哪,哦這個、這個裡邊哪,下面我們把、把那個〈方便品〉裡邊的這一個啊欸偈子啊,稍微引一點、引一點,啊引一點。哦所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啊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啊十方三世一切佛啊,真正說起來只有一乘大法,嗯沒有什麼二乘、三乘。只有一個例
121舊版.第一五六卷B
外,什麼呢?啊佛方便說法,只是接引不同眾生隨宜所用的方法,是有差別的。那個時候啊就是一個啊,欸假借一個名字去引導眾生,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真正出現的目的就是這一個。
156B 17'30"
啊為什麼要這樣呢?他下面呢就說:「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啊那要曉得呀,我當年所以成佛,這個成佛是果,因地當中是什麼呢?我發大願,所謂大菩提願心。不但我們釋迦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菩提願心是一樣的。而且沒有菩提大願作為因,然後呢根據這個因而行這個菩薩的大行,不可能感果,沒有一個例外。既然如此的話呢,現在啊由於這個心,而按照著他發的菩提心而行菩薩行,現在呢滿願了,行成了,證得果了,怎麼可能不把這個圓滿的教法來教導眾生,使得眾生成佛呢?假如不這樣的話,他怎麼算是佛呢?這個道理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嗎?這樣。但是他為什麼一開頭的時候不說呢?那是因為啊眾生的根性、種種的樂著。
156B 18'50"
所以,佛在菩提樹下證了果以後啊,他就有這麼一段公案:唉呀,說這個佛法啊深奧廣大呀!,假定要想給那一些現在一般眾生,又這麼愚癡、又這麼執著,給他講啊,根本是啊對牛彈琴哪,唉,你根本沒辦法講啊,無從講起!。啊,他就覺得啊:這無從講起,沒,只好涅槃囉!,那時候哇大梵天王以及很多諸天就勸請啦,說:「佛陀呀!您老人家呀不是無量無邊難行苦行,您的目的為什麼呀?無非是發了這個大願要救度眾生。現在您成就了,您正好救度眾生,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2
怎麼可以不救度呢?」那麼那個時候啊,經過了這個勸請以後啊,佛啊才開始救度。但是他既然曉得一切眾生條件不足,啊不可能一口氣說最圓滿的,所以才一步一步地說三乘的教法,這個啊在經典上面啊是很明白交代的。
156B 19'57"
啊所以,在這個〈方便品〉上面啊他又說啦,說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呀總括起來說說三乘,實際上真正說的內容是無量無邊。啊乃至於我們平常,常常說的,說啊佛啊四十九年說的不曉得多少經典。可是佛自己怎麼說啊?「啊我已經說的經典哪,少得一點點欸!,少得一點點。沒有說的啊還多得很欸!」有這麼一次,他曾經啊對著阿難,對那阿難尊者,他在地上啊用指甲挑一點土,他問阿難:「欸,你看哪!這個我爪上,指甲上那個土,比之於大地的土,哪一個多呀?」阿難尊者說:「噢,世尊啊!那個指甲上那麼一點點,怎麼能跟大地比啊!」世尊就說:「我已經說的經法呀,這個數量啊就像指甲上面一點點,而沒有說的啊還剩下來沒有講的,像大地這麼多!」換句話說,他有不曉得無量無邊的教法,那麼這個教法呢是適應種種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內涵。啊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有深有淺。啊深的,那麼告訴他深的,淺的,告訴他淺的。乃至於呀,說你只要以任何方式,跟佛法有一個緣結、種下來了以後,最後,終因這個因緣而成就的啊。
156B 21'32"
啊所以〈方便品〉上面說啦,說:「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
123舊版.第一五六卷B
成佛道。」乃至於像小孩子啊趴在地上啊啊弄那個沙呀!,然後噢,說這個做一個廟,像小孩子扮家(ㄍㄚ)家酒一樣的啊,啊這樣一個因緣,他最後也成佛道了。啊或者說:「或有人禮拜,啊但復啊或復但合掌,乃至一舉(一)手啊,或復小低頭。」這像(樣)等等的話,到最後也成佛道。啊平常我們最常(引)運用的,也是在〈方便品〉上的一個偈子,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我們最常見的啊。啊你到隨便的寺廟當中去啦,心裡面哪就是這麼浮浮散散的啊,「哎呀!阿彌陀佛。」「啊,南無本師釋迦尼佛!」隨便你這麼稱一下,欸這個因緣,最後也成佛。總之,佛陀呀他以種種方便法門,引導我們哪走上這一條路去。這個是說啊佛陀說法的方便,這是(依)以個人的根性,而這樣的次第,方便地接引他這樣走上去。
156B 22'58"
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個)主要的原因哪,說來說去就是這個原則的,就是啊由於眾生的執著、根性的暗鈍、智慧的狹小。啊所以〈方便品〉上也有一個偈子說:「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啊,是不能信是法。」啊就因為啊一般人的根性不夠、智慧狹小,又在行相上面執著,再加上了自己的憍慢之心,所以呀深廣的大法呀沒辦法信,所以只好慢慢的啊一點一點地來。而現在呢,經過了我們世尊四十九年說法教化,大家的啊善根條件成熟了,所以呀今天哪有機會把最究竟圓滿的啊說出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4
156B 23'53"
所以剛才這個偈子,下面就緊跟著又說:「我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啊我到現在啊,噢,好歡喜啊!不再呀有所啊擔心,是擔心他們條件不夠啊!,啊說怕不能接受啊!,而在這一些已經成熟的大眾當中啊,不再用委曲婉轉的方法,而是能夠直截了當,把我要說的內涵哪,能夠如實地一一表達出來。而你要曉得這樣的方式啊,啊是什麼呢?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啊所以最後他又說:「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哪!這樣的說法的方式,以及他最後教化,那個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使用的精要的法門,精要的法門。那麼這個說明什麼呢?說明說,哦!原來我們釋迦世尊真正說法的要講的什麼啊?原來是圓滿一乘的大法,前面哪只是接引我們的方便。
156B 25'11"
那麼到這裡,我們就有一個問題了,說這一段文字跟我們《廣論》有什麼關係呢?欸,對!關係就在這個地方了,而且這個關係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說以我們先再看一看《法華》的內容,《法華》它下面繼續說的啊,無非是把剛才這個話,再把它推展深廣一步一步地說下去。啊下面是說,因為這樣的關係呀,所以呀後來啊那一些舍利弗嘛也授記成佛,那個也授記成佛,那個也授記成佛,就是這樣。啊這個關於授記成佛那一點哪,我也簡單地說明一下,最後來總共地說明它為什麼原因,以及這個跟我們《廣論》兩者之間的關係何在。
156B 26'06"
經過了前面這一個啊佛陀這樣地一個啊說明、對答以後啊,欸,舍利弗第一個了解了,啊!心
125舊版.第一五六卷B
裡好歡喜。啊他說:「哎呀,以前哪我啊聽佛說法的時候啊,欸那個時候因為我已經哪證了這個啊阿羅漢果了,所以儘管佛又在那兒講大乘法門,授記菩薩,可是,嗯,我總覺得啊心裡面哪噯有一種啊說不出來的味道。啊!覺得:這個為什麼佛不把這個啊最完整的法門教我們呢?讓我們只證那個小果呢?啊!這個我現在啊了解啊,不是佛啊不濟度我們哪!,而是我們自己啊條件不夠,很著急,不能哪一步一步的啊能夠啊等待的佛這個啊說法的次第,啊急急的啊忙著啊去取證啦!,啊最後呢,佛原來還是會把這個啊最圓滿的法門哪告訴我們的啊。」這個啊在《法華經的.譬喻品哪第三》當中,他就說明這個事情。他說:「我到今天哪才了解,啊!原來啊我也是啊一樣地能夠啊究竟成就這個啊佛道,到這個無上法門當中去的。」那麼,佛也這樣說:「一點都沒錯!何況你已經跟了我多生多劫了,無始以來我就教你這個法門。可是因為你這個志趣啊就是這樣,又著急,又啊不能那樣地那個啊發廣大的心思。所以總是急急忙忙啊,哎喲,聽見了這個,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啊,急急忙忙地求證哪!,所以啊取這個嗯滅度啊!,啊現在我正式地告訴你,欸最後啊你也會成佛。」而且給他授記,而且給他授記。
156B 28'14"
那麼這個啊在這個〈譬喻品〉當中,最後啊說授記舍利弗啊:「你在將來呀,再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然後呢供養若干千萬億佛以後,最後呢具行菩薩道,成佛叫作華光如來。」啊那個時候啊就像平常一般授記的,說:喔,他這個佛嘛,哦這個國土嘛是什麼,然後呢說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6
的狀態嘛又是如何,啊然後呢正法、像法,然後呢最後下面,下面一個佛嘛又是誰,就像最正規的授記那樣地授記他。啊!那舍利弗就高興得不得了,高興得不得了!,於是啊,那個時候同時除了舍利弗尊者,其他的人哪大家覺得啊:啊!那真是不可思議,平常授記,一向都是授記(彈指)那個大乘行者,這一次(彈指)居然哪(彈指)一個啊(彈指)小乘的啊(彈指)這個啊羅漢哪得到了授記了!,啊!那大家說不出來的高興,說不出來的高興,這樣。
156B 29'22"
哦那麼那個時候啊舍利弗尊者當然授了這個記以後,覺得非常高興囉!,但是啊這一個地方啊,他就有一點問題了,啊怎麼說呢?他說啊,哦舍利弗尊者啊就跟佛說啦,說:「世尊啊!我今天哪親自從您老人家前面哪得到了授記,當然心裡面一點懷疑都沒有!。
156B 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