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P561L08-P562L11|P562L11-P563L08-略論
原文:P561
【觀(自性者),經說(彼)由彼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是善思維法,內三摩地所緣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緣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為觀。】【總謂安住止中,】【(由)觀察所緣之力,(引生輕安所持之觀慧,即觀自性)。】【《莊嚴經論》云:「正住為所依,心安住於心,及善思擇法,應知是止觀。」】
【丑二學止啊(法分二:寅)哦初修止法,(寅)二修止量。】【(初又分二:卯初加行,卯二正行。 今初)、】
【《入行論》云:「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不貪世修成。」故當先求修止。復應先備修止資糧。】【如《莊嚴經論》云哪:「具慧修行境哪,謂易得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易得謂易得衣食等順緣。】【善處、】【(謂)無猛獸怨魔等惱害。】【善地謂不引生疾病。】【善友謂具如法良友。】【瑜伽安樂具謂遠離喧鬧。是謂隨順處所。】【修止之人哪,復須少欲,不求眾多上妙飲食等,略有粗劣便能知足。】【復不營商謀利,棄捨醫卜等雜務,及與他人往還(之)因緣喏。】【嚴持所受淨戒。】【思維諸欲過患及(與)無常等理。】【具備如是止資糧已,於安樂座端身正坐,足結跏趺,雙手定印,先調息等。如是所說加行六法,及下士、中士法皆應先修。尤應善修大菩提心。】143B
【(卯二)正行分二:(辰)初明住心(之)所緣,(辰)二明如何修住心。】【(初又分二:巳初總明所緣,巳二此處所緣)。】【今初
總有四種所緣,謂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初中有四,謂)在有分別影像,P563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就能緣心安立二種(影像)形像。】【(初謂有觀察分別之毘鉢舍那所緣,次謂無觀察分別之奢摩他所緣)。】【言影像者,謂非所緣之自相實(事)體,乃是心中所現之影像(耳)。】【第三是就所緣境安立的啊,】【如思維於五蘊中總攝一切有為法,於四諦中總攝一切取捨所知,即於彼中數量決定,是謂盡所有邊際(性)。】【如思維諸法本性如是,更無他性,是謂如所有邊際性。】【(第四是 就所修果 安立),】【謂由多修止觀之力,便能引生輕安等,成辦所辦(作)之果!。(此四名周徧所緣者),】【謂此四種啊,非離下諸所緣別有異體啊,哦復能徧彼一切所緣也啊。】【(第二) 淨行所緣 有五,(哪個呢?就是叫:)(謂)多貪者 (緣)修不淨觀,多瞋者 緣慈悲,多癡者 緣十二因緣,多慢者 (緣)學界差別,多尋伺者 緣出入息。】
解說:
143A00’00”
[一動不動;持心,你的心安住在這個上面。]
143A00’06”
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念佛,要觀想,啊他就會觀起來了以後啊,不但哪佛像清清楚楚,而且心裡邊哪,身、心兩方面啊就無比的安寧輕快,這種狀態,什麼東西都動亂不了你。所以的的確確的,你真正了解了這一個佛法的真正的殊勝的內容以後啊,你就發現哪,現在我們稍微下一點那個努力啊,太值得了。啊那個啊像做生意一樣,那個賺回來那個利潤之大呀,不得了的大。所以現在不要說叫你呀啊花掉它啊什麼個多少錢哪,啊花上十萬、八萬,乃至百萬、千萬,啊絕對值得。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哪,殊勝利益,殊勝利益,但是呢一定要大家去努力去試,啊這個時候你還、還能夠真正體會得到。
143A01’06”
那麼在這一種情況之下,由於這一種力量扶持你呀,你對於!心裡邊所緣的這一!個境況,啊安住在那裡呀一動不動---就動不了你,就動不了你,哦不要說得了根本定,你呀慢慢的相應了,得到了欲界定,乃至於這個念力現起來的時候啊,它那個妄念,就自然而然哪一點都生不起來…,一點生不起來…,這樣。到了後來,你要起個妄念,你沒辦法起、提起,就會這麼妙法;而且那個身心的輕快,是無比的安樂…。哦這個啊還沒有到根本定,他根本定的一定是什麼啊?欸輕安現起。輕安的特質,在後頭再說啊;這個止的自性。
143A02’01”
【觀(自性者),經說(彼)由彼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是善思維法,內三摩地所緣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緣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為觀。】
那麼進一步,觀是什麼?經上面告訴我們,一定先要前面有個基礎喔,由於前面止、奢摩他為依,所以慧呀一定要由定而起的啊。所以這定的特質呢,就是身心輕安,那一個時候啊因為你身心輕安哪,所以無比呀,「捨離心相」。否則的話,你一天到晚,哎呀,那個身體又粗重,那個心裡面這樣,那時候輕快無比的時候啊,你呀這個自然而然哪就獲得:喔這個在未到地定當中的時候哈,你就會感覺得那個身體不見了,如雲如雩(ㄩˊ),好像什麼都沒有了,就是這種感觸。所以呀那個內心當中的這種平常的這種執著,自然而然哪慢慢的---實際上並不是消失掉喔---你就不會再去執它了。
143A03’34”
啊那個時候啊,你就在這一種狀態當中,因為你不執著,因為不執著,所以你善巧的運用。這個話怎麼講呢?,譬如說我們現在手裡面,假定你手裡拿了一個東西以後,對不起,你要用那個手,不行啊,現在你你把手裡東西放掉了,啊那你要善巧的運用,啊換句話說,你自由自在。平常的時候因為那個身心啊那麼粗重,它就不聽你招呼啊,啊那時你就沒辦法;現在呢,由於得到輕安相應…,你就在那兒如你所欲的動,所以它那個時候啊,能夠要它怎麼辦就怎麼辦。
143A04’16”
那時候啊你要思惟觀察,當然,這個地方是「善思維是啊(法),內三摩地所行行相」。那麼,在定當中叫作三摩地,那個三摩地呀,一定是也是所緣的。譬如說我們數息,啊那麼你緣的什麼啊?緣的息啊。啊然後呢,你如果說看、觀佛,那麼你是緣的佛像啊,你總有一個所緣的。那個緣的,就是安住在那個所緣的上面,了然無動,到那個時候啊身心輕安,這個是定。現在呢,在定當中對你所緣的這一個東西、境相啊叫「觀察勝解」,就是這樣。那去觀察它:嗯這個是什麼?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能夠啊如理的去真正的觀察。譬如我們現在要看一樣東西的話,你要去看它,心裡面亂糟糟的一團麻,你就沒辦法看。到那個時候啊,心裡面非常寧靜,而且了然不動,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動得了你,所以那個觀察力是非常的強。
143A05’31”
是啊!「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喏就在這樣的前面所說的那個定當中,殊勝的定當中,他所緣的那一個啊---啊你這個裡邊哪,慧的特性是什麼啊?於「所知」法,對於所緣的法要揀擇:欸,哪個對呀、不對呀?。是啊那個時候你才真正的能夠啊「正思擇」,思惟、觀察、抉擇、(思)如理取捨。哦「最極思擇」,前面的時候啊,儘管你想去思惟、觀察,有種種限制,你想了半天,有的人哪,唉呀,這個想得頭痛如裂,啊就是想不起來。有的時候雖然你想啊,那個腦筋不聽你招呼;有的時候你想了半天哪,眼睛痠、身體累,這個東西都沒有了…。啊所以他那個思惟觀察的能力,達到最高效果。而且「周徧尋思、周徧伺察」,他這個時候才能夠普遍的,然後的包含一切的尋思、伺察。尋跟伺是兩種心理行相,粗緣的時候叫尋,然後呢根據這個細細的、一步一步的深入叫伺…(啊)。
143A06’51”
譬如說我們禪宗啊,(啊)先哪參一個公案,說「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你就看一個什麼是個「無」。或者「念佛的是誰?」,啊誰?,他不是要問念佛的誰,假定我們平常的時候,念佛的誰?我嘛,那還何必去問它?欸,它不是這個,妙極了,就在您內、自己裡邊去說:嘶對啊我,路(那)我在哪裡呢?,對呀。啊我,你說這一個嘴巴是我嗎?,呃不是;嘴巴唸的,也不是;哦那個腦筋嗎?,那麼為什麼腦筋念,為什麼嘴巴上面唸出來呢?,那麼腦筋又是什麼東西呢?,諸如(此類)此類。剛開始的時候,你這樣去找,這叫尋。嘶然後呢慢慢的越來越細,針對著這種---對啊,嘶這腦筋又在哪裡呢?,嘶欸,一步一步的細!,一步一步的深細!,那個叫作伺!。所以尋是粗緣!這個行相!的時候哇,粗心!相!,然後呢根據這個慢慢的細入的,這個是啊伺,伺察的伺。
143A07’56”
你對於這一個如理的、正確的思擇,那時候啊,欸,得到了一個:「啊就是這個樣。」然後呢這個法─嗯這安忍、忍可了,「忍」就是印可,「啊,是、是、是、是。」然後呢那個時候啊會產生哪,一方面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的這一種快樂,一方面還有一個特別的這個樂的話,就是跟法相應的。跟法相應有多方面,「若覺、啊若見、若觀」,啊或者對這種事情哪真實的……啊以前是不了解的,現在了解了;以前不覺悟的,欸覺悟了。那這樣的去觀察,這個叫做總名叫作觀,總名叫作觀。
143A08’50”
【總謂安住止中,】
哪下面又總結一下,一定先要安住在這個定當中,然後呢,
143A09’00”
【(由)觀察所緣之力,(引生輕安 所持之觀慧,即觀自性。)】
要曉得定的特質,那個心定在那裡,你心一動的話,定就散掉了。欸,妙不可言,它現在呢你一觀,是要要想定,它就不能觀;要想觀,就不能定。現在怎麼辦呢?這個真正的觀哪,就是普通心散亂的觀哪,沒有力量的;所以呀它真正地要深入的所謂呀「能正思擇,最極思擇」,一定要心很深細,那個心深細,一定要靠定的力量。所以他學了定以後,然後再進一步去學觀。啊所以等到你得了定以後,剛開始學觀的時候啊,那個心又散亂,你不要怕,就啊慢慢的來。所以他後面會有巧妙的方法,這裡我就簡單說一下。
143A09’48”
得了定以後,然後呢你真正去觀的時候啊,那個又不行了,你一觀哪,那個心就定不住,要定啊,那個就不能觀。啊那不管,因為你已經有過這個定的經驗,那個時候,進一步你全部的精神啊,就幹什麼啊?就用在這個觀上面去,用在觀上面;散亂,散亂也不管,你觀。不過剛開始觀的時候啊,譬如說我們要觀一個佛像,他有個特別的方法的。不是說你看的,噢,他有啊三十二相,一個一個相要去啊觀他;有八十隨形好,乃至於喔咿頭光三尺,嘶身光六尺,一大堆的去觀,不是的(ㄉㄧ˙)。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定心當中,就是你緣一個總的佛像,乃至於白眉毫相,這一點,嗯全部精神看在那裡;等到可以了,你慢慢的把它這個心哪,啊慢慢的啊把它擴大,然後呢觀察,這個時候再去找他,啊就是這樣。
143A10’43”
前面那個看好了以後,定在那一點的話,那是定;到那個時候,你進一步去找,它那心亂了,亂了,亂了,對不起,你馬上又把它拉回來,偏在定上面。那定了,然後呢你再去用那個定的心力去觀,它這樣的善巧的調,啊這樣。哦總是觀的特質,是依止著那樣的前面哪由於輕安扶持的這個力量,去啊去觀察你所觀察的。那個時候你觀察得久了,久了以後啊,那個心哪,欸跟前面不一樣了。前面是你一觀它就動、散,現在呢因為你久久練習以後啊,當你的這觀力越深哪它那個定也越深;啊反過來,它定深的時候,那個觀力也越深…。一直等到什麼時候呢?等到哇由於你由於觀所引發那個輕安。所以當你觀的時候啊,那個輕安也跟著來了,哦這個時候什麼啊?觀的自性。
143A11’50”
所以現在我們要腦筋擺在那裡想的話,啊再想想頭痛得要命,他不等到你那個如法如理真正去觀的時候啊,啊那是無比的輕快。而實際上呢,這一個時候的這一個,才是真正最佛法的重心。因為有無比的輕快,所以呀,你要觀再久、再長啊都不怕。而且這個力量最強,而且最正確,所以你看什麼東西的問題的真相,才能夠真正無餘的徹底找到、徹底解決…,啊這個就是它的觀的自性。
143A12’28”
【《莊嚴經論》云:「正住為所依,心安住於心,及善思擇法,應知是止觀。」】
那麼就是這樣。那這個時候啊「正住為所依」,如果我們心安住在如理如法的地方,你能夠這樣去做,那個心啊就自己安住在心相上面,不會緣著外境亂轉,這個是止。然後呢,根據這一個去啊能夠善巧思惟、觀察一切法,這一個是觀…。啊下面:
143A13’07”
【止觀必須俱修,】
真正學的時候要一起來,為什麼呀?
143A13’14”
【如夜間觀畫,須燈明亮,復無風動,方能明了見諸色相。】
就像我們晚上看一樣東西一樣,那個時候啊一定要個條件,什麼條件哪?要很亮的一盞燈,那盞燈哪還不能動搖。如果在風當中「刮拉、刮拉」閃來閃去的話,對不起,那個不行,啊那個不行,一定要啊寧、寧靜,一點風都沒有,然後光明很亮,那個時候你能夠哇見到種種的色。為什麼呀?現在我們在什麼啊?在無明長夜當中,不曉得裡邊是什麼東西。所以你正確的了解,也必定要,第一個---光明,而這個光明不能動搖,哦動搖看出來,那就看不清楚;如果沒有光明,一片漆黑。不動搖是止,而光明是觀。所以,
143A14’16”
【隨缺其一呀便不明顯,】
這個很清楚的。
143A14’21”
【如是觀甚深空性啊,亦須無倒了解真實之慧…,及隨欲(安止)安住之止,方能明了見真實義。《月燈經》云哪:啊「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
現在呢,我們哪…所以顛倒的原因,也並不了解得事情的真相,所謂真如性;那麼由於不了解,所以要產生種種的執著。那麼現在我們要真正了解的話,那個時候要見到它的特質,觀甚深的空性哪,同樣的需要這個明白的啊光明一樣,這個就是喏「無倒了解真實的智慧」。這個一定要,首先哪要沒有錯誤的了解這個東西…。啊了解了,根據這個了解呀深入的觀察,最後呢現證這個意義,就是這樣。那麼這個所使用的方法是什麼呢?一定要經過哇聞、思、修抉擇,然後呢到最後再用那個啊深、真正的止觀的觀力呀,把它徹底的安、明證(編者按:此三字不確定,待考),所以啊一定需要「隨欲安住之止」。
143A15’56”
(啊)什麼為什麼叫隨欲安住之止呢?(哦)你!全部精神要想擺在這個上面,欸它能聽你招呼…。現在我們這個心念啊就是不聽我們招呼,嘶不要說觀甚深空性,意思就大徹大悟;連它最簡單的,做一點隨便的小事情,啊念一聲佛,拜一下佛,它就是啊心裡面哪在胡思亂想,啊不能像我們所希望的那個樣…。那個時候你要觀甚深空性,那絕對少不了。那麼有了這一個啊,你又了解了這個真實的內容、內涵,經過聞、思,然後再去觀察,最後你如理如量的親見事實,這樣。所以說啊,根據了這個,「方能明見真實義」---這個是不錯的啊,哦真如的本性是如何。
143A16’59”
經上面說,由止的力量啊,它不動搖,啊這個像燈一樣;那麼「由觀故如山」,這個啊不動搖這個前面的不動搖指什麼呢?就是啊能夠哇啊心不動搖,然後因為有不動搖的這個心,然後能去如理觀察,如理觀察、如實而止的話,那就不會一切境界……啊所以說如如不動。那時候像山王一樣,真正的如如不動,所以由觀故如山哪…,哦這個是(說)第一個,啊說,說明了(ㄌㄧㄠˇ)止觀的自性,啊止觀的自性。
143A17’45”
【丑二 學止啊(法 分二:寅)哦初 修止法,(寅)二 修止量。】
那麼先把止啊說一下,學的「法」,什麼的方法?;達到什麼樣的量?。現在下面:
143A18’08”
【(初又分二:卯初 加行,卯二 正行。 今初)】
「初又分二」,先哪加行,其次是正行。就是你沒有學的之前,應該有一些什麼準備?,應該以什麼基礎?,根據這個基礎準備,啊開始去學!啊正確的修止的方法,現在先說這個基礎。
143A18’32”
【《入行論》云:「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不貪世修成。」故當先求修止。復應先備修止資糧。】
他前面先引一段論,啊來告訴我們、策勵我們。說,你!具足了這一個兩樣東西,你就能夠摧伏一切煩惱。實際上處處地方提醒我們,我們要解決痛苦,痛苦的根本在這裡---煩惱。要想解除煩惱,必定要學止觀;要學止觀哪先要學止,依止起觀…。那麼現在要學止,應該怎麼辦呢?你一定哪對世間的這一些東西呀,不要被它所轉,所以呀一定要離欲「不貪世」。143A19’32”對世間你有一點染著的話,對不起,你沒有用。啊所以呀一定要不貪世間的一切,那個時候止就修成;修成了止,由止修觀;止觀成就,煩惱破除,得解脫。所以這一個地方啊先要啊修止。那麼修止先要具備的資糧---條件是什麼?,也是引那個論:
143A19’59”
【如《莊嚴經論》云哪:「具慧修行境哪,謂易得 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
五樣東西,他下面說這個哪五樣:
143A20’10”
【易得 謂易得衣食等順緣。】
這是第一個。就是雖然我們修行,修行的的確確還要吃、還要住等等。啊如果說為什麼要易得呢?如果你易得一天到晚你忙這個東西的話,就像做生意人的話,一天到晚忙這個,忙完了以後,哎,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嘛吃、穿,好囉睡覺,明天再去忙,這個沒有用。現在我們不是,那很容易得到;得到了以後呢,因為容易得到,所以你全部精神哪可以貫注在這裡,專門學這個。第二:
143A20’42”
【善處】
這個住的地方,還要好。
143A20’45”
【(謂)無猛獸怨魔等惱害。】
如果有這一些惱害也不行。
143A20’50”
【善地謂不引生疾病。】
這樣,有很多地方,比如這個地方太潮溼,這個地方太熱,或者這個地方這有什麼,喔這個不行。啊第四:
143A21’01”
【善友謂具如法良友。】
這個很重要、很重要,這個善知識有兩種:上面是尊長,教導你的;下面是同修,乃至於護持你的。第五:
143A21’15”
【瑜伽安樂具謂遠離喧鬧。是謂隨順處所。】
最後呢,就是啊你真正修「瑜伽」,修定的時候啊,相應的這一些東西。這個啊要包括什麼?遠離熱鬧。所以真正學定,一定是為什麼要離開這個塵世,在塵世當中,絕無可能,絕無可能,啊隨順於修法相應的這種地方。除了這個以外,他下面特別說明:
143A21’47”
【修止之人哪,復須少欲,不求眾多上妙飲食等,略有粗劣便能知足。】
要少欲知足,這個欲望是愈少愈好,愈少愈好。啊所以啊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個事情---要知足,這個說得很清楚、很清楚,你稍微一點粗劣的啊就能知足。所以這是為什麼啊我們真正來修學佛法,千萬不可以呀---噢喲說現在的營養學怎麼講,噢喲又要什麼這個蛋白質,又要什麼,啊又要維他命一大堆。啊這個不要,啊的的確確的,如果說你不學定,那個是需要,那個你要靠那個身體嘛;你真正如果學定,一旦引發了身心輕安的話,那個身體的話,那簡直是啊,你以最簡單去,都能維持它…。
143A22’42”
啊不要說以前古代的,我們想迦葉(ㄕㄜˋ)頭陀,乃至於我們看歷史上;眼前我周圍有好幾個人,啊那還沒有得到根本定喔,喔以前我們一起啊,我還記得那個事情已經十幾年以前了,那有一個同修,他後來得到了,慢慢、慢慢的學成功了。嗯早晨吃過了這個一點稀飯,然後坐上去,平常吃半碗稀飯就夠了。喔吚平常啊跟我們也是一樣,那個缽啊滿滿的一缽還不夠。嘶啊他到後來啊慢慢、慢慢的啊學,學了成功了。學了成功以後,沒有還沒得根本定,那這種、這種情況之下,只是欲界定而已,啊最多啊未到地定。早晨一坐,嗯張開眼睛來,下午,天已經都黑了。那時候他自己啊就無比的輕安,你稍微多一點哪,這裝得滿滿的一碗,他只吃半碗,為什麼啊?吃得多了以後,唉呦,這個身體之粗重,那也感覺得不舒服啊,他要一點點就夠了,就是這樣。
143A23’42”
然後呢那個衣服等等都不要,啊那時候我們住在南部哇,天氣熱得個不得了,我在那兒地方老冒汗,他頭頂上面還戴了個帽子,這個毛線帽;而冬天那個冷得個要命,他仍舊這麼一件衣服,妙咧啊是,得到了那個時候是有這樣的,可是啊沒有得到之前的話,你要下苦功喔。所以如果說,你不能放棄世間的這一種東西,你不能少欲知足的話,這一些東西永遠只是看天上人造衛星,只有你羨慕的份。
143A24’16”
所以這為什麼我們的修學佛法之前,一定要先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呢策發那個勝解,說它殊勝的好處,然後呢說沒有得到的這個絕大的過患。你一定要哇先透過你的思惟、觀察,內心當中生起,那時候才不會呀眼前小小境界所轉。否則的儘管怎麼,到那時候你說得啊,哎呀道理大得不得了哇,說一大堆個道理:「喔唷,修行,修行弄了半天這樣的話,萬一生了病怎麼辦?」對呀那到那時候想:是啊,要要叫你這樣的話,叫你放捨一點,生了病大家來指責你呀,好、好、好、好,啊種種的藉口啊,先把自己保護得啊,啊保護得牢牢的。啊把那個自己的監牢那個鐵門哪,是說(還)唯恐少,木頭的不夠還嫌鐵,鐵的有了鐵條,豎的不夠還要橫,橫的不夠還要加鎖,哦封得封死在這裡,牢牢覺得很安全。啊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啊所以在這一個地方啊,沒有第二條路,第一個要得正知見,然後呢要如理思惟、觀察,要產生勝解。到那時候自然而然哪你會一步一步的深入…,一步步深入。
143A25’33”
我剛才說這個現在的人,說我們總覺得啊:「唉呀找不到。」因為不肯找嘛,你一天到晚保護自己,在那個(紛)塵欲當中忙都來不及。喔啊這一個時候不是沒有哇,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人家說物以類聚,就是這個樣。你真正的修行人,你跑得去跟兩句話一談哪,他第二次也不跟你開口了;啊你真正的有這個信念,你跑得去,那時候,人家才看,嗯,差不多,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143A26’07”
所以我們看看那個古德那種機緣,乃至於現在的人,那虛雲老和尚不是去朝,朝印度還是朝哪裡啊?經過雲南的時候啊,欸就看見一個老修行,人家說:「欸,這個幾十年了,他從來不跟人家開口,就那麼修了」虛雲老和尚也是看見了給他問訊,他也不理,跟他講話,他也不理,這樣。啊!虛雲老和尚的確,他自個兒修行的禪和子啊,你不理,那我也不理。好嘛你鏗鈴匡啷墾地,我也墾地,啊到了時間了,欸進去了,他也跟進去。跟進去,那一個老禪和妙咧,他自己煮他的飯。欸,那沒關係,你煮你的飯,我做我的事情。啊如果看見碗沒拿出來才拿碗,沒有水就那拿,然後燒好了飯,他自己也裝了飯自己吃。虛雲老和尚也不去管他,對啊,也自己裝了就吃,就是這樣,啊弄弄了個幾天。那個人、人說:「啊從來沒看見過,不招呼你嘛你自然吃。」虛雲老和尚怎麼說?「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人家來了以後啊,你不招呼的。」欸!,嘶嘶喔大家就、就是這一句話,說完了大家也不理囉,就是這樣。
143A27’13”
說明了(ㄌㄧㄠˇ)什麼?世間不是沒有這種,要我們看見的時候,我們本來也就不願意到那種地方去,看見這種人更是,說起來還是,喔唷這好像……自己有種種藉口…。(啊)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世間不是沒有這種人哪,實際上呢,我們心裡面哪,一定是跟什麼啊?跟什麼相應。最你不反省還不知道,你一反省啊,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我們第一個重要的,要有正知見、認得,然後呢千萬不要啊用種種的藉口,保護自己的煩惱,那…就一點份都沒有了。這是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少欲知足,那個是修行必不可少的啊。
143A27’59”
【復不營商謀利,棄捨醫卜等雜務,及與他人往還(之)因緣喏。】
這個很容易懂。也許前面兩個還是容易喲,「營商謀利、棄捨醫卜等雜務」,就世間一切雜務。還要「他人往還因緣」,這個啊記住:(啊)自未調伏而能調伏他者,無有是處哇,你牢牢記住這一句話的話,跟別人的往還因緣你自然斷得掉。否則的話,唉呀,牽絲攀藤一大堆,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少不了,這個也什麼、那個也什麼。啊…要怎麼辦呢?
143A28’44”
【嚴持所受淨戒。】
對於淨戒啊要嚴持。
143A28’47”
【思維諸欲過患及(與)無常等理。】
這樣的思惟,自然行。
143A28’53”
【具備如是止資糧已,於安樂座端身正坐,足結跏趺,雙手定印,先調息等。如是所說加行六法,及下士、中士法皆應先修。尤應善修大菩提心。】
那個就是前面的基礎。前面說過囉,你沒有這個基礎的話,不行。所以另外一個人哪,如果失壞止資糧,就是說如果這個前面的基礎不修,你就算坐上一千年,沒有用。哦現在不是不會學,你根本的基礎都沒有,大家說:「哎呀,我要學定啊」。那個是真是啊就癡人說夢,啊這一個下面的我們明天再說。
143A29’38”
143B00’00”
今天請翻到本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後面的附錄,第五百六十二頁,這是這個,這是啊簡略的說明,啊《略論》當中止觀二法當中。那麼啊關於啊為什麼要特別講止觀的道理,以及先講止,那麼要止就是學定,那個定一定要定的資糧,沒有定的資糧那不可能。啊換句話說,就是你必定要有這樣相應的因,那麼才能夠啊感得相應的果…。這個講起來啊道理呀,好像兩句話就簡單的交代清楚,真正修起來非常不簡單,真正修起來非常不簡單。
143B01’11”
啊我們現在通常啊有兩類人,說過猶不及;大部分人呢---不及,哎呀,啊說:「這個東西呀,啊我們怎麼可能哪,斯啊我們是不行啊」對在家人來說,以現在的情勢,這個也倒是事實。以現在,現在一般的在家人,要想學止很難,那不是不可能,喝很難。但是對出家人來說,這個並不是不可能,你只要肯如理的去做的話,一定做得到…。
143B01’50”
那麼這個條件是什麼呢?就是前面那一些,啊你必定要深深的照著這個啊前面那個道前基礎,共下、共中這個兩部分。如果對這個兩樣東西你能夠善巧了,前面所說的少欲知足等等,你的的確確能夠做到了,那個學定不難。(啊)因為共下、共中的告訴你,現法固然很快的過去,使得你啊對它不但一無貪著,而且會:啊呀感到恐怖、害怕。然後呢就算求後法,你也了解它不究竟,一樣的,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哪哦只有一條路,哦全部精神去修持…。那個時候,你有了這一個前面的推動的力量,按照著修持的次第---學戒。那個時候哇一方面嘛,你的行為呀慢慢、慢慢的啊調柔、相應,一方面由於學戒的啊正見的提持,這個實際上也是調練你的心,啊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它戒的真正的定義,哦調這個。那個時候,你坐下來學定的話,很容易,很容易,(啊)這樣。
143B03’26”
所以在這一點的啊,我們不必害怕,但是也不要狂妄。啊有狂妄的人,現在我們通常大部分念佛的人哪,是屬於前一類;學禪的人,往往是容易呀偏於後一類。不是說這兩類人都是這樣喔,比較起來,比較起來。所以念佛的人,覺得:「唉呀,我不行啊」就是這樣,啊那麼只有啊,說念念哪,那因為這個心裡邊的啊,所以啊他先已經擋住了自己了。不要說正規的念佛,實際上,他這一個前面的準備什麼等等,一碰到真正要如理修學啊,他自己先把這種概念擋在那裡。結果呢就這麼簡單的修學的方法,他也摸不透,而沒辦法進去。
143B04’18”
而狂妄的人呢,這樣---啊看見那個禪哪是這個樣的啊,他總覺得一步登天,「啊這種東西只要一來的話,啊弄弄,這樣弄的話,就不是簡單了嗎?」那個時候我們要了解,你真正看那個禪師,啊不管你學哪一個…,他當初開始學的時候,那個精神哪,絕對不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啊然後我們常常舉那個例子,譬如說,說牛頭法融,乃至於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啊乃至於憨山大師遇見的那個人。他在山裡邊幾十年,沒有一個人講話,可你不管你去了以後,他絕對不會跟你啊說一句話,除非看見你相應了。換句話說,他心裡上面哪這個遠離呀、少欲知足啊。
143B05’09”
說我們現在呀這種情況,這一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啊呀,那個像個大、那個大草包一樣,什麼東西都是這樣。然後呢因為這樣的,所以說狂妄得不得了,自己覺得:啊,這一個就行,那個啊說沒有真正了解,根本沒有衡量一下自己的內情,啊沒有衡量一下內情,這個我們決定應該了解的。
143B05’34”
也許有人說:「欸!,那個古德們不是三言兩句就開了,就通了嗎?」啊如果就這一點來看的話,我已經說過很多次那個比喻呀,不必再說了,啊不必再說了。說你真正的如法行持的人,他一定是什麼呢?一定有這個先決條件。我為什麼要講那個呢?就是說,那個就是啊做(任何仔)任何一樣事情,你必定要仔細的了解它的因果的必然關係。啊通常我們的啊因為啊不善於學,啊一種不善學呢,畏怯,先擋住了;一種不善於學呢,龐雜,如果學了一大堆,根本不曉得它的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啊然後呢,總是啊空、空想,啊看見那個高,自己是總覺得高,啊所以呀這兩者當中啊,哦過猶不及,欸然後呢兩人一樣的,你不能把握住這個因果的必然性。
143B06’40”
現在我們這一個地方,前面三言兩句說的啊,啊本來在這一個地方,是有了前面三個次第來,所以可以三言兩句而、而交代清楚就可以;而我們現在呢,實際上不是。實際上我們前面一路講上來,固然有的人哪已經有很清楚的認識,譬如確實還有不少人,沒有很多認識。而偏偏大家又急著,啊,又想要學定,乃至於呀期望得到---念佛的話得到念佛三昧,學禪的得到馬上開悟。嘶所以呀,不管那個前面那個修止的資糧,就說啊我只要學了後面就夠了,啊那是一定出毛病,所以我這個地方呢特別說一下,特別說一下。
143B07’32”
啊那譬如說我們現在講,以現在來說吧,啊說這個啊這個廣欽老和尚如何,虛雲老和尚如何,嘶來果老和尚如何。他們幾位是了不起的啊,可是你不妨看看他當初在修學的時候狀態呢,沒有一個例外的…,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廣欽老和尚頭上個幾年,這虛雲老和尚頭上個幾年,他有沒有跟人家說開過(一口)一聲口啊,幾年關在山裡邊,就這個樣,所以你這個這樣一看就曉得了。來果老和尚亦復如此,乃至於到了高旻,在那兒待了三個月,人家問他:「欸,某人啊,我們大殿上供的什麼佛啊?」「啊我不知道」…。
143B08’12”
啊所以這個你必定要從這個上面去呀好好的檢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的。你有了這個啊衡量,所以不是說忙著啊,哎呀,我現在可以開始學定了,懂得了。嗯那是耽誤了(ㄌㄧㄠˇ)自己,那是耽誤了(ㄌㄧㄠˇ)自己。啊你那個屋基沒有造,你就忙上、上面去的話,忙了半天塌下來,都是白浪費。我們一生難得來,在末法的時候,還能夠聽到這個圓滿的教法,而!不照著這個次第慢慢的做上去的話,這個是一個最大的損失,最大的損失。
143B08’56”
欸在我讀過的祖師的傳記當中,最動人的一本傳記,最感人的一本傳記,是《密勒日巴尊者傳》,欸他有三句名言:「啊要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修時高處到,啊單人修時雙人到。」不要急,慢一點,絕對不怕,欲速不達。慢怎麼慢呢?不是停在那裡不動喔,從基礎啊。所以低處修時高處到,那個基礎是絕對不能忽視;你有了基礎,上面一定有,你只忙上面的話,哦一點一定沒有。
143B09’42”
因為前面道理很簡單的,假定你真的念死的心提起來,你哪有不修、不修行的!。喔唷,現在我們一點事情碰在眼前,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知見一大堆。你一天到晚想,喔唷,這個人造衛星,乃至於太空旅行,啊都是在那兒空想、空夢啊。啊所以啊不必現在說:「啊唉呀,我要救一切人啊」,這個「兩個人」是表示我以外其他的,您能夠自己如理的自己調伏自己,自然你能夠調伏別人…。他之所以一生成就的原因,就是這個樣。所以他儘管行持的是最了不起的法門,可是他自己總說:「唉呀,我是兔子啊,哦那一些大德們是獅子走的路,我怎麼可以敢他們比啊」,欸,結果他就是獅子當中的獅子。
143B10’38”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哪,這、這個自己曉得愚癡的人,這一種人是智者;現在我們呢自己覺得很聰明,對不起,這個有問題,這個有問題,啊這個啊(我們)值得我們一再反省的…。啊當然我說的話是沒有什麼用,也不能作為憑證,我只是啊(想)把佛、菩薩、祖師他們的經驗,一再重複的在這一個地方教誡自己,也勉勵同學。現在呢,我們在這個啊前面那個啊加行,換句話說上面,再看看有了這個基礎以後啊,那時候就是怎麼樣去正式開始學定了。這個第二啊:
143B11’30”
【(卯二) 正行 分二:(辰)初 明住心(之)所緣,(辰)二 明如何修住心。】
先呢,就是說當然我們要學定的時候,那個定的對象,譬如說你要念佛,那麼您所念的是佛,你數息,那麼你心所專注的就是息,啊乃至於五停心觀當中白骨觀啊等等,所以你!啊所!觀的、所緣的對象是什麼?。那麼這個選好了以後,進一步根據我!所緣的,怎麼樣使能緣之心,安住在所緣之境上面,產生那一個啊心的啊奢摩他功效,就得定…。那麼這個(總明所緣當中又分兩個。143B12’31”啊)「明住心所緣」分兩個。
143B12’34”
【(初又分二:巳初 總明所緣,巳二 此處所緣。)】
第一個「總明所緣」,「此處所緣」。那麼先把我們應該觀的、緣的對象啊,整個的說明;其次,現在我們這地方,要修些什麼…。
143B12’50”
【今初 總有四種所緣,謂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
總共有四種,下面這四樣,這個四樣因為下面會解釋,所以我們只要了解這個名詞。其實這個裡邊哪,第一個周徧所緣哪,就是整個的啊,他並沒有說,就是說啊我們整個的,你所要……我們緣的對象,就是觀之境、所觀之境啊,周徧圓滿的不外乎這一些。那個哪一些呢?就是說下面這幾樣,啊下面這幾樣。那麼這一個為什麼別立名詞呢?是的(ㄉㄧ˙),他這個因為內涵哪分類的不同,我們只要看下去就知道了。「初中」,就周徧所緣哪分四:
143B13’46”
【(初中有四,謂)在 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
那個四樣東西,我們也看看下面的解釋。
143B13’58”
【就 能緣心安立 二種(影像)形像。】
啊就是說我們能緣的心啊,去緣那個對象的時候,實際上啊,是譬如說我們看一個佛像,好像外面的;當你真正得定的時候,不是啊定在這個佛像上面,而是你能緣的心哪,把外面的形像取為你所緣之境,那個時候你內心當中現起來,所以這是你內心所顯的一個影像…。啊所以真正的定當中所觀的,是內心所!現起的影像,所以叫「影像」這樣。而是這一個影像在什麼地方呢?在我們能緣心上面哪現起來的啊。那麼那個時候啊,有兩種:
143B14’50”
【(初 謂有觀察分別之毘鉢舍那所緣,次 謂無觀察分別之奢摩他所緣。)】
「初謂有觀察分別之毘鉢舍那(ㄋㄨㄛ)」,這個叫有分別影像,啊這個啊毘鉢舍那是種觀,啊這個雖然是個影像,但是呢你去分別觀察的,這一種叫作毘鉢舍那,叫作觀。還有一種什麼是無分別呢?就是啊止。啊這個止是那看了以後,使得它安住,內心產生這個影像啊不動,不去分別它,這叫無分別形像(影像),那個是、是止所緣的,奢摩他所緣…。譬如說我們現在修念佛三昧,剛開始的時候,你把外面的形像要看,看完了以後,安住在上面,使得內心產生這個形像;內心產生了這個形像以後啊,那個時候,這個形像不動它,一直等到觀起來,觀得見,很穩固,那個時候不必去分別,就是你開眼閉眼,看見那個佛一直在你眼前,就是這樣,說不必分別的。
143B15’44”
那麼有分別奢摩他呢(編者按:疑師口誤,似應作「有分別毘鉢舍那」),那就是說觀。現在平常啊好像我們哪不大這個理解到,實際上呢這個禪呢就是這個,啊它也是個觀,不過它不是觀一個顯境的,是一個名言的啊。啊這個我們所謂的表義啊,有啊顯境的、有名言的。什麼解釋顯境的?一個境相,喔一個樣子。那個另外一種呢?意義。就是說啊,所以這個禪哪看啊「念佛的是誰」,是哪一個在念佛呀?,啊「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啊?」他要找哇,不斷的去尋、去伺,哦找那個東西在哪裡啊?,這個是在分別觀察這個東西。實際上呢這個一定在定當中,啊所以呀那個禪哪,也就決定不會超過這個裡邊。所以我們如果真的懂得的話,(教內)教內、教外的話,真正的原則統統在這個裡頭。
143B16’50”
啊不過呢,這有一點要說明喔,所謂稱為教外別傳的話,那是啊他這個根性有一種特別的,是啊你不必跟他細講道理。現在我們是講完了道理照著去做,像個工程師一樣;有很多人你不必講道理,你告訴他:就這麼做。耶,他信得過你就這麼做,還是可以得到同樣的好處的。啊但是呢所用的方法的內容,卻是千真萬確,完全一模一樣,完全一模一樣,就是這樣。不過呢,就是所對根性的不同。所以佛說得很清楚,因為根性的不同,嘶他用的方法是有差別,可是所對治的內容卻是一個---煩惱嘛,所謂煩惱障、所知障。解決了,最後的結果也是一個,佛的法身嘛。所以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哪,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下面說:
143B17’47”
【言影像者,謂非所緣之自相實(事)體,乃是心中所現之影像(耳)。】
剛才說過了。
143B17’55”
【第三是 就所緣境 安立的啊,】
啊那個兩樣東西啊剛才說,不是說我們所緣的實體,而是說我們能緣的心上面哪,在心上面也現起的影像。第三呢,是看我們所看的對象,叫「事邊際」,那所緣的事。143B18’17”
【如思維 於五蘊中 總攝一切有為法,於四諦中 總攝一切取捨所知,即於彼中數量決定,是謂 盡所有邊際(性)。】
什麼叫「事邊際性」呢?那這樣,說就是說這一個啊所緣的事情,從所緣的事情方面來說的,邊際就是說那到周界,啊把你要看的這一件事情,從它的著眼點最細的地方,到它的整個的範圍這個裡邊。我譬如說,我們現在呀思惟五蘊,說一切有為法,哪些有為法呢?從眼前的開始,包含了(ㄌㄧㄠˇ)所有一切,那個啊叫有為法。我們可以拿五樣東西,五個大類,分成五個項目啊含攝無餘。哪五、五樣呢?五蘊。色蘊就是我們眼睛看得見的外色、內色等等,色法就是;然後呢色、心二法,心又細分成功受、想、行、識等等,這樣。
143B19’29”
那麼「由於四諦中總攝一切取捨所知」,對於這個(所)外面一切的法,不管是有為、無為,哪一個是對、如理,哪一個是不對、非理,啊應該取如理的、捨非理的。那麼這一個道理啊,在四諦當中啊含攝無遺。(啊)小的、狹的是小乘,究竟圓滿的是大乘,還是不外乎這個四樣東西,那麼就在這一個當中能夠啊「數量決定」。啊數跟量,換句話說,它整個的內涵哪,能夠究竟圓滿、一無所遺,而如理如量的去觀察,那麼這個叫什麼啊?「盡所有邊際性」,啊!這個叫作盡所有…邊際性。實際上的我們哪通常說的叫什麼啊?斯叫盡所有性,盡所有性。那麼性宗,尤其天台,另外的一個叫俗諦,啊俗諦---啊緣起而所現的現象。另外呢,
143B20’53”
【如 思維諸法 本性如是,更無他性,是謂 如所有邊際性。】
欸這一個啊萬事萬物,不管是以五蘊所攝的有為來說,一切我們所知的取捨來說,乃至於(包)總括有為、無為的,就是十二處、十八界來說,它所有的一切的那一些法,它那個法的法性,根本的本質怎麼樣的呢?喔,原來這個根本的本質是這個樣的啊。那這絕對沒有啊例外的,就這個樣,它那個本質就是這樣,「更無他性」。實際上呢,這個一切法的這一個本性如是,這個本性什麼?就是空性,這一個叫作「如所有邊際性」。啊所以天台所立的啊就是真諦,嗯欸?真的、啊勝義,這樣,那麼這一個啊叫作事邊際性,這個是法相上頭的啊所用的啊。
143B22’02”
哦談起那個法相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喔,唯識跟法相啊,通常啊都是好像唯識家說唯識法相,實際上這我們要了解喔:你真正要學唯識宗的話,那麼固然唯識法相一定要了解;說凡是修學佛法學教的,法相非懂不可。你唯識可以不必很精,這個法相不能不精。然後呢,如果你講自己修持,可以不要。啊尤其是教外別傳哪,這個宗下,他你當下能見到了本性,因為他第一步所要見到就是如所有性,那其他的慢慢的來,啊就他自行來說。要化他的話,對不起,那個法相還是非通不可,因為你了解了行相,知道了所用的世間的名字,然後可以告訴別人。否則你自己懂了,你說不上來,你又如何利益他去呢?。所以這個法相跟唯識啊,這實際上細說的是兩件事情喔。
143B23’10”
啊那麼通常呢,因為唯識的話,他的的確確從細部上,所以這個法相不透,唯識絕對不可能精。但實際上,另外一方面來說,學教的如果你不了法相的話,一樣的這個教義根本學不通的。不過我們學教的人啊廣泛的來說,學教的人哪不應該用唯識的法相,因為唯識一家的法相,他把那法相啊用唯識的眼光來去解釋它的,這個時候有一點的問題。
143B23’44”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說我們講一個尺,那個尺,當然我們曉得這是衡量長度的一個標準。啊!這個標準你在我們這裡說,我們是---有的說:啊我們用的我們的尺,啊以前的老法裡面叫老尺;啊那麼在這地方啊後來因為啊日本人來了以後啊,叫它台尺,實際上那個台尺就是中國的老法,我們以前小的時候叫老尺。啊後來剛來的時候,聽見說台尺,這個台尺怎麼一回事情?噢後來才曉得原來這樣。那麼後來呢叫市尺,現在叫作公尺,這是我們中國人用的尺。然後呢,欸英國人用的啊欸另外一個英尺,法國人用的另外一種尺,那沒關係,我們了解。可是如果用唯識的觀點來說的話,那他不是,他是以他這一個立場來看的,譬如說,我們說我們現在這裡英國人,他就是講的尺就是英尺。是啊這個啊廣義一定哪能夠含攝所有的狹義,但是呢如果用狹義,所謂以偏概全,這是一個錯誤的,懂不懂?。
143B24’59”
啊平常我們常常說的,拿了一粒麥,說一切的穀;麥是不是穀子?對的啊…。乃至於我們說:啊我是不是人?,啊我是人,所以人必須是我。人如果必須是我,那你們是什麼啊?你們都不是了…。啊這個概念我們要知道喔,所以我剛才說的,這個當我們正式學的時候啊,以後學的時候,這個我們應該了解。我倒不是一定說啊這個地方啊,說不、不要唯識,是因為佛法這個東西,畢竟哪它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各有!它所對治的根性。啊就是說,你學唯識來說的話,假定你開始對這個法相的了解啊,你先了解它的總相,啊然後呢,你說用在唯識上面怎麼解釋,那時候,你比較更容易客觀,更容易把握得住佛法的完整性。
143B25’58”
要不然哪,就像近代有一類人---有一類哦,不是全部喔,往往啊是拿他學的排斥別人,這個是必然會產生的,必然會產生的。啊平常我們這樣的話,就是說像我們小孩子一樣這樣,小孩子啊就是一個人,就說我們覺得是這個,那天經地義的,別人不是…。(啊)我們常常有這個諍論,就是這樣。他以他的概念當中的這個名詞,譬如我們剛才說的一尺,我們大人當然曉得,喔原來這個尺,還英國嘛有英尺,啊中國嘛有中國的中尺,日本有日尺。那那小孩子的話,只曉得:「我們的尺嘛就是這樣,啊這麼長,他那個尺這麼長,喔唷,不對、不對」就兩個人吵得天翻地覆,其實那完全多餘的嘛,所以我特別要說明這一點喏,啊這個是我們哪常犯的毛病。佛法啊本來拿這個東西來幫助我們解決的,我們不得善巧啊,把這東西啊,把我們越學越綑死,(啊)這個地方要順便一提,啊因為講到那個名詞的時候。那麼第四,
143B27’12”
【(第四 是就 所修果 安立,)】
啊第四 「所作成辦」,那個是就 所修的果 安立的。啊你要做的事情啊,欸都成就了。
143B27’20”
【謂由多修 止觀之力,便能引生 輕安等,成辦所辦(作)之果!。(此四 名 周徧所緣 者,)】
啊這個四個,名叫周徧所緣。那麼實際上呢,下面看喏:
143B27’33”
【謂此四種啊,非離 下諸所緣 別有異體啊,哦復能 徧彼 一切所緣也啊。】
啊這四樣東西原來啊,那並不是離開下面,下面就是前面剛才說的,這四個名詞當中「淨行所緣、淨惑所緣、善巧所緣」,並不離開那一些,(啊)這樣。只是說,就他那個啊觀察的時候的內涵,就他的學的時候的內容來說明,至於說真正學的時候,還是就下面這幾樣東西。(啊)而實際上呢,這也包含了(ㄌㄧㄠˇ)一切我們所修學的時候能緣之心,換句話說,我們的心哪所緣的境…。「第二」,那麼其次解釋下面三個。
143B28’24”
【(第二) 淨行所緣 有五,(哪個呢?就是叫:)(謂)多貪者(緣)修不淨觀,多瞋者緣慈悲,多癡者緣十二因緣,多慢者(緣)學界差別,多尋伺者緣出入息。】
這個我們哪平常都是啊(慣)很啊聽得習慣的啊,實際上真正修的時候啊,它每一樣東西有它很重要的特質在,非常重要的特質在。所以現在這一個地方呢,我們哪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同樣我也說明,現在這裡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別以為學了以後,你就根據這個啊可以啊學得得定。很多人有善根的,乃至於這個都不要他都可以,啊再不然的話呢,他有善根雖然夠,可是啊還差一點,那麼學了這個,的確也很快相應。是一般人來說,基礎沒有的話,就算這個聽懂了,不行…。啊他非要照《廣論》上面所說的內容。而《廣論》上面的內容懂了,夠嗎?,啊你還要看你的有沒有基礎喔,你有了這個基礎,然後把《廣論》上面所說的那一個啊,這樣做上去,那是一定成功的啊,143B29’39” 144A00’08”那麼這個是「淨行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