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P563L08-P564L04|P564L04-P565L11-略論
原文:P563
【第三善巧所緣(有)(亦)也有五,謂善巧色等五蘊,啊或者是眼界(等)呢十八界,或者眼處等十二處,或者無明等十二緣起,】【從善業生可愛果為處,】【從不善業啊不生可愛果為非處。】【(第四)淨惑所緣有二,】【啊(謂)從欲界至無所有,觀察下地粗相,上地淨相,哦暫伏煩惱種子。】【及修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乃成的永斷煩惱種子。】
【(巳二此處所緣。)《三摩地王經》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嚴,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定。」】【由緣佛身持心,即是念佛而生廣大福。】【若佛身相明了堅固啊,可作禮拜供養發願懺悔等修集P564資糧,淨除(治)罪障之田哪,】【臨命終時不失念佛(念)。】【若修密法尤與修天瑜伽相順,利益極多。】【故當以佛身作所緣境(也)。】【此所緣境復有二取法,謂由心新想,及於原有佛像想令明顯!。】【啊前者益大,後者(通顯、密乘,)通顯密乘,今如後修。】【先哪當求一個莊嚴的佛像(若繪若鑄),】
【數數觀察善取其相,】【作意思維呀令心中現。】144B【此復當作真佛身想,不應作繪鑄之像想。】【惟當於一所緣令心堅住,不可改換眾多異類所緣。】【先令身相粗分略為明顯,即應專一而修。】【爾時若觀黃色現為紅色,欲觀坐相現為立相,欲修一尊現為多尊,則不可隨轉,唯應於一根本所緣令心不動。】【聖勇師云:「應於一所緣,能堅固其意志,若轉多所緣,意為煩惱擾。」】【以是作意所修身相時,祇要有粗分於心現起,即是獲得所緣境,當緣彼而修(也)。】
【(辰二)明如何修住心。】【《辨中邊論》云:】【「懈怠忘聖言,及沉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此說由斷五種過失,修八對治行而修止。】【初於三摩地起加行時,懈怠是過失。】【對治此過共有四法。】【(《中邊》論》中說!(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謂希求三摩地之欲心,】【此是(精)勤修三摩地(之)因啊。是能依啊是(謂)精進!。】【所因謂見三摩地功德之信,此是欲心之因。(能果謂輕安),】【此是精進之果!。】【(由依淨信引生希欲,依止希欲發生精進,依精進故引生輕安)。】【故此四法是五過失P565中懈怠之對治(也)。】
【次精進修三摩地時,忘失教授是過失。】【對治此過啊當修正念。】【非僅不忘所緣便足,內心哪專住所緣(境)已,要有明了之定解方可!。】【《集論》云:「云何為念?於串習事心不忘為相,不散為業。」】【謂不忘失所緣境,令心與境串習和合,即念的自性。】
【第三心住三摩地時,掉舉(沉沒)是過失。】【對治此過當修正知。】【由正知力,(觀察沉掉,為生未生,見沉掉生,上者迎頭遮止),】【中者呀纔生尋滅,下者亦須生已不久即當斷除。】【如是沉掉二法,為修清淨三摩地之主要障礙。】【如云:「於明了分沉沒為障,於專住分掉舉為障,(故當)故當了知沉掉為修清淨三摩地之主要障源(礙)。」】【故當善知沉沒,掉舉,啊惛沉之行相。】【其中惛沉,《俱舍論》(《集論》)皆說所緣不明了,身心粗重(ㄔㄨㄥˊ)為相,是癡分攝…。】【(沉沒有)粗細二分,粗者,令心黑闇,或於所緣哪雖未散動,然失明了之力,但澄淨而已。】【細微(細)沉沒,謂有明淨二分,而於所緣無定解力,】【略為低緩。】【不應誤解沉沒、惛沉為一事喔,】
解說:
144A00’00”
[上面所說的那一個啊,這樣做上去,那是一定成功的啊]…,144A00’08”那麼這個是「淨行所緣」。
144A00’13”啊
【第三 善巧所緣(有)(亦)也有五,謂善巧 色等五蘊,啊或者是 眼界(等)呢十八界,或者 眼處等十二處,或者 無明等十二緣起,】
平常我們哪修學佛法當中,不外乎五蘊,啊然後呢六處,或者是再加上內、外六處的十二處、十八界等等,就是把我們一切的有為、無為法,不同的分類的開合。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的不同去開合它呢?那個有個原因,因為佛說法,無非是對治我們眾生的習氣。啊那麼有的眾生啊在(色)心、色兩法當中,對於這個色法的這個執著,或者愚癡比較重,那麼就色法比較偏重一點;如果心法的比較重,那麼就心法是特別偏重一點。所以心法的障礙比較大的,他就說五蘊---色法總說一個色字就夠了;下面呢,心法就開為啊受、想、行、識,然後呢這個裡邊又說心王、心所等等,啊這樣。
144A01’38”
那麼如果呢,這個是略的,再不然呢就變成功六入,嘶啊或者叫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那、那個是對於色法開得比較廣,而心法比較略的啊。那麼最廣泛的---十八界。那個所以這樣的說明的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針對著我們什麼毛病,他就用什麼藥,啊這個啊我們應該了解的。他的總共的目的是絕對沒有差別,治我們眾生的兩種病---煩惱障、所知障,人、法我執,如此而已。那麼,從這一些前面的這個色、心的開合不同、(常)上頭啊說的,在乃至於下面:
144A02’35”
【從善業 生可愛果 為處,】
有的時候我們叫「是處」,這個就對的。
144A02’42”
【從不善業啊 不生可愛果 為非處。】
你要求可愛果而造不善業,對不起,無有是處。所以只有啊佛才徹底了解,說是處、非處之立,這個是第三。最後的,
144A03’02”
【(第四) 淨惑所緣 有二,】
啊「惑」是迷惑,換句話說這個地方的惑,就是指愚癡、無明。那麼有兩種:
144A03’13”
【啊(謂)從欲界 至無所有,觀察 下地粗相,上地淨相,哦暫伏 煩惱種子。】
哪兩種呢?有一種呢,把那個惑,就是煩惱,惑的另外一個名字叫煩惱,就是無明,暫時把它降伏。這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平常的四禪八定。那麼這個修法的時候呢,就觀哪下面這個啊粗鄙、可惡、可厭、可怕,厭惡厭捨,然後呢,一心修學上面的啊,啊使得上面的啊清淨的相引誘你。這也是一樣的,它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啊:了解下面的,我們哪這一件事情的過患,策發你的大厭離心;了解你所追求的這樣的可愛,策發你的啊好樂心。一個逼、一個推。然後呢,這個力量使得你呀正式在行持當中,對於平常眼前難捨的能捨掉,那麼對於你追求的難行的能行持,那個時候一步一步上去。那個才是世間的呦。
144A04’30”
所以這一個地方注意呦,啊我前面說那個,為什麼要那個基礎呢?也就是說,平常我們不要說,哎啊聽懂了一點點,在知見上面;嘶或者情緒上面啊聽見了,哎呀你所歡喜的,就說啊我要這一個去。這個沒有用,你一定要把你所要追求的嗯內容要了解,那個時候一定要把眼前難捨的那一種執著啊要放掉。而這個真正的說起來,這個難捨的執著不在外頭,究實說來,這個啊還在裡邊,就是自己的內心。或者有很多人哪習性強的啊,哎呀,對這個軟暖的習氣放不下;有很多人知見強的,喔唷,這個自以為了不起。你如果這一個內心當中,這一個概念哪不認識的話,根本「捨」都談不掉;認識了以後,才要有決心捨掉它。捨掉它的方法,還是在這個---曉得這個過患。
144A05’31”
所以剛才說啊,有很多人學了以後啊,自己覺得懂得很多啊,對不起,那實在是啊,他是一個啊越學越錯啊。啊要真正懂了以後,曉得:「啊原來這個東西,有這麼大的大禍害啊,我的毛病就害在這地方啊」。所以這個《圓覺》上面哪告訴我們哪,是鑽木啊取火一樣。啊你還是兩樣東西轉,轉得這個木頭出了火了,最後呢,火燒起來把木頭燒乾淨。好火滅煙飛,沒有囉,就是這樣欸,也就是說啊就在我們知見上頭,認識它知見的錯誤;然後呢,找到對治它的最後的;最後呢,欸!,用這個法門,把我們知見也好啊、情緒也好啊,嘶徹底的把它淨除乾淨,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
144A06’22”
所以他說,對下面的粗相啊要捨棄,啊不要說我們欲界地的這個啊一無可取,乃至於得到了根本定以後,它繼續上去也是一樣的啊。啊說那下地等的定啊,唉呀,那個是啊嘖毫無意思啊,他還是把它看成功啊非常可厭的,非常可厭的,捨離掉,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啊上得去…。那麼這個是只是啊暫伏就是了,下面呢,真正的佛法要想跳出世間的,那個是啊要永斷這個煩惱的啊種子。那要修什麼呢?
144A07’07”
【及修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 乃成的 永斷煩惱種子。】
啊這個四諦十六行相啊,我想啊大部分同學啊……欸,我想不一定大部分同學,有少數同學曾聽說過,我再說一下。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四諦,那麼每一諦當中,有四個行相---苦是啊無常、苦、空、無我;集是因、集、生、緣;然後呢,滅是滅、靜、妙、離;道是道、如、行、出。平常容或我們懂,那麼這個每一個諦當中的四樣東西是什麼意思呢?,那麼這地方,我也是給大家作一個最簡單的說明。
144A07’58”
啊我們總說起來是苦,那麼為什麼都是苦呢?,啊那是正觀的時候,不是說那個苦,明明這個是快樂的,那你怎麼說它又是苦呢?,有很多是根本不苦不樂,你怎麼說又它苦呢?。欸,所以啊,這個時候有它的內涵的。說原來我們所眼前的一切這個有為法啊,都是無常的,啊我們總覺得安全可靠的,它沒常相可得。啊粗的來說,就是剎那壞滅,永遠在那兒;細的來說啊,它沒有它的這個真實的常,根本的安住,這樣,所以叫無常。因為無常,所以苦---苦的嘛,固然是苦;快樂的呢,無常;壞的也是苦哇;行的呢,就是雖然現在不苦不樂,因為它沒有常的繼續下去的,那有苦哇,總是你不能保任它呢,啊所以說苦。
144A08’53”
對我們一般來說的話,我們都要把握得住,有那個……可是這個東西,偏偏就是又無常的。因為無常啊,所以苦;因為苦嘛,所以這個東西啊,為什麼啊?原來這個東西空。那假如說真的有一個常性的話,啊在繼續的常在,那實在的。既然是不斷的在那兒……你真正的觀,沒有真實的內涵在,一切東西都在那兒變化波譎當中。從這個裡邊,你原來發現哪,由、由什麼因緣呢它會變化?那由於啊這個這樣的因,所以感那個果,這個因是這樣的,所以果必然也是如此---空。這個裡邊也找不到實實在在的一個實有的東西;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把它看作「我」,沒有這個,這個是觀無常的內容。
144A09’43”
那麼集諦呢?,就是為什麼有這個苦的呢?,苦的因在哪裡呢?,啊所以集諦,就是要因、集、緣、生。啊那個因、集、緣、生哪,前面就講過了,「因」,那就是說什麼造的一個主因,那是無明、行。那麼這個主因哪,由於啊招感,由於在增長,然後呢造作這個業的關係呀,能夠啊將來「集」起種種的這個業,而感得將來向前流轉的「生」。那麼生完了以後呢,對不起,它生完了以後它又要滅,而且會繼續的攝受種種的這個因哪,繼續的使那個生死流轉的,這個叫「緣」,所以因、集、生、緣。
144A10’29”
不過這個因、集、生、緣,我在講前面的這個哦十二因緣當中的話,我把那一個「緣」擺在「生」的前面講,這它有個道理的,啊它有一個道理。就是說前面我講那個十二因緣當中啊,十二因緣通常是三、這三世、兩重因果講;但是呢我們在運用上面,就當下一生、一念上面講,所以把那個次序顛倒,不是次序顛倒,我們要活用它。那表示任何一法,從這一生到下一生,乃至於從這一件事情到前面推,乃至於一念前面的生起的關係,(啊)你了解它生起的必然因緣,啊這個是這樣…。啊這個對我們修學是絕端重要、絕端重要。
144A11’21”
那麼什麼是滅、靜、妙、離呢?,說既然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苦,為什麼苦啊?,那因為啊這個有為法,是由於這樣的啊啊因緣所招集感得的。那現在我們哪,看看有沒有辦法,能夠從這個地方跳出來,跳出那苦。說,要跳出苦、要找到苦的因,那麼把那個苦的因,如果是你如理的能夠把它消滅掉,所以把那個集諦,真正的能夠徹底的滅掉了以後,那、那個苦哇就靜息了,所以叫「滅、靜」。那個時候,這個東西才是「妙」的啊,現在我們眼前的世間的啊一切啊,那是毫無意思,毫無意思。是啊,說滅、靜、妙,那個時候,你得到這個啊,是永遠真正的「出離」了這個啊生死輪迴的痛苦,啊這個所以是滅諦的真正的現象。啊說滅是,滅它指什麼啊?滅這個啊集,換句話說,因滅則果滅,啊這個是《遺教經》上,(這是佛)千言萬語說來說去,就是這個。那麼,所以滅這個因的話,果也滅,果滅的話那就不苦,就靜息一切之苦,這個才是真正妙的啊,那個才是啊真正出離。
144A12’45”
那麼你要走這個,怎麼辦呢?要走那個「道」,啊這個是啊真實的之道。哦這一個道啊是什麼啊?是「真如自性」,不是虛假的啊,那麼以這樣的「行持」,才能夠得到(出離)「出離」的結果,這個就是道諦的真正的內涵。
144A13’05”
啊所以這個四個,每一個行相有它這個。那麼粗淺的來說,你了解了這一些的,喔原來這樣。那麼這四個字嗯每一個有它的特別的內涵,所以我們正學的時候啊,為什麼二乘哪說觀四諦十六行相,就是你如實的照著這個次第去正觀。當然這個正觀,一定經過啊戒、定,那個時候,你能夠啊如理的去觀的話,一定感得這個啊圓滿的果報,說這是我們了解的。這樣一來的話,就把那個煩惱的種子啊能永遠斷除,永遠斷除。
144A13’46”
也許大家談到這地方,覺得好像啊我們那個禪宗好像不要;你表面上去看,的確不要,就內涵來去看的話,一點不少。這個《楞嚴》上面哪就告訴我們:啊這個像空中鳥跡,你找不到痕跡的,痕跡雖然找不到,但是呢,對不起,從這個地方飛到那個地方,那一個距彼此之間哪,總是這麼多,總是這麼多。啊所以有一種走法呢,你一步一步拿了那個樓梯,好像清楚、明白的,你有一步一步可踏;那一個呢,你飛。所以不管你坐飛機也好,坐輪船也好,坐汽車也好啊,你從它那個軌跡上面行,是不一樣;就它的距離來說,對不起,一點都省不了,這個是(千差萬欸)千真萬確的事實。將來你們真正的能夠,尤其是啊把如果宗、教二方面都了解的話,那絕對是如此。所以六祖說啊「說通即心通」,欸,你呀,以教下來說,固然你也通,然後呢,你這個(教下)宗下來說,固然哪 心裡通;啊說起來的話,語言哪說也通,教理絕對通達,這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
144A15’08”
啊在你沒有過來之前,是,一定有懷疑的,說這我明明兩件事情,明明是兩件事情。所以啊我們不必說,我們現在的話,我們看看那些祖師們,你就曉得了。啊先看那個啊,這個啊宗下的那一些祖師們。欸,宗下的祖師很有趣呀,哦他有的固然是啊,他不引經據典的固然也有;有很多人,他引經據典哪,到哪裡,你一出口,什麼經裡面,你根本不曉得欸什麼經,他就能引出來。說明呢,他必定是,而且也(不點誤不一)決定不違背…。所以,這個啊嘖這個祖師們呢有句、有一句話,也就說呀,那個這個啊什麼啊?「依文解義呀,是三世佛冤」,好像不要依照著文字;但是啊「離經一字啊,也等、等同魔說」。儘管你是教外別傳,可是你的內涵,是只要離開那個經一個字,對不起,你就是魔講的。說得很清楚,絕對不會離開那個教下,另有一樣東西,只是說,要從那個文字所指的內涵上體會。
144A16’23”
其實現在我們學教,處處地方告訴我,哦不要在文字上面轉哪,你一定要了解文字所指的。啊所以說「標月指」,那就是我們的真正的行相,不管是色法、心法…。哦同樣的道理,像教下的那一些祖師們也是一樣。教下的祖師,在《傳燈錄》上面很多地方,你看看,他譬如說杜順和尚,那個是賢首宗的,智者大師,那是天台宗的,他儘管是教下的,但是他最後所證悟的理,卻是跟宗下的一無二致。
144A17’02”
啊特別是我們六祖門下有一個大師---永嘉真覺禪師,號稱為「一宿覺」。為什麼叫一宿覺啊?,他真正開悟,他不在(永嘉真覺禪)要這個六祖大師門下開悟的喔,他是學天台止觀而開悟的喔。你們你們看看呢,他說得很清楚,他遇見六祖大師的弟子,然後呢就問他。「對不起,」他說啊---那個弟子說:「我可是不知道啊,不過我曉得的啊,無師自通哪,那是天然外道。」啊,那沒用的啊,「欸,那麼現在要到誰,找找找哪一個地方有善知識呢?」「那我的老師---啊曹溪的某人。」啊他就跑得去,就是這樣。你們還記得這段公案嗎?,啊這樣。
144A17’47”
那跑得去了以後啊,他去見那個大善知識不頂禮啊,那個繞了三匝,欸站在那裡一站,那個六祖說:「那個佛子,起大我慢,你見大師這善知識,哪有這樣的事情啊」。真覺禪師怎麼說啊?「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喏說明了這一個他們這個古代的大知識,哪有閒話,他一天到晚要忙得不得了,忙這個事情啊,啊說乃至於這種儀禮,他都是,啊這個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不在行相上面轉。嗯六祖怎麼說啊:「何不體取無生哪」欸,這本來就無生哪,你為什麼不啊去體驗哪?,然後呢,這個真覺禪師就「體即……」什麼,兩句話,啊本來就是沒有生死。換句話說,那個時候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去體驗那個無生呢?,嗯那個真覺禪師就說出,自己對於無生的這一個體驗來…。他在那個上,六祖大師並沒有告訴他什麼喔,也並沒有傳揚後來祖師喔,也只是說明他的經驗以後,六祖怎麼回答:「對,如是,如是。」就這個樣了好囉,他就走囉。「啊那為什麼這麼快呀?,啊啊那你住一夜呀」所以他叫「一宿覺」喔,記得嗎?,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這個你們懂嗎?,這個裡有大文章,有大學問在喔這樣。
144A19’20”
所以我說兩路是兩條,你了解了以後啊,絕對一樣。教,它是把那個如理的教授告訴你,不但前面告訴你怎麼走,乃至於後面也告訴你清清楚楚;印證的就在這上頭,你一方面修持,全部照著這個上面修持,一方面修持,印證在這裡。宗下,你沒有善知識在旁邊的話,無師自通不可以喔,但是過來人不一樣,過來人卻是可以的。儘管是過來人,我們現在看看那過來人,他不是說,坐在那個地方---過來人也有喔,那叫獨覺,啊那不是現在我們的祖師。我們的祖師開悟了以後,一定也是啊,他在語錄或者上面,喔到那時候想起,原來啊某人一句話,以前騙他,現在騙不了。不是騙他呀,那個就是個標準:哪你真正悟了以後,這個悟境應該這樣的。以前的沒有悟的時候,不知道;悟了以後,那個標準,喔,一對…。同樣的道理那就是先告訴他了,擺在那裡。然後你到了---功夫到了,你一對,你曉得這個錯不錯…。
144A20’24”
說明了什麼啊?…,說明了天下只有一類人,的的確確---啊實際上真正說起來兩類:小乘是獨覺,大乘是佛,只有這,除了兩類以外,說無師自通,沒有這一件事情…,喔這個是我們要清楚的。你了解了這一個啊,你就不會把「宗、教」看成兩條路子了。啊不當然,我們在摸上去的時候,我們也大可不必一定哪把這兩個東西揉在一塊兒,這時候看你呀,如果你善巧學的話,你將來是必然會走到這一條路的歸宿上,歸宿的這一條路上去。所以說佛佛道同啊,每一個佛哦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而且不異語者、不妄語者,對不對?。啊每一個佛,說出來的話絕對相同,絕對不會跟另外一個佛有一點差別,啊這不是很明白嗎?,嘶現在我們學佛的人,啊大大家的意見各說各的,吵得天翻地覆。那很明白的說嘛,我們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啊,這個就是啊我們該注意的。所以,注意呦,我們要學的是誰,啊注意一下,順便一提。
144A21’41”
那麼,這個啊「總明所緣」,啊整個的大綱了解啦;現在說「此處」,我們這一個地方,學止學習什麼。
144A21’51”
【(巳二 此處所緣。)《三摩地王經》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嚴,菩薩應緣彼,心轉修正定。」】
我們要念佛、緣佛,啊引經上面。好這個告訴我們哪:喏,你要看那個啊佛的身哪這樣的啊。是啊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念佛的前面的幾句偈子…,(啊)不過我們現在念的是念狹義的一個佛---阿彌陀佛身金色。還是一樣,如果你真的了解這「阿彌陀」的內容的話,這一個就代表了廣義的,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什麼啊?智慧、福德無量,沒有一個佛例外的,所以他的世界叫「極樂」。是,你從那個上面,你了解他的「極樂」兩個字的特質,這我們要懂得的。啊說「相好最端嚴哪」,那麼現在我們修學的人哪,就應該「緣彼」。啊然後呢「心轉修正定」,那個心哪,不要在煩惱上面緣,而是轉過來,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去修習。
144A23’01”
【由緣佛身持心,即是念佛而生廣大福。】
進一步,你能夠這樣的觀想的修,來、來!持、安住在這個佛上頭的話,這個它就是念佛,啊這真正的(廣)念佛是這樣的啊。啊若廣義的念佛法門當中呢,一個有持名、有觀想、有觀相,乃至於由此而進入實相。而且還有一個特別好處,你看別的,啊它有專門的對治。這個地方啊,一般的定,有對治散亂的功效;還有呢,特別的對治,譬如說對貪心,那麼不淨觀,能對治不淨,但是不能對治其他的。啊這個念佛呢,除了散亂以外,它還有一個,能夠生廣大的福德。所以這一個是所有其他的學定當中沒有的啊,《大智度論》上面也特別強調,特別強調。所以,除非是我們有很粗猛的現行煩惱,這種現行煩惱你不降伏的話,你沒辦法學定,那麼就在那五停心觀中,選!跟你相應的這種粗猛煩惱。否則一般剛開始學的時候,這個念佛觀是最殊勝。原因---因為一方面能夠得定,對治我們的散亂;一方面能夠生廣大的福德,這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福德以後啊,下面這個智慧呀就可以開發,啊是進程哪快速。
144A24’42”
【若佛身相明了堅固啊,可作禮拜供養發願懺悔等修集資糧,淨除(治)罪障之田哪,】
喔有這麼多的好處啊,看起來了以後,哦然後你觀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所謂歸依呀、禮拜呀、供養、發願哪,種種的集聚資糧、淨除罪障,最好的這一個啊一種方法,所以它是殊勝得不得了。
144A25’14”
【臨命終時不失念佛(念)。】
乃至於臨終的時候你不失念佛。如果說,我們要修求往生的話,那百分之百的去,百分之百去,而且品位很高,嗯這樣。所以實際上呢,這個方法並不難,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為什麼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說:「不要怕,也不要狂,你只要肯照著這個次第上去,無有不得者」。
144A25’44”
【若修密法尤與修天瑜伽相順,利益極多。】
啊凡是修密法的人,啊更是學這一個啊,念佛啊與跟我們學密教當中的「天瑜伽」,這個天哪,不是天上的天---第一義天,這個在講到後面的再詳細說。其實實際上我在前面剛開始的時候啊,曾經也講過,啊實際上講過。因為真正一切佛菩薩的報身相,都是啊現的是天相,天身相,啊不是人間相,實際上比天上還不曉得莊嚴多少倍,啊莊嚴多少倍。在我們六界當中,只有天,勉勉強強堪與相比擬…,它這個利益非常多。
144A26’37”
【故當以佛身作所緣境(也)。】
那麼我們現在修的時候呢,就是這樣修。
144A26’43”
【此所緣境復有二取法,謂由心新想,及於原有佛像想令明顯!。】
那麼,修的時候哈有兩種方法:一個呢,我自己心裡面現新的,哎先想出來,想了去想;那麼還有一種呢,原有的佛像上面嗯使它明顯。
144A27’04”
【啊前者益大,後者(通顯、密乘,)通顯密乘,今如後修。】
這個前面這個利益非常、非常大,啊後者呢,當然也有利益,而且呢後者啊跟顯教也通、密教也通,現在我們這裡來修習後者。那麼這個前後呢,我也說一下。在我們想起來,好像這兩個都是都由心裡面心想的嘛,是的,可是前者心想的啊,譬如說《十六觀經》上面,教我們觀什麼啊?觀白毫相。欸,那個白毫那到底怎麼樣子,你也從來不、沒有看見過,它又告訴你這個白毫怎麼樣的,在眉間有這麼一個地方,宛轉右旋,這樣。然後呢,你觀哪一個,這是這樣。那麼後者呢,不就是說你先哪對眼前你所要緣的---同樣的比方阿彌陀佛,啊這個畫像是這樣,所以呀現在我們看了,這樣的想法。
144A28’03”
那麼尤其是密教當中,密教當中的本尊觀哪,它一定是,所以它那個壇城畫得很好,啊然後呢,你每一個地方。喔,這個密教當中的觀起來,那這個非常的細密喔,乃至於每一個地方。啊平常呢,也許你們沒大注意一般的,尤其那個忿怒尊哪,那個手、腳等等。譬如說我們講的千手觀音,啊,一千個,每一個手上拿的東西,還有的不但拿的東西,那個手指啊,啊這一節什麼顏色,那一個地方什麼顏色,那一個地方什麼顏色,沒有一個地方……不能含糊的(ㄉㄧ˙)呀,耶這樣。啊所以現在呢,這一個地方特別講想後面這個,假定是我們來說的話,當然,我們就是阿彌陀佛像。啊當然,你可以不一定念阿彌陀佛、觀阿彌陀佛,其他的也是一樣。對啊
144A28’53”
【先哪當求一個莊嚴的佛像(若繪若鑄),】
這個是畫的也好,然後呢鑄的也好。
144A29’00”
【數數觀察善取其相,】
不斷的對著它,能夠啊,噫嘖看得很清楚。
144A29’07”
【作意思維呀令心中現。】
那個時候哇,你看清楚了以後,閉上眼睛---嗯嘖啊這一個所看的相啊,現在心裡面。
144A29’17”
144B00’00”
[【此復當作真佛身想,不應作繪鑄之像想。】] 144B00’09”
啊這個要注意的。
144B00’10”
【惟當於一所緣令心堅住,不可改換眾多異類所緣。】
這也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所以我們一旦選定了以後哇,那就是這一個,而且這個使得心哪,要堅固不要換。這個在前面講正修的時候是已經說得清楚,在你沒有修的之前,你一定要廣泛的找種種的根據,對於你所修學的這個內涵,有一個確定的認識,次第、步驟等等,到那時候啊,這樣去。那麼開始的呢,
144B00’44”
【先令身相粗分略為明顯,即應專一而修。】
不是說你一開頭相觀得很細。開始的時候,是你先哪取這個相,然後呢啊閉上眼睛也好、開上眼睛,欸大概的一個約略的影子。有這個影子了,就安住在這個上頭。一影子模糊了,再來。乃至於剛開始影子都沒有,怎麼辦呢?就是你心裡面就想:覺得我現在這個心哪,嗯,有個佛像,那麼就想這個。過了一下那個心識又亂了,那麼你又把它收回來,再這個樣,這樣。所以主要的我們了解喔,定這是什麼啊?不是啊定外面的東西,使得我們內心那個散亂哪,慢慢的能夠如我們心意所要的安住下來…,這樣。一定哪,要把散亂的拉回來,而且一定開始粗亂的。所以你開始的時候,是要使得心覺得,欸,凝聚在一個地方,你安住上面,慢慢的練。練了以後,那它一方面心能夠凝聚,你能夠凝聚了,它的觀察的力量就慢慢的產生了---大、深、細,那個時候你才能夠一步一步的深入,這個是很重要的啊。啊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略略有了,那就安住,不要先求,先求的話一定不成功,一定不成功的。還有,
144B02’00”
【爾時若觀黃色現為紅色,欲觀坐相現為立相,欲修一尊現為多尊,則不可隨轉,唯應於一根本所緣令心不動。】
這個是重要的喔,就是說你要觀的什麼樣,啊就是什麼樣,顏色也好,啊所謂顯色也好,形色也好。啊這個顯色,就是青、黃、赤、白等;形色就是坐、立等等,啊這個啊。還有呢你觀的時候一尊,啊就是觀那一尊,啊不可以隨著亂轉,就是你根本所緣的啊,這個心安住在啊上頭…。
144B02’37”
現在我們啊繼續下去啊,剛才說這個,那個時候你看的啊、啊所緣的,是根據你所決定的啊形相也好、顏色也好,啊然後數量也好,要確定是這一個。啊如果說它現起來這個跟你不一樣的時候啊,你一定不可以理它,這個很重要…、很重要。所以啊實際上真正的,現在我們只是講一個大綱、大原則啊,啊喔你們千萬不要拿這個大原則,馬上就去自己自、自己去忙去啦,這個自作聰明是一定被聰明誤掉。有善根的人,那他的的確確,你只要去努力的懺悔,到那個善根發起了,欸,它有很多現象就會現起來了。啊否則的話,你沒有的話,如果說前面那個基礎,比如它正規的說,前面那個基礎的話,這個戒基是一定要非常穩固。嘖而這個戒啊啊不單單是只說:啊,現在呢你衣服曉得怎麼穿,走路怎麼走,喔唷,然後呢乃至於呀,什麼過午不食,不持銀錢,不是這一個。要心理上面,要正知見相應,要這樣子的持。你能夠這樣的起心動念之間這樣的觀察,而能夠證得戒體不破壞的話,那學起定來,那就很容易,啊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
144B04’11”
所以,以我們目前來說,那個天台的《小止觀》,前面告訴我們的那個方便哪,這個二十五方便,那說得很清楚、很清楚,啊很清楚…。那是我簡單一點的說,那麼我們現在繼續下去。欸前面說「唯應於一根本所緣令心不動」,在你!所緣的這一個啊確定的根本上面哪,不要動搖,不管它現什麼,不管它。
144B04’40”
【聖勇師云:「應於一所緣,能堅固其意志,若轉多所緣,意為煩惱擾。」】
啊就這樣,你呀一下摸摸這個,一下摸摸那個,對不起,你那一定不行,一定不行。
144B04’54”
【以是作意所修身相時,祇要有粗分於心現起,即是獲得所緣境,當緣彼而修(也)。】
所以當我們確定了,這樣去觀察、去作意所緣的那一個啊佛的身相。只要那個時候心裡面有一個大概的粗分現起來的,一現起來了,然後呢你就安住在上頭。不要更希望它,哎喲,更好一點,不要。你只要呢能夠安住在上頭的話,真能安住的話,它自然而然慢慢的越來越寧靜,越靜就越細,越細就越顯…,啊這個是它的真正的訣竅。不要你去想,你一想的話,那個心實際上被你這個是亂想、妄想,就散亂掉了,它就不行。啊那麼下面第二:
144B05’46”
【(辰二) 明 如何修住心。】
啊那麼怎麼在這個上面安住呢?
144B05’51”
【《辨中邊論》云:】
它這個上頭告訴我們,所以這種大經大論哪,都告訴我們最佳的修行的方法。所以其實這個道理前面一再說過的,啊,我們總覺得經論好像啊嘖不合適,實際上那個經論是告訴我們修行方法最正確的指導。當然,你如果找到一個真的善知識,他把那個經驗告訴你,也是一樣啊。所以這個經論本來就是佛菩薩的經驗報告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啊,啊這個內容,必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把握。那麼這個論上面怎麼說呢?
144B06’31”
【「懈怠忘聖言,及沉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
說一共有這個五樣東西,啊那個學定的時候,所以得不到定,由於這個啊過錯。
144B06’44”
【此說由斷五種過失,修八對治行而修止。】
那麼由這個過失障礙著,不能得到定。那麼現在你對治它,那個對治它,一共有八種方法。把前面這這個五個過失,能夠針對著它,把它弄好的話,那麼你要學的定啊,就學得起來啦…。現在第一個:
144B07’08”
【初於三摩地 起加行時,懈怠 是過失。】
真正要學定的時候,要起大精進的,要起大精進的。所以你不能精進---懈怠,對不起,那沒有用,沒有用。
144B07’20”
【對治此過 共有四法。】
用四個方法來對治它。
144B07’25”
【(《中邊》論》中說!(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那麼這什麼意思呢?下面:
144B07’32”
【所依、】
就是說你要想修的時候依靠什麼?,就是所依止的。
144B07’38”
【謂 希求三摩地 之欲心,】
說你一心希望要求得這個…---欲,實際上平常我們說善法欲。我們現在世間的啊也是欲,這個欲是什麼啊?,欲望貪著世間,就是這樣,這麼簡單貪愛之欲,與無明相應的,貪一點舒服,貪一點便宜,結果呢,得到了舒服了,得到了便宜。不過這個得到了眼前的舒服、便宜,懶惰的話呢,輪迴生死,受大痛苦。現在叫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才能勤精進,你能勤精進就得到,小則生死當中增上,大則脫離生死。啊
144B08’23”
【此是(精)勤修三摩地(之)因啊。是能依啊是(謂)精進!。】
啊所依!是欲,能依是精進。這換句話說,我們一個人,能!叫能!,坐在椅子上面,椅子是我們所坐的地方。現在呢我們修的,所依止的什麼啊?欲,就是一個依欲---大善法欲,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好樂之心,一心要學這個。因為你要學它,然後你精進努力的勤,所以欲為勤依,這個很清楚。啊
144B09’01”
【所因謂見三摩地功德之信,此是欲心之因。(能果謂輕安,)】
因呢?為什麼你會有這個善法欲呢?,所依靠的原因在什麼呢?,那是見到這個三摩地啊有殊勝的功德,產生了信心。啊所以這個「欲心之因」,所以信為欲依,欲為勤依。然後呢,經過了勤勤的修練以後,就得到了你所修練的結果。此果是輕安,輕安換句話說得到定…。得不得根本定,判斷的因,不在心得不得定,這個上面,後面說得清清楚楚:你得到了心一境性,心完全是安住不動了,如果未得輕安,沒得根本定;得根本定的時候,一定輕安俱起的。所以判斷得不得定,不在你的心哪定了沒有,而在定心以後,起未起輕安,這個經論上面判別得很清楚。我們現在很多人哪因為不善經教,所以往往啊未得謂得,起增上慢,那個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啊所以他上面說的所依、能依,所因、能果,就是這個。
144B10’19”
【此是 精進之果!。】
那麼下面解釋:
144B10’22”
【(由依淨信 引生希欲,依止希欲 發生精進,依精進故 引生輕安。)】
由依淨信哪所以呀引生希欲,就是善法欲;由於這個希欲呀---善法欲呀,發勤精進;由於勤精進修行,那麼得到了這個定共根本定引生輕安。所以現在我們總是:哎,這個修行好,現在很多人覺得:哎呀,看見了修行啊,你什麼事情都不要做的,跑到這裡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哎呀,這輕輕鬆鬆的睡睡覺、啊吃吃飯,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啊,這是我們務必要了解的啊,啊而且這一種情況,耽染下去的話,結果的話,貪這一點要,眼前小便宜,後面是非常可怕。啊
144B11’04”
【故此四法是 五過失中 懈怠之對治(也)。】
所以第一個懈怠的真正的對治,就是這個。啊那麼八對治當中啊,已經去掉四個啊,這個頭上四個對治那個懈怠,後面四個就是講下面四個:
144B11’21”
【次精進修三摩地時,忘失教授是過失。】
然後呢,你要得到這個果的話,從那個時候要精進修,修的時候要正確的如理的教授,這個最重要。如果說對於這個正確的教授你沒有的話,那一定不行。啊關於這一點哪,所以我們常常記著:我們修學佛法啊,千萬不要學「我」,這個是最危險的,最難破的。但是呢,你認得破它還很容易呦。啊昨天就有一位同學,哎呀他好高興跑得來,他摸了很久了,摸了很久了,平常我一直鼓勵他:你要多思惟、觀察。這樣呢,平常因為他平常不太習慣,他最近很好,他常常有些問題來問。啊剛開始的時候固然東問西問哪,問得完全不相應。欸,不怕,你只要肯胡思亂想,你開始腦筋動了以後啊,我曉得你錯在哪裡。然後呢一步一步改正,最後從這個上頭慢慢的改正。當然這個時候如果你問了半天了,還是固執成見,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的,啊剛才說過了。欸,他慢慢的改了,就是這樣。然後呢,聽完了以後他不一定懂,他去揣摩,「哇」你只要肯這樣,就、就很快得到了,哎呀,是歡喜得不得了。
144B12’35”
啊就是把這一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正確的內容,你真的了解了,一定能夠把我們哪內心那個煩惱……。不過這個啊在聞思階段,剛開始喔,只有這個因。要曉得你有聞思的因,自然而然就(感成)感得思修的果,這是一定的。所以這個地方啊,這個「教授的定義」,我們也要把握得住。不是我多看了一點書可以懂得的,啊常常記得這個話。如果多看了一點書可以懂得的話,學校早就關門掉了,啊書店發達得不得了。實際上呢,我們每一個人都看得見,世間那麼淺近的東西,最好的學校,那就是學生最多。不但學校,而且老師,為什麼原因?那就是他能夠把書本上的東西呀,能夠啊經過他善巧哇遞到我們心上的。現在我們居然修學世間的,那麼憑我們自己看看就懂的話,啊那這個是一個大錯誤,我們現在都了解啊。所以啊,
144B13’39”
【對治此過啊當修正念。】
記牢,這個裡邊有兩樣東西:第一個呢,教授正確的內容;第二個呢,有了正確的內容不要忘失它,這樣。所以他這一個地方面告訴我們---要修正念。
144B13’53”
【非僅不忘所緣便足,內心哪專住所緣(境)已,要有明了之定解方可!。】
關於這個正念,是什麼呢?、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不是現在一心觀想那個佛像嗎?、這個佛像現在我們心所緣的嗎?,不是說你有了這個,而且對於這個內心所緣的啊,不但是專住,心不動亂,而且要明了喔很清楚、很明白…,就是這樣。確定這麼清楚明白,不是含含糊糊;不要說含含糊糊不可以呦,嘶稍微這個明了這個力量啊,稍微慢慢的減輕一點的時候,那就錯了。啊關於這一點,啊是個其,《廣論》上面辨別得非常清楚,這一個地方啊只是說一個簡單的大要。啊所以我們現在啊,含含糊糊睡在那裡呀,說居然打了一個瞌睡,然後呢說學、學不倒單。你們了解了這個,你就完全錯了,曉得。嘶哦不要說打瞌睡不可以,就算你所觀的,稍微那個時候有一點這個不明白的時候啊,那已經錯了。這個細微的沉相,那是最難克服的一樣東西,最害的這個…,啊一定要非常強有力的明白的力量。哦
144B15’16”
【《集論》云:「云何為念?於串習事心不忘為相,不散為業。」】
那麼所以這個得定之前,一定要念力心起來。什麼是念呢?、這個念的行相是什麼呢?,換句話是講現在這個法相喔,就是說對於你要學的這樣東西,要不斷的努力串習這個心哪「不忘」…。啊平常我們「不忘」的話,「喔,我記得住了。」不是的,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這一個「不忘」,不是說你記牢這一件事情;就是說當心裡面,眼前在這個上面並沒有跑掉,就在你眼前,一定這個樣,說「不散」。
144B15’57”
所以譬如說你念佛的話,不一定我們是說,哦,觀想念佛囉,是持名念佛。換句話說,你那個心哪,這個佛號就是啊源源不斷潮湧而來,一念不斷,這個才是念佛的真正的念力現起的時候。這個還不是得定喔,我們要分得很清楚喔,平常我們說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話,這是念力,還沒有得到定的時候。啊由於這個念力更進一步,那個時候心還是不亂,這個啊在你必定要對這個教授有正確的了解,那才曉得。
144B16’30”
【謂不忘失所緣境,令心與境串習和合,即念的自性。】
就是這個,對於你所觀的不可以失去,啊忘掉那更不談,啊這一念---不可以,那麼那怎麼來的呢?就是說你對於所緣的啊又修習又修習,修習又修習,成習慣了,一點點串起來,中間沒有一點漏洞,啊那個特質就是念,所以念的自性是這個。所以我們平常說,啊,念佛了,啊得到了這個啊成片了,通常說;或者禪定的時候,說功夫落堂了。換句話說,欸它這個念,是念念力現起的時候,念力現起的時候。而且這個念呢,一定是啊很明確的,確定很明白的了解你所念的這個對象的時候,那不是含含糊糊的啊,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它。
144B17’26”
【第三心住三摩地時,掉舉(沉沒)是過失。】
啊 那麼第二呢 是「忘聖言」,再下面的話呢,就是沉沒及掉舉…。當你已經 心開始安住不散亂的時候哈,那個時候啊 它又有問題來了。什麼問題呢?哦掉舉跟沉沒,那麼 掉舉跟沉沒 是使怎麼樣行相?,如何對治呢?
144B17’54”
【對治此過 當修正知。】
啊前面「忘失」的話,忘失教授---正念,這一個地方正知。
144B18’02”
【由正知力,(觀察沉掉,為生未生,見沉掉生,上者迎頭遮止,)】
就是你正確的了解,而且是一種力量喔,所謂「正知力」。那個時候啊去觀察,啊是什麼啊?:是沉沒、還是掉舉,啊生了沒有生?。當這個生起的時候啊,要怎麼辦呢?要「迎頭遮止」。啊最好的,就是它要是快要生的時候,你就感覺到那它要生起了,你就能夠遮止喔。欸,這個東西不簡單喏,平常我們哪剛才生起就能夠了解了,把它消、把它消除掉、淨除掉,已經算好的。哦
144B18’40”
【中者呀 纔生尋滅,下者亦須 生已不久 即當斷除。】
最起碼的,生起來了呀,沒有多久你要斷除…。所以實際上,平常我們為什麼以前常常說的這個啊,說啊:不要忙著去盤腿呀,不要忙著說,哎呀,不倒單哪,實際上的坐在這個地方打瞌睡,那是一點不相應啊,養成功這個習慣,將來你一輩子的「一生善行終成過失」啊。我在以前剛開始曾經給大家說過這個公案,啊大家還記得吧。喔,一個老法師,鼎鼎大名的老法師,我跟他去學。啊然後呢,啊我想在座的很多位可能沒聽見,我又重說一遍。他一早晨起來,他告訴你,哎喲他說有一點昏沉,我想沒有錯,今天起得很早。然後呢,吃過飯了以後他還是昏沉的,「哎吃過飯也昏沉。」我想沒有錯、沒有錯,吃過飯是有一點。結果到第二座的時候還是覺得不行,嗯,到了下午他沒藉口好好講了。結果啊一天六座是座座坐上去沒三分鐘,啊就呼呼……就低、低、低就這樣了。開始的時候涕慢慢的下來,到後來口水也流了,後來乃至於這樣了。啊第二天哪,乾脆好了,回去吧,我也想:好了,這是該回去了。哦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144B20’00”
啊我只是絕對不說是什麼人,這個變成功啊對其隨便的輕誹,這我告訴你們這個道理呦,這樣。所以不要說:「哎呀,我在那兒學定啊。」你對於這個定的真正的教授沒有正確的內容之了解之前哪,那個都是啊---空浪費生命是小事,養成功惡習,剛才說過了,前面一再說過了,是啊原地踏步還算你呀幸運,你是越走越遠,然後回來的時候啊千辛萬苦。我們現在為什麼改,改不過來,就是這個習性嘛。說實在的,簡單得很啊---一張嘴巴,這麼簡單,叫你今天換了一個口味,叫你吃啊,你覺得不習慣。沒有一樣個例外的,你不知不覺當中,就是會陷在這個習慣當中。啊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喔。所以祖師一再告訴我們的原因哪,哦「寧願哪千年不悟哇!,不要一日錯路啊!」,因為走錯了、很害的啊。
144B20’58”
所以我們眼前哪…,當然你們說有一個善知識,跟著他。喔呦如果佛在,那是,這個都不要了,你跟著他保證是啊百分之百的成就。可是所以百分之百的成就,你對他也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喔。如果你繞著我的知見轉的話,佛來也莫奈我們的,莫奈、莫奈何喔。啊那麼在這一個地方真正重要的話,注意要學「佛」,千萬不要學「我」。
144B21’24”
啊乃至於到現在還是這樣,很多同學來問問題,我已經告訴他了,他還問:「嗳那我這樣做,怎麼樣?」,我已經明明針對著他問題告訴他了,他還一定要說「我這樣做,怎麼樣?」我就心裡想,我怎麼講呢?,到最後,他還往往、還告訴你說:「啊,老法師啊跟你講了幾次,總覺得你好像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一開頭就告訴他了,他偏偏說,「他要這麼做、怎麼辦」,我還很耐著心告訴他。他實際上呢,我後來了解了,原來啊,他為他所想的要找一個藉口,最好啊---哎呀,我這樣,然後呢你說對、對、對,讓我去做。啊如果我在這裡,我能這樣做嗎?,所以諸位呀你們務必在這個地方啊,要努力的反省啊,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
144B22’10”
這是我以前也是犯這個毛病,啊所以我們現在啊都是什麼啊?為自己的錯誤啊找最佳的保護:喔,因為啊那個老法師告訴我的。啊我想啊我這個已經失敗的經驗啊,我不能再害你們,我絕對不:「啊,對、對、對,好、好、好」啊那不會。啊至少我把我錯誤的經驗,我不知道,我老實不客氣,我就告訴你,「你這個,我不知道」。再不然,也許你這個對,但是我沒經驗過的,也、也告訴你,這個是我現在的態度。同時對你們學的人來說啊,這一點千真萬確喔,你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到。
144B22’49”
啊所以我在這裡啊,太多這種情況,告訴你們怎麼做;照著你的老習氣,然後去做,啊那沒有辦法好想,這是個人的習氣。所以我說,啊為什麼要請大家看看《法華經》,道理就在此。一開頭,那《法華》上就告訴我們,佛說得清清楚楚啊:我這個多生多劫把那個東西告訴我們哪,但是你就照著你的習慣就走,那對不起,那只好啊讓你慢慢的去玩吧,就是這麼一件事情。啊所以你們千萬注意呦,這個習氣之難改,現在我們趁沒有養成功---惡習不要養成;養成功了努力去改,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144B23’32”
啊所以他說,對於這一個事情啊,我們要這樣去斷除。不是說啊沉沉的在那一個地方啊,然後說:哎我今天學了一個這個說不倒單。哦不,啊不倒單啊,是,它的的確確那是了不起,真正大修行人,的確不倒單。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不是說不倒單不好啊,你一定要正確的了解,你這個不倒是什麼東西的不倒?。是你心不倒,還是身不倒?,心不倒,對了。哪怕你睡在這裡也對呀…,所以有這個公案哪:「啊,你們在這兒坐禪,你看看,哪這個坐禪的榜樣。」大家跑到後面去一看:欸,那個傢伙睡在那裡,他就在這兒坐欸,祖師也讚歎他啊,啊這個是真的都都典型的樣子喔,欸你們要注意呦。啊說我們現在學那個形相很容易,學的內容,就在這一個地方要注意。
144B24’28”
【如是沉掉二法,為修 清淨三摩地 之主要障礙。】
真正要學如理的這一個啊,學的三摩地,就是定啊,最主要的障礙就是這個兩樣東西。
144B24’41”
【如云:「於明了分沉沒為障,於專住分掉舉為障,(故當)故當了知沉掉為修清淨三摩地之主要障源(礙)。」】
我們真正學定的時候,有兩個重要的啊:一個呢,明!;啊還有個呢,淨。明的話,就是明明白白;淨的話,不動亂。那麼當沉的時候,這個不明白了,這是所以沉哪是明白的障礙。還有呢寧靜呢,啊散的時候,這個掉舉就是散的一個行相,那個是一個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障礙,那麼這個障礙就是沉跟掉。你了解了才能夠懂得怎麼去對治它,把它、對治它了,才能夠修行成功。
144B25’32”
【故當善知沉沒,掉舉,啊惛沉之行相。】
所以啊,要了解這一個它真正的狀態。
144B25’43”
【其中惛沉,《俱舍論》(《集論》)皆說所緣不明了,身心粗重(ㄔㄨㄥˊ)為相,是癡分攝…。】
那麼這、這個上面,前面說沉、掉,可是它下面囉,沉沒、掉舉、惛沉。這個我們往往把沉沒跟惛沉兩個混和(ㄏㄨㄛˋ)一談、混為一談,實際上這個不是一樣東西喔。所以講,剛才講法相、法相就在這裡,這一切法的真正的這個狀態,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因為人家要告訴你,一定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然後呢這個語言、文字所指的內涵,你要正確的認識,啊哪一個錯,如何去改善,啊改善了以後應又如何,啊這個都是靠這一些東西。那麼惛沉是什麼?《俱舍論》上面說:「所緣的」,就是你所、心所看的啊不太明了,那個時候是什麼啊?「身心粗重」,身心都重,是癡分所攝,貪瞋癡當中的癡。那麼沉沒呢?不,不是惛沉喔,「沉沒」有兩種:
144B26’48”
【(沉沒 有) 粗細二分,粗者,令心黑闇,或於所緣哪 雖未散動,然失明了之力,但澄淨而已。】
喏,看看喏現在那個沉沒的行相,它還有粗、細兩分喔,粗的是什麼啊?,那個心哪黑闇,就是不明白了,那個黑。還有呢,(對於所)那個時候啊它雖然黑闇,但是所緣的卻是沒動。啊或者雖然不黑闇哪,這個明了的力量慢慢的減弱了,但是呢,它還寧靜,很澄淨,就是這樣,這個是粗的。
144B27’23”
【細微(細)沉沒,謂有明淨二分,而於所緣無定解力,】
那麼細微的(沉沒沉)沉沒呢?「淨」,換句話說它還是不動,一點都不動喔,明還有喔,但是那個時候對於這個明哪,沒有定解力…。這個一定要你們真正學的時候,你才了解了。換句話說,真正在學這個止的時候啊,對於你所觀的,譬如觀那個佛像,那是很清楚的這種形相概念在這個上頭。或者說你念佛的時候,不要說得定啊,那念力現起的時候啊,那個絕對不是佛號含含糊糊,似、似有似無的樣子。所以很多人說:「哎呀我在那兒念佛啊,平常的時候不行,那坐在公共汽車、走路的時候,好像來了。」那個就是念頭上面浮在那裡似有若無,那根本不曉得三萬、十萬八千里,他還覺得有了。
144B28’15”
啊那、那這個完整的教授說得清楚,是啊,一定不但是一點都不動,而且呀非常清楚,這樣。不但明白,而且非常有定知。說啊:所以那個念的這個行相啊,要敲下說,謂「定知相」,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當然那是我們講持名念佛,因為平常的時候嘩,我們大部分同學是修這個;如果說你觀想什麼等等的話,對於你所看的啊要很清楚。啊這個稍微對於這一個啊明哪,有一點點不清楚的時候啊,那時候就細微的沉相,所以對於「所緣無定解力」。
144B29’03”
【略為低緩。】
稍微,欸…,不像應有的狀態這樣,差一點的時候就是。所以這個時候叫:
144B29’13”
【不應誤解沉沒、惛沉為一事喔,】144B29’16”【不應誤解沉沒、惛沉為一事喔,】
沉跟惛 是兩件事情喔。
144B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