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廣論一輪_137


137  P322L03-P323L07-靜慮-般若波羅蜜|P323L07-P324L01-般若波羅蜜
原文:P322
《入行論》云:「既發精進已, 當住等持」】
  【第二 修彼方便】【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 及不修過患,奢摩他 茲當廣說

  【第三 靜慮差別
如前所引 自性 分(二),謂 出世。】
【就有三,就作業分,謂 身心 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
【初謂 住定 即能引生 身心輕安 所有靜慮
二謂 諸靜慮 能引神通 解脫遍處 及勝處等】【共諸聲聞 所有功德
【三謂 有靜慮 能引十一種 饒益有情事

  【第四 正修彼時 應如何行
隨修何善 三摩地,皆當具足 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
住靜慮(亦)安立,是 靜慮施,餘如前說

  【第五 此等攝義。 隨念發心 為(諸)行 而正修習】【則於 無漏靜慮,為欲安立 一切有情,策勵修學】【此堅固 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 作所願境!】【雖未能(生)圓滿靜慮,亦應時時 精進不捨,隨力學習 心一境性 諸三摩地】【若不爾】【恆違學處 罪所染著,於餘生中 亦極難學 菩薩等P323 所有學處!】【若能學者,即於現法 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 勢力強】【(當來 亦如《妙手問經》說),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 極易圓滿】【於奢摩他 (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學習 般若波羅蜜多 分五
【()慧(之)自性
生慧方便
(之)差別,
正修慧時 應如何行,
此等攝義)

【 今初
  【 謂於所 能揀擇】【此 通達 五明處等
【如〈菩薩地〉云:能!悟入 一切知,及已!悟入 一切 揀擇諸法,普緣一切 五明轉,巧明當知 即是菩 自性。」(悟入慧者 是未得地前 慧,悟入者 是得地 慧)137B

  【第二 生慧方便】【謂當思惟 生慧功德 及未生之過失
【其有無通達 如實無我性慧 之功德過失,毘缽舍那 茲當廣說】【今當略說 所餘德失
【(先說功德)】【此中 現後一切功德 根本(者)】【(如龍猛菩薩云)】【「 為見不見,一切功德本】【為此二故,應當攝受 (編者按:「辨」,新版《廣論》已依藏文版原文 訂正為。)】【明是 求法義,及大解脫本,故應 先敬持,大般若 佛母」】
施等五度 者,
《攝頌》云:「若時為慧 所攝持,爾時獲眼 得此名,如畫事畢 若無眼,未畫眼來 不得值」】
【於餘功德 皆須慧者,譬如妙金 所作莊嚴 雖已殊妙,若更嵌飾 帝青等寶,尤為可意
【如是 從施 乃至靜慮,五種 金莊嚴具,若P324以揀擇 理、非理慧 (ㄊㄧㄢˊ寶嵌(ㄑㄧㄢ)飾,更為希有


解說:
137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一三七卷.A

137A00’00”
如果 單單那裡、那裡 不動的話,那個是 世間道137A00’07”
得到了 所謂 初禪、二禪、三禪,乃至於呀 無色定,
將來 這一 滿了以後,你就生到 那個天上去,多 安住在那裡 一動都不動
啊那 然後呢,「毘缽舍那」, 這是 觀察一定要我們的 思惟 這個觀察,
啊這個,或者 是、非或者 的, 如理、非理這樣

137A00’34”
  當你 時候,
這個心哪 不能集中起來,因為 不能集中起來,所以 你的力量啊 也就不
欸現在 雙運道 這樣
欸,你呀 強,那個 越強反過來, 越強啊,那個
我們說:這兩個 有矛盾的,嗯怎 碰在一塊兒來呢這個 就是 如理的教授

它修學 有一個次第,
預先 一定哪 先得,可是 不必 深的定然後呢 在這個上面 那個
當你 了那 一觀的話,
那個 散亂
散亂,然後 你再把它,欸,(放  一)放緩,再去止了 以後,然後再去觀
不斷練習,練習 到後來的話當你這個定心 相應的時候 跟著增長
反過來,當你 時候,那個 也越來越啊 深入
就因為 這樣啊,所以 當他得到了 這個雙運後啊,
他要提起來 這個觀察時候啊,那個定力 非常寧固,非常的啊 堅固
且呢 因為定心堅固
所以 他那個觀力 也啊 敏銳能夠 世間的 一切真相,才能夠哇 真正的看透
這個 出世 這一個啊,不管三乘 必須要的,必須要的
這個詳細的 在後面再說。

137A02’10”
《入行論》云:「既精進已, 當住等持。」】
  前面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個是資糧,啊 然後呢 這是便
後面 真正重要的---智慧資糧,啊然後呢 就是 定、慧
換句話說 三學當中 前面屬於現在這個地方 是真正的

137A02’36”
【第二 修彼方便。】
  那麼 修學的方法 是什麼呢

137A02’41”
【謂當思惟,修習靜慮 所有勝利 及不修過患,奢摩他 茲當廣說。】
  就是這個, 什麼的 修的方法呢
還是 跟前面一樣 修學這個的 益,以及 不學的啊 它的缺陷
這個 在後面的 專門講 那一個時候啊 詳細說

137A03’04”
【第三 靜慮差別。如前所引 就自性 分(二),謂 出世 。】
  如果 就那個 自己的特質 來說間定 出世間定

137A03’17”
【就有三,就作業分,謂 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
  然後呢 另外一種分類,分成功 三類
怎麼分法呢 就看它的 作用、功效 為什麼 這樣的啊
那麼 這樣的話 分成功三個啊

第一個呢,就是身心 現法樂住」,
這個以後啊 使得你身心哪,眼前 當下安住 無邊快樂這是 第一類

第二呢由於 這一個由於 這個,由於 這個哪,能夠 引發種種功德

第三類呢在這個定當中 能夠 饒益有情

可以 從這樣的分法,當然也可以 各式各樣的分,
不過呢 真正它分 總有的它的特質,
我們不必啊 就是啊 無、啊! 無義的去分,就 不去管它。

137A04’15”
【初謂 住定 即能引生 身心輕安 所有靜慮。】
  那是 現法樂住

137A04’21”
二謂 諸靜慮 能引神通 解脫遍處 及勝處等,】
   這一個,這個都在 後面那個啊 奢摩他當中 講。

137A04’32”
共諸聲聞 所有功德。】
   一些

137A04’35”
【三謂 有靜慮 能引十一種 饒益有情事。】
  也就 這個三類

137A04’43”
【第四 正修彼時 應如何行。】
  正修的時候 怎麼學、怎麼學呢?,

137A04’49”
隨修何善 三摩地,皆當具足 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自住靜慮 (亦)安立他,是靜慮施,餘 如前說。】
  這個 第四跟前面的 每一項的第四

137A05’03”
【第五 此等攝義。 隨念發心 為(諸)行 而正修習,】
   那麼這一個地方 我們學的 靜慮波羅蜜多,有一個特質
什麼特質啊 我們一定要了解
實際上呢 欸不單單是 了解,
就是說 發了這個菩提心,由於 這個啊 而隨行,跟著這個心 而來的 這個行為
所以呀,你發了菩提心,這個 作為依據,啊 一切諸行 根本現在 靜慮 也是

137A05’48”
【則於 無漏靜慮,為欲安立 一切有情,策勵修學。】
  所以 現在 自己學的 是無漏,換句話 出世的
同樣呢 不但是 為了自己求出世,而且要使一切有情啊
也同樣 得到這一個 無漏相應之定---無漏相應定 哦出世間的
換句話說 解脫生死、成佛作祖 乃至

137A06’16”
【此 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 作所願境!。
  那麼 把這個概念這個發的心,啊然後呢 隨分隨力 能夠了、堅固了、增長了
然後呢 正式學的時候啊
不是 普通一般世間的
而是 以大地菩薩所行的種種靜慮呀,作為我們的願望 而去努!。

所以 在這個地方,這《華哪,
我們哪 應該有機會 必然要看,看看那個 善財童子參,
這就 德雲比丘 第一個,一直到最後啊 開彌勒樓閣,參那一些 大善知識。
每一個善知識啊 告訴他,「欸,我得到 的三摩地……
這種三摩地 都不是 定喔,不是 普通定,都是 什麼啊無漏,
而且 乘不共的,而且 必定是啊 慧雙運俱轉,這個才是 真正的特質。
這一點 我們必定要了解它,啊 這個是 我們現在的願境。

所以 我們常常說:我是凡夫,欸 這個 我要目的喔,這一個。
啊如果 我是佛、成佛的話,那我 眾生了,我不是 去學了,這個 要了解啊,是啊。

那麼 以這個 作為的因為 這樣願,所以呀
137A07’45”
【雖未能(生) 圓滿靜慮,亦應時時 精進不捨,隨力學習 心一境性 諸三摩地。】
  啊那麼 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是的,我們在因地當中,所以 並不是 真正能夠做到
所以說,雖然沒有能夠 真正圓滿這個靜慮波羅蜜多但是 要想 學的時候,一定要精進 那非 精進不可,沒有精進 絕無可能,絕無可能

所以 現在啊 很多人說,哎呀,學學定啊,嘶實在是……
我們普通 也只是說,
啊哎,看見他難得啦,有這個心哪,給他一個善根,好、好、好、好,教他一下啦。
啊那都 都是啊 是跟小孩子、像幼稚園小孩,來來來、排排坐、吃果果,大家這樣。
哎呀,這高高興興,高興完了以後 回去了,就是 如此而已。

這是千真萬確的真正要學定的話,
不要說 一種 殊勝的大乘,那 沒有精進 絕無可能、絕無可能哪

137A08’49”
  那麼 有了這樣的情況
那一個時候 時時精進隨分隨力的這個心一境性 諸三摩地」。
固然是, 何嘗不然,這千真萬確,千真萬確的。

現在 我們不妨看看 眼前的事實,喏 禪宗的祖師們 那是典型的 就是這個樣
座的時候 固然,
的時候,你問他 在幹什麼啊 對不起,還在 那裡啊,哦千真萬確的
所以 一切時處 都在那個地方,嗯, 看一個
趙州,有人問他:「狗子 還有佛性 也無?」,說個「」,就是這樣。
當然,當初 趙州 大老人 沒有說這個,一直等到南宋 大慧宗杲(ㄍㄠ)禪師以後 才學這個,因為 那個時候的人,根性 慢慢的,說 全部精神 貫注這個地方。
那麼 後來又啊 轉了一個,說 參一個「念佛 是誰?」
那都 沒關係, 真正重要的,他什麼時候 一切時處 在、擺在那個地方。

137A09’55”
  啊 古來的人 有各式各樣的人哪,形容 這個東西,
或者說啊 如喪考妣,像父母死了以後啊 全部的精神啊 憂心焚焚
或者是說 欠人 如萬貫錢財
唉呀,以前的萬貫 以現在來說啊,是欠人、人家 幾億財產,這樣啊
那個 這個債主 逼在那一個地方
或者 像前面的那個 迦旃延那(ㄋㄨㄛˊ的因緣,
那個劊子手 在後頭,嘶 一心一意 是擺在那個地方
吃飯 你也不曉得 吃一些什麼,睡覺 也不曉得 睡一些什麼,嗯拜佛 也不曉得 拜一些什麼。
所以 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所以 很多古代的 那個禪宗 那個大德們,依現在 都是如此,
欸,他等一下 廁所,跑到廁所 出來了以後啊,出來了 褲子忘了穿。
絕對不是 笑話喲, 部精神 擺在那地方,這樣
乃至於 吃飯了,拿著這個飯 拿了個半天,不曉得 幹什麼,忘記掉了。
精神 一直住在、住在這個地方啊,這樣的啊
哦這一個 真正啊,真正 的時候 樣子

137A11’05”
   你不要看 這一件事情 很難喏,
得到善巧 的話,這個事情 倒還千真萬確 還不難呢,
最最主要的 還是什麼啊? 就是 前面這個方便
所以 呀,這個東西 要聞思為先,一定要 聽聞了解了這種;
而這個開頭的 一定是啊 ,一定說:這樣做,對你 有什麼 多大的好處
所以 我們現在 修學佛法 總覺得: 要放這個 要這麼難做。
不啊,修學佛法 真是善巧,就告訴你,你這樣做對你有處。
確,你把這個念頭認識了,然後呢 反過來說,你不做 有多大禍害
這一種心情 提起來了以後啊,修學佛法 的的確確 並不難。
這個 就是什麼 我們必然 了解的次第

那麼 現在說好啦 這一個啊 有了以後啊然後呢 隨力的去學

137A12’07”
若不爾,】
  如果 不這樣的啊

137A12’10”
【恆違學處 罪所染著,於餘生中亦難亦極難學 菩薩等持 所有學處!。
  不這樣 努力的話眼前 也是在罪染當中將來 也很難學這個

137A12’29”
【若能學者,即於現法 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 勢力強盛,
   能夠學的話,
現在 就少散亂,而且呢 修的勢力 越來越利,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

當來」,更好 將來呢,也像 上面說的
137A12’48”
【(當來亦如 《妙手問經》說),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 極易圓滿。
  嗯將來 ,所以 有很多人 的的確確,我們 往往看見,
咦,這個 一學 就會---不是這一生 學會的啊,宿生 就有啦,念佛 此。
所以 我們現在 常常啊 說,一再說:
欸,不要說 看見,,他念佛 很容易,宿生 早就 有過啦
假定 你看他 這樣容易,你也學他的話,我始終覺得 這個 太沒出息

如果從現生 可以看得見的話,我想 一再說,今天再說遍。
嗯,那一些 念佛 一下得到了,
我覺得 學他們 好沒出息;而這個人---六祖我也覺得 好沒出息。
我只有 學一個人,學 釋迦世尊
然後呢 跑到尼連禪河邊上面,前面那個 覺得也思;
一定 後那一晚,坐在那個河邊上面,抬起頭來 看月亮,一看
這個 才是我們 該學的啊, 必定要了解啊,所以 這個因果關係 在這一個地方
你認識了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了解了: 是他的我現在 看看我 什麼?。
你要 了解這個,還 什麼啊喏,這樣 前面的 這個次第正確,這佛法的特質 裡。

所以說:
137A14’00”
【於奢摩他 (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啊那麼 你能夠這樣的話,很容易圓滿。
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呀,在後面別學奢摩他的時候詳細說,這個地方就暫時不提。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頁,
啊那麼說 我們發了菩提心,由願心 而進入行心
所謂 行心 就是說 有了這個願,要滿這個願哪 一定要 跟這個相應的 因、行
因、行 了,果就 圓滿了,這個就是 無上的

那麼 前面的五度當中 已經都講完講到最後 若,啊 現在我們看
137A14’59”
【學習 般若波羅蜜多 分五:】
  啊學這個 也分五部份

第一個
137A15’06”
【( (之)自性,】
  我們了 智慧的特徵 是什麼?。

然後呢
137A15’13”
生慧方便,】
   什麼樣的方 才能 啟發智慧

137A15’21”
(之)差別,
正修慧時 應如何行,
此等攝義)。】
  那麼 要啟發的智慧這個智慧 有什麼樣的不同啊每一種 有它甚麼何等功
這個功效 是什麼毛病,然後呢 產生 圓滿什麼功
了解了這個,下面 是怎樣修
然後呢,還有最後一點 重要關鍵性,再總結起來 說明一

137A15’58”
今初、
   慧的自性

137A16’01”
謂於所 能揀擇法,
  嗯,一句話。智慧是什麼就是 對於我們所看的事情,能夠選擇 理、非理
能夠曉得這一件事情 如是因 如是啊這個中間的 種種必然的關係
事、理之間的所有正確的、真實的內涵,你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的話,那麼自然你呀做起事情來會一點都不錯,因此你得到的結果能圓滿無缺,這個完全靠智慧來辨所以做事情儘管是手、腳去做,可是判別---告訴你是、非、應取、捨,不是手、腳的能力。就像我們前面常常說的,「五度如盲,六度如」,是,五度就是啊那就相當於手、腳去但是做得好、不好,怎麼做法等,那哦導者。

137A17’32”
【(此是此處是說 通達 五明處 等慧。】
  那麼現在這地方總說,把五明,啊五、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能夠哇完全的了解。實際上這個五明,我們眼前所對的一切內容,一切內容你對這個有了正確的了解,自然你處理任何事情的結果得到圓滿。()修行更是此,你對你修行的方法,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儘管我們有很好的心,很想去學,卻盲修瞎鍊。

137A18’23”
【如〈菩薩地〉云:能!悟入一切知,及已!悟入一切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轉,,二,三,四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
  啊那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哦引《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說的啊。就是說,哦慧是什?,就是說你憑這個西,能夠此而確的、如實的了解我們所對的一切,所該、所知道的一切以及步步升,所了解一切。(啊)這個一切法是、非;的該取;的該捨;啊這個都要用的智慧辨別知所取捨。我們的行持跟著做,那麼就得到圓滿的,這一個是它的內容。

137A19’48”
  那麼至於說「悟入一切」跟「悟入」兩個什麼差別呢?一個是還沒有真正見到實相時候,通常我們地前」,啊或者另外一個名詞,就是聞、思相應已悟入,說「,哦登以上,地以就是經過前面由於聞、思,把握住、解了修行法則,照著這個次第如法修持,而得到實際上的驗證,徹底到一切真相,包括真、俗二諦(啊)在這一個不管是真、俗當中,它你能夠徹底圓滿)圓滿了解,辨別它是、非,(這樣),所以這個就是。那麼,而這個它的所觀照的對象是,把這個一切總攝起來,說五種明處,啊那是在這個裡邊。(啊)所以啊,這個智慧是普我們所對的這一些事情,這個分成功五個內涵,啊這個我們該明白的啊。

137A21’29”
  可是就是啊佛法,佛法,這我們了解。它為什麼叫「內明」?就是平常我們觀察世間是觀察外面,我們現在非單的說明,啊也不必用佛法的定義。實際上呢應該說,喏,這個佛法就是說世間現象,我們就用佛法以世間的名詞來說明,這個大家就很容易了解。比如我們現在講科學,大家就讚歎科學,科學的確也對世間有相當的貢獻,但是它所明不是內明只明外面、不明裡啊這我們大家都了解了。說宇宙的一切萬物什麼等等,那麼什麼東西察呢?每一個人就是這麼」到底是什麼這個他卻不一定真的知道。實際上「我」這個西呀,我們現在也不必深深去說它。通常我們指的,那就是從透過我們眼睛所,耳朵所以後,然後啊這個真正的領納。就換句話說,我們拿世說,就是我們的知這樣,說拿這個東西去觀察世間萬事萬物可是我們平常世間萬來看,你的眼睛這個樣,我的眼睛不一樣,耳朵,各人等等,標準不一樣。

137A23’12”
  所以科學家很精采,他想出一個辦法來,說現在啊不是用你的眼睛、我的眼睛看,我們共同定一個標準,共同定一個尺度。於是在這個世間的衡準的當中啊,他就定了幾個標準,所謂時、空。啊你的時間也許一天,一什麼啊一天分成功晝三時、夜三時,現在他共同的標準,哦這個叫作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多少分、多少秒,這個時標準,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啊那我們也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然後呢衡量的客觀的東西是物質也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不管是你英制,說公制,乃至於大家彼此互通,啊這個起來了。換句話一個共同的標準,然後在這個標面,去衡量這一個的內容的話,你才能夠有一個共同的有共同的。在這個裡邊你就能它的內涵

137A24’24”
  這個所以科學之比平常哦來得正確的原因,就是平常常常說很主觀的,現在我們把那個主觀的因素把它拿掉。對呀所以它發現了很多真相,以前人所不了解。以前的人因為憑著自己的眼睛來,所以覺得:啊,地啊是不動的,太陽啊在轉的啊,這一些現在發現不對,太陽不動的,地在轉。啊,以前的人哪發現哪,說啊,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現在也覺得不對,天根本沒有這樣東西,地卻是圓的。那是憑什麼呢?,因為它有這麼一個客觀的標準,先把那個標準確立了,拿這個標去衡量所衡量的啊。換句話拿這個標去觀觀察,觀察的,那個時候就可以(觀察得一個同客觀標準來

137A25’26”
  可是裡邊有一樣東西他遺漏掉了,我們每一個人拿「我」來去看。那麼剛才說的不管「我」是眼睛、耳朵,我的身體,各人的,的確樣,然後呢你的概念也不一樣,這個東西是什麼啊誰也不知道,結果拿這個東西去看的話,這個裡邊就問題來了。(嘖實際上呢,科學家的的確確拿!他的方法去找的話,沒有辦法,而且絕對沒辦法到。其實這個道理說起來非常簡單,佛法裡面常說啊「指不自觸,火不自,那個手指啊你擺在這裡,它手指,摸摸一樣東西,可以摸到這個什麼感覺;可是它手指能摸別的,它不能摸自己。所以你兩個手指,摸摸到了,那個是什麼,這個手指摸到它,這一個手指摸到它,對不對不是說我自己那個手指、手、手指摸到我自己;同樣的,我坐在那個桌子上連為一體的話,我就沒辦法把那個桌子……,我坐在子上,沒辦法把那個椅子搬動。現在我!」,「這個東西本身是什麼東西,我自己沒辦法來找到結果呢,這一個東西本身是不是一個可標準哪那有問題。

137A26’47”
  所以我們最常用的一個比喻是說,比如現在衡量一樣東西,啊我們大家說,哦我們要去買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多少錢哪?三塊錢。那我們當中大家說以三塊的話,那大家沒有什麼諍論、沒什麼題的,因為我們在這裡,當然大家用的是新台幣。結果啊,偏偏我們的心識不是有這樣的共同,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就相當於說啊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法國人,一個中國人,一個美國人,一個香港人,一個什麼---日本人。然後呢各人跑得來,他說的一塊是一個法郎,他說的一塊是一個英鎊,你說的一塊是幣,我說的一塊是台幣,他說的日圓!,啊那這個比例之間差得個十萬八千里,你就沒辦法大家來衡量各是各的啊,對不對?,是個很明白的事

137A27’42”
  (這樣)那麼所以我們從這一點,也是如此,我們哪儘管客觀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的標準,但是對這個共同承認的客觀的標準當中,卻還有各人、各人的想法。是,你看桌子,我看這張也是桌子,可是你看的這張桌子的話,你會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這個想法絕、絕不統一的,第一個。不要說人不同,就是說們每一個人自己在不同的時候,去看它的時候也是不的。

137A28’21”
  所以我們同樣的進一步用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剛才要衡量任何一樣東西,你說,欸,我坐在那個桌子上面,這個桌子多寬?拿根尺量量它。那個尺本身是固定的,你說你用台尺也好,啊台尺啊我們中國,以前叫老尺,現在呢叫市尺,嘔,這是尺,那沒關係呀,你總是這麼一個單位固定的。那麼一尺、哦兩尺、兩尺半或者兩尺三寸五,那沒係。現在量的東西啊,不是那一根固定的東西,拿一根牛皮筋。然後呢你繃得這麼……也叫……欸,怎麼啊,你說它一個單位長度吧,繃得這麼緊一個長度,繃得這麼緊叫這麼長度,這麼鬆也叫這麼長度。結果呢你這個時候繃得鬆一點,一量,量、量、量這張長度的話,說啊有幾個啊十幾個位;然後你拉得緊一點,說這張長這個桌子不到一個位。為什麼因哪這個長桌子沒變,只是說你自己那個皮筋拉得緊一點、鬆一點,是不是這個樣?對嘛。然後呢我們檢查則已,看看我們的---嘶今天哪,很高興心裡面,哎呀,歡喜得很,啊那好像啊啊放得鬆鬆的;今天哪心裡不高興,拉得緊緊的,繃得緊緊的,這。那麼這一個時候,你對這一件事情的衡量,完全不一樣了。
137A29’47”

137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一三七卷.B

137B00’00”
[那麼這一個時候,你對這一件事情的衡量,完全不一樣了。]

137B00’07”
  啊所以平常的時候,譬如說,欸,這張桌子蠻好擺在這裡無關緊要,你也常跑過去。今天哪你正好急急忙忙,心裡面繃得很緊的時候,跑過去的時候啊,你就嫌它就是擺在那地方真討厭,哦偏偏它又撞了你一下,你又覺得:啊,這張桌子不對,一定要把它搬走它。哦過了一天,你心情又把它換掉了一個心情了,跑得來看看:哎呀,這一個地方真好,然後呢你還嫌得這個桌子還少了一點。欸,心裡面就會有這樣的變化,為什麼原因?這個說明了就是說我們裡邊這個心本身,「我」到底是什麼對不起,一向不知道,也辦法知道就算你真的要去找它的話,你也無法找到。那麼對於這一個事情哪,卻不是世間人一般人能夠真正了解,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高明這個,所以它叫「內明」。這是沒有正式的說,啊我是用世間我們共同的常理體會到,只是讓我們作一個最粗淺的說明。至於其他的因明、醫方明、聲明、工巧明,那世間我們共同了解的。

137B01’26”
  啊,是凡是世間一切,喏如是因有如是果,換句話說,這個因明他不一定要佛法的因果啊,就是說彼此之間哪說明一件事情有一個原則,有一個原則。所以一定哪講你這樣的說,為什麼原因?,你的理由是什麼?,啊所以理則學。這個在我們學問的過程當中,討論問題當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非常重要的。在西方、在印度都很重視,其實我們中國也有,啊也有,啊這一個、這一個是一個衡準事情的一個標準。那麼下面呢醫方明這我們了解啊,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裡邊,這個是最重要的一樣東西。啊那麼然後聲明呢,就語言、文字、音韻等等,要表達我們所要表達的東西、內涵;啊不但要表達意義而且要表達那個情緒,哦各式各樣的啊。所以說,工巧是對於我們哪哦所處一切事情,容易明白。

137B02’42”
  這麼實際上呢,就是佛之所以成佛,他是一切法成最正覺,就是要把萬事萬物,沒有一點遺漏的徹底正確的了解。所以他的的確確,他的根本的立場,以及根本的認知的方式是完全科學;也可以真正的科學只有佛法裡邊,它沒有一點遺漏那麼為什麼說只有在佛法裡的呢?剛才科學儘管要想對客觀的事情去認識,可是它很不幸的是,裡邊那個衡準的標準本沒有把握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衡準出來的東西啊,永遠哪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他現在不,從這個地方開始,然後呢去衡準世間的一切,這樣。所以我們真正要想學佛的人,這個就是菩薩。那一個我們現在學菩薩的人,要想正確的了知一切的內涵,要的就這個,啊要學的就是這個,所的這個就是智慧,能夠辨別事情如理、非理的。

137B03’59”
【第二 生慧方便。】
  怎麼樣才能夠啟發這個智慧呢?,這個太重要了。

137B04’12”
【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
  啊處處地方都是這個,啊你有了這個智慧的殊勝的功德,及沒有這一個的啊過失、禍害。現在處處地方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們要想避苦,換句話說避免過失。啊,看見哪世間真痛苦啊,從我自己開始,啊,一切人。對呀,為什麼有痛苦呢?就是你有這個過失。那麼你要去掉過失,要憑什麼呢?說那個時候曉得:哎呀,要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做法。靠什麼?智慧。反過來你要得到圓滿的快樂功德靠什麼呢還是這個。所以如果兩點你能夠不斷的深入的話,那個會導致必然的結果,會策勵我們。

137B05’15”
  現在呢我們未嘗不求去,未嘗不求快,可是因為這一個苦樂之間的真正的內涵,沒有正確的認識,只是耳濡目染,道聽塗說乃至於。或者隨便哪稍稍碰到一點,唉呀,說佛法就是這樣,於是馬上進來了。進來了以後,那時候真正的佛法的內涵了解了沒有?沒有既然沒有了解,你的的確確嗯沒有辦法去除這個過患,沒辦法得到功德。那時候說,那修些什麼?現在從這地方我們必定要知道,這一個要想滿我們的,這一個是最重要的一點,所謂智慧。有了智慧了以後啊,啊的東西呀無有不滿足,嘖無有不圓滿,要去、要得樂。那麼這個裡面分兩部份,下面說:

137B06’20”
【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毘缽舍那時茲當廣說,】
  嘖欸,而我們在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就是要如實的了解,對這一件事情啊一點不含糊,確確實實百分之一百像它真實的內涵那樣了解,了解一個什麼啊?無我,無我性,平常我們說業感、緣起、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喔從始,到所有的萬事萬物---啊有情、無情,不是天生有真實自性的,都是因緣(條件)條件而生起的。所以由於這樣,所以這樣的這樣的報,拿世間來說因果報應,()這樣。而它的本質、本身呢,就是空性,佛法就是講這個。那麼這一個道理,啊你有了、通達了,就有何、何殊勝的利益,不了解有什麼大的禍患,這個啊在後面「別學」這個毘缽舍那的時候說。因為這個道理本身哪,非常深廣,這三乘的。所謂般若是什麼啊?三乘之母!三乘之。啊我們修學聲聞、緣覺尚且要,何況是佛、薩,所以更是遠。這裡暫時不談,這裡暫不談,現在呢先把其他的,

137B08’16”
【今當略說所餘德失。】
  現在簡單的說明一下,除了這個最核心問題以外的其他的。別看,欸,你!把其餘的這一些能夠慢慢的有一個認了以後啊,時候才會啟發我們一心一意學這個---中心的。為什麼?因為那個中心的本身非常的深奧,非常的難懂,啊我們的一時不容易體會得到。啊所以別的地方講時候啊,先從根本上講起,這個地方啊卻先不講本,是有它的原因。啊先把那個其餘的葉這個好處說出來了,然後呢覺得:哎呀,這個葉都有這麼好處啊,這是啟發我們這種好慕之心。反過來說,這個地方枝枝末末的如果把握不住的話,這個禍患你了解了以後啊,那時候你會進一步了解,喔,根本的過患是厲害得不得了。所以面哪先把其餘的、次要的,也不……真正說起來(不一)不是次要的,就是說那先暫時不把根式的說明,有它樣的一個特別的理由在。啊所以現在這一個,啊哦其餘的方面的功德跟過失啊,下面也說,先功德部份:

137B09’52”
【(先說 功德),】
  說通達這一個智慧以後,有什麼好處。而這個功德,不是人、我二法空、性這一個智慧,這樣。

137B10’07”
此中 現後一切功德 根本(者),】
  一句話,這個是最主要的。要曉得這個智慧是什麼啊?喏,眼前的、現世的,以及後世的、將來的、永遠的,所有的好處,「一切」兩個字沒有一點遺漏包含了,一好處的根就在這個上面。這句話牢記住喔,這個地方先「標」也可以說,喏,把那個整個的大題目擺在地方。啊我們一直學習的都是個,一直的就是這個,一直運用的就是這個。你能夠習多深廣,體會深廣,那麼將來啊你的行就跟它相應;行持跟它應啊,你自然而然就相應;功德相應,你的痛苦就相對的減少多少,得到的功德、圓滿的功德就相對的、相應的得到多少。啊不要說()心理的、生理的,乃至於平常我們眼前看見的這一切,這事實,千真萬確事實。現在我們我們看,

137B11’21”
【(如龍猛菩薩云:)】
  首先引龍猛菩薩啊來告訴我們的,因為龍猛菩薩是傳性宗的一個大宗師、大宗師,這一個是佛懸記的,以及我們所有佛弟子的人,真正成就的人而是共同推仰、接受。不管你從哪一個立場來說,他是足以能夠如理抉擇佛的深義的、啊智慧的,啊現在一個代表者可以說。所以先引他的話,說:

137B11’56”
【「為見不見,一切功德本,】
  哪就是這一句話,什麼智慧?你是能不能見到功德的根本,就這個。

137B12’07”
【為此二故,應當攝受慧。(編者按:「辨」,新版《廣論》已依藏文版原文訂正為。)
  現在呢我們要辨別,這個對、這個不對,這個該要的、這個不該要的。那如果要想辨別,那麼你就應該啊在這個地方的啊好好的努力,攝取受持,這樣。所以在這一個地方,我們應該停下來,問一下自己,說我跑到這裡是要找自討苦吃,那不必到這裡來;說我要到這裡來求真正快樂,欸,就在這裡。我在這裡不怕苦,找苦,當然我現在這裡要怕苦、去掉苦,就在這裡苦樂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就在這個上頭。您能夠見到了,然後呢從這個上面深入,就像我們看病一樣,哦,你病得難受啊,不是說癱在那裡,沒用耶,先要去找哦說這個病因在哪裡如何去對治它,一切、一切都是這樣的。所以說這一個地方我們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智慧

137B13’13”
【明 求法義,及大解脫 ,故應先敬持,大般若佛母。」】
  啊那麼所以這一個了解啦,那個啊是啊為什麼要生生去追求、努力、去學習這個佛法的真正重要的,這個我們要種中心思想擺在這裡的。所以大家說修行、修行,那個這一點都連不了解,那修行真可憐哪,你修些什麼行哪,啊是所以說為什麼是越修越錯的原因這樣啊,啊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啊所以這一個不但是啊淺近的地方你了解了,而且也曉得是大解脫的根本。啊這個大解脫是什麼啊?徹底圓滿的解決。通常我們的啊在這個傳承當中說,有一種叫解脫是指二乘的,然後呢覺菩提、覺無上菩提,這是佛果,大!解脫是徹底的,就是覺無上,無上菩提的,那根本也在這裡。啊所以我們哪應該首先最恭敬的心情去受持、攝持一個,這是什麼啊?大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是佛之母佛就從這個地方出生的,佛就是從這個地方出生。(啊)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

137B14’51”
  然後 說了一句話,現在又可以再回過頭來,剛才說他先把這個無我真實慧如實通達擺在後面講,而前面先講餘德。也的確如此在我們沒有如理修學之前哪,這個餘德卻是我們先應該了解的一了解了以後,然後呢會推動我們說,啊原來我們要的這一些內涵哪,原來都在這裡呀。然後你肯步步照著去深入。步步去深入,然後呢你的罪障漸漸淨除,資糧、功德漸漸積累(ㄌㄟˇ了,一步一步深入,那一個時候你才能夠徹底、如實了解的那個無我真實之慧。啊繼續下去,

137B15’39”
【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攝頌》云:「若時為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如畫事畢若無眼,未畫眼來不得值。」】
  啊我們平常說是啊「五度如盲」,(五度,)「六度如導」,六度就是智慧,說這個智慧呀就像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眼睛。是啊喏,下面引那個上面,說那個時候啊,任何事情啊,由攝持,欸,就得到了什麼啊?到了眼睛就好像我們現在畫一個人一樣,你別的都畫好了,沒眼睛,這算什麼啊。嗯,對不起沒有畫眼睛的話,這一張畫,哦哦沒有用,啊非要畫完了眼睛,哦一張畫應該有的價值顯出來了。啊反過來,您說一個簡單的輪廓,有一個眼睛,欸,大家一看,看了差不多,當然輪廓沒有是不行的啊。所以我們以前說過那個比喻,啊這個輪廓本身哪就像五度,啊這一樣,所以你輪廓不要---哦,這個比喻當中啊,說這個菜當中加的鹽一樣,這個鹽也要加在菜裡吃的,不能單吃鹽的啊。所以這個彼此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關係,所以一定要方便攝慧,慧攝方便

137B17’06”
【於餘功德皆須慧者,譬如妙金所作莊嚴雖已殊妙,若更嵌飾帝青等寶,尤為可意。】
  那麼其他的功德都需要慧來攝持的,譬如說我們有一個最好的金做的莊嚴的東西,做好了以後有個帝青寶,帝青寶就是說寶貝,我們做如意寶啊什麼,最了不起的這種,一放上去啊,啊那覺得錦上添花。就像古代的帝王,那個那個王冠用金子做的,金子做了以後 然後下面哪 (ㄎㄢˇ一個寶石,嘖啊 金剛鑽, 就是 這樣。

137B17’49”
【如是從施乃至靜慮,五種金莊嚴具,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鈿(ㄊㄧㄢˊ寶嵌(ㄑㄧㄢ)飾,更為希有。】
  那麼我們同樣的道理前面那個五度啊,能夠由智慧(去選)去選擇如理、非理,這樣的寶貝。這個「鈿」是金做的花,啊實際上那個鈿字還有其他的意義,金字旁那個鈿,金做的花;還有譬如說,我們那個這個高貴的這個東西上面哪,一個莊飾的特別的東西,就是。以這個鈿寶---以現在有智慧這個鈿寶來莊飾,啊,那更是稀有。一定要拿這個智慧來攝持、來攝受,那時候你行的布施等等啊,才真正是如理、非理。

137B18’47”
  所以我們常常說的「修福不修慧」,雖然呀福是修了,因為你這個福沒有智慧攝持,結果?「畜生戴瓔珞」。啊唉畜生,那那個是戴了瓔珞有什麼用呢我們人看起來,看得好,這個道理是就這樣的一個。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一個小鳥抓在一個籠裡,然後呢你這個籠裝飾得非常好,我們看起來啊哎覺得非常好,這個痛苦不堪,對不對這個畜生呢戴了個瓔珞,實際上不是戴給畜生看的,戴給我們人看的呀那個這個畜生,牠雖然戴了瓔珞啊,叫苦不堪言哪,不是這個樣?。嗯,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呀真正重要的啊,我們一定要拿智慧來攝持。

137B19’43”
  喔當然這個畜生是什麼心情?,我們不知道,我們不妨說,現在呢啊那個奴隸,然後再讓那個奴隸去扮那個帝王相,帝王相。把那個帝王的衣服穿在身上,然後叫他這樣、叫他這樣,叫他做傀儡,你說這個奴隸舒服、不舒服,開心、不開心?,那我想我們也感受得到,對不對?,啊然後叫你做一個政治傀儡,你在那個地方欸苦不堪言。不是說站在那個地方人家向你磕頭,(你給)人家給你錢,你就快樂的,為什麼?沒有慧攝持,這樣。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如此。

137B20’20”
  昨天又有一個同修跑得來問我,說這個《大寶積經》上面哪前面曾經有兩句話,他說那個持戒啊如果是執著那個戒相的話對不對?對不起,那個持戒根本哪不清淨。他問我。是,其實這個沒有什麼問題的,可是他提出問題來很好,啊表示我們的的確確對於佛法的中心思想不了解不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沒有慧攝持的話,那這一些東西都是啊沒有太大意義,沒太大意義

137B21’02”
  那麼說到這裡呢我也不妨,因為這個問題是對我們眼前比較重要的,啊不妨的解釋一下。啊我們大家說很重視戒,可是這個你持戒而執著這個戒的話,這個戒不清淨?,那麼該怎麼辦,該怎麼辦?那時候你不要那麼不要執持,不要又不行要嘛那是執著了又不行到底怎麼辦?,那個問題就來了。啊執著這個戒,有很多人說:欸,就哦不要執著啊,要你在,所以呀就得了一個要要這樣這樣,早晨九點鐘起來嘛,那就幾點鐘起來嘛;晚上正在睡不著,一夜睡不著嘛鏗鈴匡啷大家鬧一鬧嘛,就鬧一鬧,你何必執著啊。哦,您說這個嗎?又不可以。哦反過來說的話,啊你這樣的持戒執著嘛,欸,又不對,那怎麼辦?,這個裡邊的的確確的。這我們哪不必很深地方去,這個後面他會告訴我們,後面沒有智慧攝持時候啊,處處覺得矛盾智慧攝持的話所有的矛盾在以前看起來相矛盾的,到那時候啊不但不矛盾哪,而且恰恰是相輔相成、互相,還沒有這樣還不行咧

137B22’30”
  我眼前隨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譬如說我們坐在那個教室裡邊,啊當然我們要上課時候啊,欸,一定要造一個房子,否則的話那地方外面風吹、雨打、太陽曬,那個不行啊。所以呀你把那個房子造起來,牆壁砌起來。那一個把它牆壁砌起來,下面嘛地板,上面天花板,通通蓋起來。這一個地方就好像說啊,我們是佛法上面特別不妨說「有」,當然你要圍起來。可是偏偏你圍起來的時候啊,就這個地方還要兩個洞,把那已有的洞拿掉。你說這個一個要砌起來,一個把它挖掉它,這個不樣嘛。

137B23’10”
  你說我們造了這個房子,能不能這個把牆、把所有的把它擋得死死的,行不行啊?,這個造起來的房子有沒有用啊?。如果你在裡邊,把它造起來了以後,然後呢這個變成功你的棺材,呵死路一條;如果在外面造起來了以後,這個房子對你毫無價值。欸,妙咧這個地方要挖幾個洞,明明要弄起來的東西,你把它拿掉,所以一個是有,一個是空。所以你不懂之前的話,覺得兩個,一個有、空相反哪。哦懂得以後曉得,啊這個房子的配合,還非要把這兩樣東西恰到好處的配合,那個才能夠派上用場

137B23’51”
  反過來---不要反過來,另外一點來說,那曉得配合了,這個配合還要恰到好處喔。嗯,這個一定要開在這裡,我說把那個門開在上頭,行不行啊開在屋頂上,那當然不行,地下挖一個洞也不行啊。欸,還要有一個恰當位置,那時候一定要在四邊的牆壁上面。欸牆壁上面還不一定行啊,啊那個那個門一定是開在一個地方,啊然後呢這邊一個、那邊一個,你不能亂開呀,門是門,窗是窗啊。啊所以這一切一切,所以有了智慧的話,就會了解,平常我們看起來好像很的事情啊,那一個地方啊恰恰相反,不但不盾,而是必如此互相配合的,對不對?,所以原說明了一下。

137B24’42”
  現在我們進一步剛才談的持戒,那麼這個戒,假定說你不了解的時候,你講戒好像就在戒上面。現在我進一步,你為什麼要持戒啊?哦,對呀,我們為什麼要持戒啊?跑得來修學佛法。沒錯,這個佛法不管你是自求解脫也好,乃至於究竟圓滿解決一切眾生而發大菩提心也好,目的共同的,兩個字---解脫,只是說解脫小、大不同。所以就這一點來說,大小乘是完全一樣的。那麼,為綁住你呀?煩惱,現在了解了。痛苦啊,可是痛苦根本是什麼?,原因是什麼?是業,的主導者是惑。那麼惑的恰恰相反,正對治是什麼?明,是對治無明的,啊所以那個時候啊你要來對治它。所以我們當我們得到了智慧以後的話,問題都解決。可是你要得到智慧,要有得到智慧的方便,換句話說,要有這樣的,才得這樣的那麼這個因,這個方便是什麼啊?一定前面那個戒、定、慧,對啦。如果你把握住這個原則,然後去走上來的話,就了。

137B26’11”
  所以說,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第一步你持戒,千真萬確什麼呀?那麼我們退一步來說,是既然此,說我現在了解啦。啊那麼我為什麼了解呢?以前對事實的真相為什麼不懂呢?就是說我沒有辨別的能力,而這個辨別能力卻是要有人來教導的。世間,欸世間人教導,然後出世,要出世的教導,這個我們大家都了解。所以教導我們出世間的是佛陀,所以沒有跟他學得相應之前,我們是渾誤,無始無明所惑的凡夫。我們一切的認識,一切的行為,啊從知見開始、到行為開始,都在錯的當中,你只有依靠他,聽他的。目的不是為了他,目的還是為了我自己,因為知道的。就像我們念書一樣,欸,我們付了學費跑到學校裡面,不是為老師,為自己;聽老師的話,不是為老師,是為自己,這個很正確、很簡單的事情。那麼既然如此,所以他就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對你有好處,這樣做沒有好處,所以我們要持戒。

137B27’34”
  可是我們持戒的目的幹什麼?,反過來想,要想持戒的目的是要得到這個,因為得到這個,所以跟這個老師學;因為跟老師學,所以要做這個、做這個、做那……而做這個目的的究竟意義是什麼啊?解脫一切煩惱。找到了,最後,對吧一步一步推究。這個煩惱最終究、最滿的是什麼相啊?就是啊不了世間真相而又起的執著,這個執著分兩部份:我執、我執。學了半天後,你如果說根本問題不能解決,忙了半天你執著的話,請問你學的什麼啊?,你不是完全學錯了嗎?,欸,但是呢,的確學去是要那個方法,所以擇善固執,是不是?,所以你了解了這個,一點都不矛盾。

137B28’29”
  所以《金剛經》上面很多地方都告訴我們那個比喻啊,說啊:現在我們在這個啊生死苦海當中,或者此岸,啊那個是恐怖無比啊,要渡過這個輪迴生死大海到彼岸去呀,需要這個方便舟。然後呢你必定要---你沒有去的之前,是戰戰兢兢欸那個舟,划那個船渡過去,那不能讓它一洞。所以這個持戒的時候啊,浮囊喻啊,那個羅跟你要那個浮囊,整個固然不可以,半個也不可以,乃至說一個小洞,啊不可以。因為那個浮囊有了一個漏了氣了,你就了,那個執持非常厲害。可等到一旦過了岸,請問:你那個船是扛的肩膀上啊?,當然不會,沒你到了那邊的話,你不會坐在船上:「好、好,到了」你到了沒有,你還在苦海當中,一定捨舟而去。請問:那時候你還能執嗎?,所以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的,你了解它有它必然次第。137B29’37”